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聊心》43|發問時要配合對方回話節奏,不能像是偵訊嫌犯般逼問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本文描繪深思熟慮者對於互動藝術之鑽研,適合追求精緻對話者深入探索。


發問時要配合對方回話節奏,不能像是偵訊嫌犯般逼問

假設有人問你「你吃飯了嗎?」「吃了」「吃什麼?」「吃便當」「買回來吃嗎?」像是這樣的對話,你應該有被逼問的感覺,那是因為你不知道對方聽了你的答案之後,在想什麼。就只有一直被問的煩躁感。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785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表達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avatar-img
147會員
500內容數
專門分享長久有用的知識、具啟發性的觀點 知識用在對的地方就是力量 當你自己足夠強大,整個世界都和顏悅色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波士の思考 的其他內容
因爲如果以自己想說的順序為主,就變成你自己是主角,對方只是在聽你說,所以打完招呼後,聊聊最近發生的事,一邊找對方想說的事,直到對方自己開心的說起來時,就表示問對了。 接下來就是順著對方回應,等對方說夠了,會開始接受你額外的問題,這時你再問你想問的問題。 提問順序的重要性 進行聊天的藝術,不
比如放完假回來,可問「你放假有出去那邊玩嗎?」之類的話,對方如果有出去玩,就會比較容易分享比較多的內容,因為還記憶猶新記得比較多的細節,你可以順著細節給適當回應。 如果打完招呼,開口就問年代有點久遠的事,對方想不起來就可能說我忘記了,氣氛就會變冷。 掌握對方記憶中最猶新的部分,然後引導他們走
這時如果不敢說「您說的意思是…嗎?」怕對方以為是他自己說不清楚的話,可以改說「我理解您的意思是…這樣對嗎?」 這樣意思如果有錯,也是自己理解有誤,給對方糾正就好。當然也可以對平輩或晚輩這樣說,也不會有損失,反而讓對方沒有生氣機會,畢竟是為了理解才發問。 如何巧妙引導對話,讓對方不覺得被質疑或
長幼有序是種禮貌的表現方式之一,如果你聊天的對象算是你長輩或前輩,在用詞與肢體語言方面,給予多一點尊重一定不會吃虧。 比如平輩用語就少用,即便你比較懂也不用表現出來。比如對方說了一件事情,你可回「確實如您所說」「了解」,會比回「原來是這樣」更有禮貌且尊重。 小小的語言差異,透露出你對輩分的尊
每個人都有不想問看似讓自己好像很笨,怕對方說出「你連這個都不懂?」的話,但其實這根本沒什麼,因為這表示你坦然的告訴對方,你就是對這個不懂,但你也沒有不懂裝懂。 真誠的發問以後,對方就算笑一笑但還是會告訴你,不但沒有損失,你反而會獲得更多對方的信任。 承認自己的無知,其實是智慧的展現 承認自
比如對方身上有個特點很明顯,那表示有高機率被問過很多次,如果你一開口就問了就容易被對方貼標籤「又被問這個了真煩」落入跟別人一樣的歸類,與你對話就會開始失去興致。 大家都會問的問題,要等對方話夾子開了才能問,聊到對方希望你多了解我時,就可以問這類問題。 真實的交流不是想著盡快提出問題,然後等待
因爲如果以自己想說的順序為主,就變成你自己是主角,對方只是在聽你說,所以打完招呼後,聊聊最近發生的事,一邊找對方想說的事,直到對方自己開心的說起來時,就表示問對了。 接下來就是順著對方回應,等對方說夠了,會開始接受你額外的問題,這時你再問你想問的問題。 提問順序的重要性 進行聊天的藝術,不
比如放完假回來,可問「你放假有出去那邊玩嗎?」之類的話,對方如果有出去玩,就會比較容易分享比較多的內容,因為還記憶猶新記得比較多的細節,你可以順著細節給適當回應。 如果打完招呼,開口就問年代有點久遠的事,對方想不起來就可能說我忘記了,氣氛就會變冷。 掌握對方記憶中最猶新的部分,然後引導他們走
這時如果不敢說「您說的意思是…嗎?」怕對方以為是他自己說不清楚的話,可以改說「我理解您的意思是…這樣對嗎?」 這樣意思如果有錯,也是自己理解有誤,給對方糾正就好。當然也可以對平輩或晚輩這樣說,也不會有損失,反而讓對方沒有生氣機會,畢竟是為了理解才發問。 如何巧妙引導對話,讓對方不覺得被質疑或
長幼有序是種禮貌的表現方式之一,如果你聊天的對象算是你長輩或前輩,在用詞與肢體語言方面,給予多一點尊重一定不會吃虧。 比如平輩用語就少用,即便你比較懂也不用表現出來。比如對方說了一件事情,你可回「確實如您所說」「了解」,會比回「原來是這樣」更有禮貌且尊重。 小小的語言差異,透露出你對輩分的尊
每個人都有不想問看似讓自己好像很笨,怕對方說出「你連這個都不懂?」的話,但其實這根本沒什麼,因為這表示你坦然的告訴對方,你就是對這個不懂,但你也沒有不懂裝懂。 真誠的發問以後,對方就算笑一笑但還是會告訴你,不但沒有損失,你反而會獲得更多對方的信任。 承認自己的無知,其實是智慧的展現 承認自
比如對方身上有個特點很明顯,那表示有高機率被問過很多次,如果你一開口就問了就容易被對方貼標籤「又被問這個了真煩」落入跟別人一樣的歸類,與你對話就會開始失去興致。 大家都會問的問題,要等對方話夾子開了才能問,聊到對方希望你多了解我時,就可以問這類問題。 真實的交流不是想著盡快提出問題,然後等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許多人都會在遇到需要執行的事情,例如規劃任務、決定行程的時候直接動手進行,直接動手不能說錯,但是會容易失去方向,只知道要做這件事,但是如果不知道為何而做,或如何才能做到面面俱到。而這就有賴於不停地提問,先把問題列出來,用問題導向的方式完成任務,不論是問自己或問屬下,把所提的問題都能回答出來,才能在一
其實也有點不敢問,你想回應就回應,不必免強。我在
Thumbnail
昨天傍晚吃了長長的一頓飯 吃飯時 聽著對面的他 説著遇到的種種 並説著他的看法 等對方停了後 我說:有時候你要不要試試聽對方把話説完想要表達的是什麼? 對方立馬説:他都不了解我,為什麼我要聽他説的? 我:溝通交流總是得適時的停下,聽聽對方,也是讓你看看自己表達了什麼!是互相的尊重啊!
Thumbnail
那麼,第一個問題來了: 大家不提問到底是 「不想提問」還是「不知道如何提問呢?」
Thumbnail
很多時候對話會停止是因為我們忽略很多細節,直接跳到結論
若想改變、如果詢問別人自己有什麼改進空間,那麼就在被點出問題時好好追問「為什麼這樣覺得」、問對方觀察到些什麼,聽聽對方提出這些背後的理由是什麼,而不是急著回覆一句:「你說的那些我都已經知道了」。 真的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裡也好好思考過原因的話,為何還會想要不斷詢問他人意見、但一被點出問題就產生防衛反應
Thumbnail
透過書中教導我們的問話技巧,可以協助對方順利表達內心想法、釐清談話重點,並且令自己也可以確實明瞭對方意思~
Thumbnail
用口語的話要跟別人說得清楚講得明白時,必須集中精神來思考,在這同時也代表正在將腦海中雜亂無章的想法系統化,若是聽的人表示有些聽不懂,那其實是表示自己對那部份的理解還不足,(也就是自己以為知道了,但可能並不是真正的了解),因為真正的明白,才有辦法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講解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人際關係中的溝通技巧,包括調對話頻率、避免過大或過多的提問,以及聆聽對方回應等。通過輕鬆生動的案例分享,讓讀者更容易理解並應用於日常生活及教學中。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許多人都會在遇到需要執行的事情,例如規劃任務、決定行程的時候直接動手進行,直接動手不能說錯,但是會容易失去方向,只知道要做這件事,但是如果不知道為何而做,或如何才能做到面面俱到。而這就有賴於不停地提問,先把問題列出來,用問題導向的方式完成任務,不論是問自己或問屬下,把所提的問題都能回答出來,才能在一
其實也有點不敢問,你想回應就回應,不必免強。我在
Thumbnail
昨天傍晚吃了長長的一頓飯 吃飯時 聽著對面的他 説著遇到的種種 並説著他的看法 等對方停了後 我說:有時候你要不要試試聽對方把話説完想要表達的是什麼? 對方立馬説:他都不了解我,為什麼我要聽他説的? 我:溝通交流總是得適時的停下,聽聽對方,也是讓你看看自己表達了什麼!是互相的尊重啊!
Thumbnail
那麼,第一個問題來了: 大家不提問到底是 「不想提問」還是「不知道如何提問呢?」
Thumbnail
很多時候對話會停止是因為我們忽略很多細節,直接跳到結論
若想改變、如果詢問別人自己有什麼改進空間,那麼就在被點出問題時好好追問「為什麼這樣覺得」、問對方觀察到些什麼,聽聽對方提出這些背後的理由是什麼,而不是急著回覆一句:「你說的那些我都已經知道了」。 真的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裡也好好思考過原因的話,為何還會想要不斷詢問他人意見、但一被點出問題就產生防衛反應
Thumbnail
透過書中教導我們的問話技巧,可以協助對方順利表達內心想法、釐清談話重點,並且令自己也可以確實明瞭對方意思~
Thumbnail
用口語的話要跟別人說得清楚講得明白時,必須集中精神來思考,在這同時也代表正在將腦海中雜亂無章的想法系統化,若是聽的人表示有些聽不懂,那其實是表示自己對那部份的理解還不足,(也就是自己以為知道了,但可能並不是真正的了解),因為真正的明白,才有辦法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講解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人際關係中的溝通技巧,包括調對話頻率、避免過大或過多的提問,以及聆聽對方回應等。通過輕鬆生動的案例分享,讓讀者更容易理解並應用於日常生活及教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