更新於 2024/12/03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瞧瞧秦始皇的夥伴與對手–【敵我之間: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3】讀後感

這本是呂世浩教授「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系列」的第三本,呂世浩教授繼續帶領讀者進一步認識秦始皇及秦國,也教導讀者,如何進行歷史的思辯,提煉處世的智慧。
書名:敵我之間~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3、作者:呂世浩
書名:敵我之間~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3、作者:呂世浩

秦始皇的夥伴及對手:李斯、燕太子丹

前兩本,一本講秦始皇本身,第二本則往前追溯秦始皇的先祖們。
第三本,呂世浩教授這次把眼光放在秦始皇的臣子與敵人,藉著認識曾經與秦始皇合作過或交手過的人,從側面的角度更瞭解秦始皇及當時的情勢。
秦始皇週遭的人這麽多,書中就臣子與敵人各選一位,都是大名鼎鼎的歷史人物,一位是秦國的丞相李斯,另一位則是燕太子丹

丞相李斯,心中只有富貴沒有忠誠?

書中對於李斯的介紹與評價,簡單來說就是有才學、有能力,但德行有虧,心中只有功名利祿,沒有忠君愛民的品德,更是個貪生怕死的窩囊廢,而這樣的評價,主要的原因都在於秦始皇死後,李斯矯詔賜死扶蘇,關押蒙恬,為了自己的富貴與權勢,不惜背叛他效忠多年秦始皇。
書中教我們要假設自己遇到歷史人物的處境時,會怎麼判斷與行動,如果現在你是李斯,你會做出什麼決定?會毅然奉召迎回扶蘇?跟李斯一樣矯詔?還是有其他的選擇?
回答問題前,先談談李斯的發跡過程,李斯在家鄉楚國鬱鬱不得志,一心想出人頭地的他,不惜千里遠赴秦國,一開始在呂不韋手下做事,後來到秦始皇手下出謀劃策,說同是法家氣味相投也好,說刻意奉承迎合也好,總之,就是深受秦始皇的信任與喜愛,國家大小事都少不了李斯的參與,也就這樣步步高升。
統一六國後,當更上秦帝國的丞相,位極人臣,接下來更展現治國長才,毫不停歇地,把幾千年的封建制,硬生生改成中央集權的郡縣制,可說是劃時代的改革。
雖有開國大功,但李斯似乎並沒有在秦國打下什麼根基,他不像王翦家族是世世代代的老秦人,也不像蒙恬家族來秦國已經好幾代開枝散葉,更沒有宗族皇親國戚撐腰,以一介平民的身分,從頭到尾就是堅定依附秦始皇一人,雖說秦始皇是一切權力的核心,但好像也有點孤單。

沒有秦始皇的李斯,還剩下什麼?

幾十年來,李斯把秦始皇的目標當作自己的目標,以秦始皇的喜惡當作自己的喜惡,秦始皇死的時候,李斯當時應該覺得失去了一生的依靠吧!
沒有秦始皇的他,是不是會覺得六神無主、惶惶不安!不知道該如何是好,也不敢做出什麼決定,平常那般慎謀能斷都沒了,就這麼既不發喪也不奉詔。
讓李斯更不知所措的是對於扶蘇即位的不安,跟扶蘇一來沒有私交,二來理念不合,此外,扶蘇跟蒙恬交好,如果真的是扶蘇即位,他的富貴及身家性命還能不能保得住,誰也說不準,處於十字路口的李斯,過去的依靠沒了,未來又危機四伏。
想想遇到這樣的處境,內心或許都是脆弱又無助的,陷入兩難而猶豫不斷的李斯,自己沒了定見,別人說東就東說西就西,如果在他身邊的是王翦、王賁,或蒙毅、馮劫,可能就平安移交了吧!偏偏碰上的是趙高,逮住可趁之機,就大膽去遊說李斯,腦波弱的李斯也就這麼乖乖就範了。
如果李斯是清醒的,應該知道這種是愈少人知道愈好,大可抓了趙高,用亂政的名義處理掉再矯詔,也沒後面這麼多事端。
也不是要為李斯說話,畢竟做了還是做了,只是也能稍稍同理他的難處,在戰國這樣的大時代,一不小心就會送了性命,秦始皇這麼嗜殺,李斯敢去秦國,一介平民敢在廟堂上混,沒有下定決心是辦不到的,只想要富貴大可以去做生意,憑李斯的才幹難道發不了財?而且,胡亥繼位後,殺人苦民的也不是李斯,李斯也為此賠上全家性命,也還夠了,從一般人的角度看,李斯也就是這樣的一般人,如此而已吧!
從助人的角度看每個服務對象,不論是內在障礙或外在障礙,一步一步變成今天的樣子,看似自暴自棄、自我封閉、習慣依賴或逃避,都有其原因,相信沒有人會故意讓自己變成這個樣子的,總是遇到了一些他們沒辦法解決的問題、遇到了超過他們能承受的打擊,李斯也是,秦始皇的死是他沒有辦法承受的打擊,扶蘇繼位造成的不安,是他沒有辦法解決的問題,只能一步一步沉淪,終至無可挽回,他以為選擇了一條活路,偏偏把他帶進了死路,面對這樣的李斯,就如同書中所說,身邊有好的人真的很重要,只可惜李斯身邊沒有!

燕太子丹,為了自己的私仇,不惜賠上整個國家

另一個介紹的是秦始皇的敵人:燕國太子丹,荊軻的老闆。
書中對他的介紹,用一句話形容就是格局太小,只顧自己、不顧大局。逢人就說秦國很可惡,為什麼可惡?因為秦國對自己不敬,讓他在秦國飽受欺侮,所以他要報復秦國,不惜傾全國之力也要做,放在今天就是個屁孩嘛!
他先問老師該怎麼做才能報仇,老師叫他忍耐,內部要去整頓國政,整軍經武,外部要同盟山東諸國,等時機到來,一舉伐秦,才有勝算。
但太子丹聽不進去,他等不了這麼久,他要現在就報復,太子丹想到的方法是刺殺秦王,就半請半逼地要催促荊軻在沒有充分準備的情況下上路,書中批評他的格局與氣量太小,這麼做反而加速了燕國的滅亡,認為他不應該只為私仇,卻不顧國家存亡。
想像太子丹或許在秦國受到的心理創傷真的很深吧!他從小養尊處優,哪裡受過什麼委屈,到了秦國卻被無禮對待,當時也沒有心理師或諮商師,心中的挫折與傷害始終沒有療育與平復,想要別人獲得安慰跟關心,才逢人就說,看似抗壓力低,卻也是他自我療癒的方法。
另外秦國大軍逼近,燕國滅國在即,可能也更造成他偏激、急於復仇的心態,雖說把整個國家都賠進去是不對的做法,但似乎也能同理。更何況他的老師真的講的也是廢話,誰不知道要這麼做,但六國幾十年來都做不到,戰國四公子也都做不到,太子丹又憑什麼做得到呢?老師講這個,等於沒講嘛!太子丹聽不進去,也是情理之內。

刺秦,明的不行就來暗的。

沒有辦法之下,太子丹鋌而走險想用刺秦拚拚看,儘管是為了自己,不過,除此之外,還有其他更速效的辦法嗎?
當時的六國已經沒有辦法堂堂正正地在戰場上阻止秦國了,那就只能用一些上不了檯面的手段,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但換個角度,如果僥倖刺殺成功,真的說不定可以再拖個好幾年,甚至好幾十年,當時的秦國,權力都集中在秦始皇一人身上,秦始皇一死,權力的真空必然引發各路覬覦,而且秦始皇又沒有指定接班人,當時的扶蘇年紀也還小,如果沒有權臣或軍方支持,不見得能順利繼位,山雨欲來、各方蠢動,鬧出一場大亂也是不無可能,甚至可能就此衰弱,想想胡亥即位後,才折騰幾年,就把秦國搞垮了,刺秦說不定真的是六國翻身的最後機會,總之,就是死馬當活馬醫。
不過,可惜的是後來失敗了,過沒多久秦國就滅了燕國,太子丹也死了,再怎麼說也不是毫無抵抗的結束,總是光榮退場。

成敗之間,他們在想什麼!代結論

歷史總以成敗論英雄,但好像也不是都這樣,你看後世史家的評價,都總是在品德、格局與胸懷上大書特書,不然怎麼劉備失敗了、岳飛失敗了、鄭成功失敗了,在歷史的評價中,卻遠遠高出一堆成功統一天下的人。
不過,品德高低如何評斷呢?難道失德的人真的想做失德的事嗎?如果是被逼的?如果是為了生存?如果是想不到辦法的辦法?那也算失德嗎?用成敗論斷還可公論,用品德論斷,那真的得看從哪一個面向來評論了。
這篇文章,並不是要翻案,幫他們說話,為他們的錯誤找藉口,也不是不認同書中的評論,只是想嘗試接近他們內心的另一面,想想他們面對困難時遭遇到的無助與徬徨、掙扎與挫折,失敗後,無可挽回的後悔與無奈。
他們或許都犯了錯誤,但相信他們不是故意讓自己陷入困境,也不是故意要背叛別人,只是他們曾經以為對的選擇,在變幻莫測的歷史發展下,都以失敗收場,無論如何,他們都已經用生命,為他們的選擇付出代價了。

書籍介紹

書名:敵我之間 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3
作者:呂世浩
出版社:平安文化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5/06

相關文章: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