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09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你是故意刁我的嗎?

竹碳閃電泡芙製作中
竹碳閃電泡芙製作中
實習生在他的心得第一行就這麼寫,「你是故意刁我的嗎?不然幹嘛要一直質問我使用的句型是封閉式問句,還是開放式問句…」 他的確有理由生氣,畢竟以這樣的說話習慣十幾二十年了,突然被我這樣子使用放大鏡檢視,自然感到很不舒服,甚至,令他感到自己的價值都被我問到動搖了。 「OOO是家人給你的嗎?」 「XXX是這個意思嗎?」 「我有句話想問你,不曉得可不可以。」 「督導,你現在有沒有空?」 督生完全沒意識到他的問句,許多句型都是這個樣子。 記得當年還是初入這行的菜鳥時,有本我奉之為聖經拜讀的《解決問題的諮商架構》,提及15種技術,前幾項都是基本技術,而問句對於探索當事人的狀況,佔了很重要的因素。
封閉式詢問:以是不是、對不對、要不要等開頭來詢問當事人,或問當事人貴姓等問題來確定某些狀況。《解決問題的諮商架構》
待我在這行超過十年,購入一本更厚的《助人技巧》第二版,其中也提到問放式問句,至於封閉式問句,則是列在其他的一小項。 問句用來探索當事人的狀況:提出開放式問句時,輔導員的架構較為開闊,當事人的回答可以是五花八門;使用封閉式問句,偏向預期特定的回應,用來核對或確認某些訊息。問句幾乎是貫穿整個會談歷程,單次的會談,甚至是長達數十次的會談,都會如此。 問句固然好用,「你接連著使用問句,是想問出什麼嗎?」於是乎,我也仿效實習生對當事人的疑問,一連串問了督生。當然,我並不是真的要問出那些答案,「被追問的感覺如何呢?」

忘了是在哪本書讀過,不同菜系之間的差別,有時在於一兩樣的重點食材,譬如同樣是發酵類的基底,魚露、味噌、醬油、蝦醬,就是有所不同;同樣是麵糊類的基底*,白醬和褐醬需要的火候就有長短之別;一樣是禾本類的香料,迷迭香、馬告、薄荷、芫荽代表著不同地域的特色。 再講近一點的,麻醬麵好了。適度加些油類讓香味更濃郁、更好入口,最佳搭配自然是胡麻油了。調性相近的花生油或許還可以接受,沒有特別味道的芥子油、沙拉油也是選項,至於風味鮮明的初榨橄欖油大概就不適合了。 好幾次坐在板前,看著師傅手勢流暢的煮麵、大火、下菜、起杓、裝碗、加醬、淋油、灑蔥…動作幾乎一氣呵成,簡直像是欣賞藝術品。所有的食材道具 mise en place、各就各位。萬一師傅這些吃飯的道具換了位置,或者是這些材料都裝在無法一目了然的不透明罐子裡,隨手撈了個罐子就往碗裡倒,也不管罐子裡裝的是什麼油,點麻醬麵豈不成了一場冒險?
閃電泡芙擠花
「很像是在被審問;很不舒服。」實習生說。 記住這感覺吧。 如果不清楚自己提出這些封閉式問句的動機或架構是什麼,只是一味地追究澄清當事人說話的內容,那麼,很容易就迷失在這些零碎的事實裡,和當事人的距離越來越遠。
封閉式問句要的是一或兩個字的答案,且是用來收集資訊的。封閉式問句可以用來問特定訊息。《解決問題的諮商架構》 《解決問題的諮商架構》15種口語反應:隱約式鼓勵、提供資料、封閉式詢問、開放式詢問、簡述語意、摘要、影響性摘要、情緒反應、初層次同理心、高層次同理心、面質、自我表露、立即性、解釋、勸導。 《助人技巧》第二版 探索階段:專注與傾聽、開放式問句與探究、重述、情感反映、其他(贊同-再保證、封閉式問句、探索用的自我表露、沉默) 洞察階段:挑戰、解釋、洞察性的自我表露、立即性 行動階段:information, feedback, process of advisement, direct guidance, disclosure of strategies 不同菜系的差別 https://zh.m.wikipedia.org/zh-tw/%E8%8F%9C%E7%B3%BB 法國五大母醬 https://blog.icook.tw/posts/142605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