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18|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孩子吃飯總是吃很久怎麼辦?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最近發現一個人心靈上的安定感,可以影響工作的穩定度、生活常規的建立,以及周遭氛圍的祥和感。學前教育的常規和人格建立,確實是奠定孩子日後是否擁有健全人格發展和穩定工作的能力、心態及抗壓性,這是所有當父母和教育工作者都必須重視的問題。
    最近去向一些前輩討教一些孩子的相關問題,狀況如下:
    一、有些孩子在學校非常依賴老師,希望老師幫忙處理大小事情,情緒非常不安,時常哭鬧,如何改善較為恰當?
    答:孩子跟大人相同,當一個人沒能力、不被社會所認可,就容易產生依賴性,孩子的不安源自對環境的不安全感所致,此刻我們應當給予引導孩子工作能力和生活常規正確的建立方式,方能使孩子擁有穩定的工作態度和正確的生活常規建立,讓他們能夠從工作和生活中獲得安全感,自然心就能安定下來。
    二、當班級時常浮躁不安、孩子時常去打擾別人工作和上課如何改善?
    當我們一直不斷地用權威和關注一位孩子的時候,此刻反而會刺激孩子的腦部,產生逃避和保護的作用,孩子會情緒負增強,結果適得其反。可以多多用說故事或是演戲的方式來引導他們,讓他們更理解大人所想表達的話。
    三、孩子食慾不佳、吃飯總是吃很久、不喜歡吃飯,如何改善?
    可減少孩子吃飯的量,當他們有飢餓感的時候,反而能刺激腦部有想吃東西的欲望,也能增進孩子對吃飯的成就感。有時,孩子吃飯慢,也要去思考是否在家都是家人餵養,自己吃飯的能力不足,亦或是咀嚼能力有問題,可以吃比較能增進咀嚼能力的食物,提升他們吃飯的能力。咀嚼能力有問題的孩子,也會間接影響到說話能力。
    透過觀察孩子的過程,有時候也會看見自己的盲點。班級就像一個小型社會的縮影,對能力好和情緒穩定的孩子不用說太多,一到教室總是知道自己應該去做什麼,也從來不去打擾別人工作,配合度相當高,獨立性較高,不喜歡依賴他人完成工作;相反的,一位情緒不穩定的孩子,確實連吃飯都成問題,桌子和地上通常都非常髒亂,工作也是不按規矩操作,時常去打擾別人工作,或是,破壞班上秩序的人,通常依賴性較重,喜歡別人替他完成工作。
    從教育回歸到修行,兩者也是息息相關。通常情緒穩定度高的人,修行成就和果位也會比較高,較能契入佛法的核心,總是能依經行事之人,「能夠渡己,亦能渡人」;相反地,如果我們遇事容易情緒化,時常怪罪他人,而無法把自己的身段放下,猶如前輩所告訴我們的話:「如果我們不能把權威和身段放下,我們無法成為一位好老師」。
    每次我向佛菩薩請示一些學校的事情,佛菩薩總是開示:「磨鍊」。人界和靈界的紛擾,其實終究還是回歸自心的不安定所致,猶如《六祖壇經》所言:「不是風動,不是旛動,仁者心動」。
    在網路上看見一段話與大家共勉:「磨鍊─挫折是成長的教練,失敗也是成功的前身」。
    (分享完畢)
    各行各業都有其專業,上述分享者是幼教老師,教導幼兒又是另外一門專業!分享中提到如何改善孩子吃飯慢的問題,說到「可減少孩子吃飯的量,當他們有飢餓感的時候,反而能刺激腦部有想吃東西的欲望,且也能增進孩子對吃飯的成就感」。確實,當父母的我們不希望孩子挨餓,也希望孩子趕快長大,便會把孩子的每一餐都設定一定量的餐點,但吃不完的時候,父母親又一副拿著鞭子追趕的樣子,要孩子加油、趕快吃。
    上述教育分享提到的方式主動多了,設定一定的量確實是個改善方法。此外有心理學家也提到,三歲前是孩子養成自己吃飯的黃金時段,三歲後就不該再餵他吃飯,這會影響孩子的發展。
    在家中我們也可能常與孩子衝突,除了適時的教養,把想要講的「事實」放在前面告訴孩子就好,而不是直接告訴孩子父母親主觀的判斷!比如說,跟孩子約定好要收拾,但時間到了孩子還沒收,也許一般的父母親就開始「你是個不負責的孩子」、「時間到了你怎麼又開始這樣?」直接負面針對孩子,會引來孩子的對抗、反抗。我們若改用「事實的回饋」,問問他接下來該怎麼做?透過事實的表達,而非父母親主觀的判斷,別在溝通一開始就對立,讓後續的溝通無效。這些反向的方法都會變成習慣,造成父母總是批評孩子,孩子總是反抗父母的結果。
    上述提到幾個不錯的觀點,早點學到都能讓教育孩子更有成效,佛化家庭更好達成。
    要組成佛化家庭,除了上述有形、有效的教養,也要記得培養無形的功德。
    一、多幫孩子培養福報:上述提到的教養問題,有時容易卡關而不易施行,是孩子福報不足或者智竅未開的問題,除了學習方法外,讓孩子福報多一點,也是一個切入方向。在此建議父母親可以每天幫孩子唸誦《金剛經》,讓孩子開智慧。這個不用透過精舍專案迴向,每天幫孩子唸,然後用心念迴向給他就好。關於這個小編自己有經驗,確實有唸有差,孩子除了「比較聽得懂人話」,變得好教,學習上也讓父母輕鬆點。
    二、孩子越來越大,對他說的故事內容需要彈性調整:除了生活常規舉止,也得讓孩子培養一顆「好」的心,讓孩子從小就長養慈悲,養成斷惡修善的觀念,這是幫他一輩子培養福報的好方法。
    世間有因果,想要有好的果,就要造善因,透過講故事加入這樣的觀念,對他們的發展都有好的助益。內容可以改編,把看過好的故事編成「動物」來講述。語言是一種催眠工具,常常講給他聽,許多觀念就會在他腦海裡根深蒂固。比如說猴子小弟常幫助別人,有一天他遇到小貓咪受傷了,沒有辦法去找食物,小貓咪餓了很多天。這時問問孩子:「寶寶,你有餓過嗎?很難受對不對?」於是猴子小弟去幫了牠……等,後來小貓咪傷好了,很謝謝猴子小弟,跟牠變成好朋友等。內容可以調整,教孩子助人,教孩子要有禮貌打招呼,教孩子為什麼要努力讀書……等,故事要常說,都能幫到孩子。
    我們不是天生的教育家,但可以透過學習人家教養的經驗,慢慢就會知道該怎麼教。許多人常說:「孩子都不聽我的」,其實很多問題是出在自己的教養方式。歡迎多看與多分享〈佛化家庭系列文章〉,看看人家怎麼做,想想自己怎麼做,都能受益。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南無韋馱菩薩
    南無伽藍菩薩
    南無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摩訶薩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