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12|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普及寫作的難度(8)

跟科學有關的普及文,像是軍普就是很典型,常常普到失敗的案例,因為作者往往放入太多數字,想用數字去營造案例的對比,卻忘記不是每個人都對武器數字有敏銳度,不然「這批貨物上火車到鹿特丹,船運經蘇伊士運河,經麻六甲到高雄港要1個月」這句話,請問各位讀者有何感覺?沒有相關經驗的,根本就不會知道這1個月代表什麼啦。
上週提到的部分是要讓讀者明白,並不是主題難不難,或是生活不生活化,恐龍圖鑑受到不同年代的小朋友歡迎,難道是很生活化?見鬼了。
系統性的知識為何很難普及寫作?以軍普為例,軍事是系統性活動,內含不同單元,依功能組織成的龐大架構,所以環環相扣、層層交疊,難以一語道盡。而恐龍是已滅絕古生物,屬於動物的一種,注意這一點,恐龍這個生物是「系統」,但在動物界中,只是「其中一種」,所以要專注在動物特色上。

能力不足的寫作者無法掌握主題,常常見樹不見林
以筆者的學生來說,會迷軍事的人幾乎不存在,迷上軍武的極少,但有好些人會迷「戰車」或是「戰機」。
讀者有沒想通什麼?對,就是普及的重點,我們是要解釋整個系統,還是只對其中一項分門別類。一般的軍普文,由於作者本身侷限,往往是用幾款武器推演軍事,就會掛一漏萬,闡述出一個情境很難匹配的說法,例如:
  1. 「台灣開戰後就會被封鎖了」
  2. 「只要封鎖不用真打就贏了」
以上兩個說法,可以在同一個人嘴中講出,都沒發現兩者的情境設定很有問題,且自相矛盾?如果追蹤其說法的根據,很有可能只是軍艦、戰機數量的對比,他根本就沒去想過,怎樣的情況下會發生如何的行動(編按:可參考連結和文末末)。
這變成用行動的可能性,去推演會不會發生。
這種推論法,就跟「因你手上有把水果刀,所以就會去殺人」一樣。一般人都會覺得荒謬無比,但在軍事上卻因多數人的軍事常識底子太弱,辨別不出情境,也就是劇本的想定,進而相信單一武器決定戰爭勝負的思路。

將系統「大部分解」,逐篇逐項說明分拆後的要素
回到寫作上,怎樣的普及文是好的寫法?以軍普來說,就是要一次只講一件事。這前面幾篇講很多,這邊再強調一次,必須一次只講一件事,最忌諱跨太多層次,例如用「步槍性能推論包含裝步砲、空地一體作戰的勝負」。
就以童書為例子,為何「戰車小百科」這種會受歡迎?因為只談戰車啊,編輯處理夠好的話,小朋友讀完後,至少會對重型戰車、輕型戰車有點概念。像是「重戰車的大砲都很很大」、「輕戰車的速度都很快」。
各位有沒注意到,小朋友都是先注意到外觀,大不大、長不長、快不快,數據上的裝甲厚度或是引擎馬力,都是看很多很多次後才會有想法。也就是,光是要能夠從引擎的馬力大小,連結到裝甲、速度等要素,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我們會知道,是因為成年了,加上戰車跟汽車本質都是車,你我都曉得大卡車裝滿鋼筋水泥,速度一定慢的道理。回到小朋友身上,我們會發覺普及文要寫得好,就得要拆開各個要素,一次只談一種。
編:艾西莫夫文章集結成書的科普作品,值得一看。每篇都是短文,恰好是一次只講一件事的範例。(圖片來源:Taaze讀冊生活)
編:艾西莫夫文章集結成書的科普作品,值得一看。每篇都是短文,恰好是一次只講一件事的範例。(圖片來源:Taaze讀冊生活
不過呢,由於軍事是複雜系統,會研究的都成年人,是可以一次談一到兩種,例如同時對比火力跟防護力,綜合成一個指標,最多是加上機動力,筆者不建議超過三種,這跟看經濟圖表類似,一張圖塞三條線以上,就要花更多時間思考,歪的機會也大。

普及文不需要鉅細靡遺的說明,是要讓人看懂
換句話說,一本童書內容到底寫得多詳細都不是重點,能否從中讓小朋友讀到可以辨識的特點才重要。這樣,孩子看電視時,看到「中華民國新設計的戰車長這個樣子」時,他才會說:喔喔,這款是輕型戰車,因為砲管不大,但速度很快!
別以為這是無關緊要的事,每一種技能都是堆疊出來的,像筆者跟老婆解釋戰車跟戰機,就是滿臉疑惑,完全不懂為何主戰坦克的砲管要很大根,或是攔截機不需要大太台。講到一半就被罵,說:「聽不懂!重來!」
……因為他就真的不知道啊,你以為的常識不是常識,對一個沒當過兵,又是商科相關的女生來說,戰車跟戰機是這輩子都不會碰到,也不需要去了解的事物。但老婆大人想知道為何買M1坦克(編:美軍的主力坦克,台灣在2021年跟美國採購了108輛M1A2),到底買得有沒道理,總得解釋清楚些吧。
對成年人來說,筆者不需要從童書的方式去解釋,只要稍微用大卡車、小貨車、房車等等的譬喻,就能很快切入對比,不同裝甲車輛的功能,以及可以用在哪裡,並從車輛的用途,擴充解釋到各種戰場情境。但這前提是,老婆大大他對車有點概念,至少看過坐過,曉得各種車輛的概略用途。
所以,今天如果我們要寫一篇軍普文,解釋海上艦艇的作戰方式,空中戰機的戰術運動,該怎樣寫給一般民眾聽?

先說給親近的人聽,如果連他們都聽不懂別人怎麼會懂?
很難喔,不是每個人都開過船、駕駛飛機,所以用車子來比喻或許是不得已,但與真實狀況必定有落差。那怎麼辦?
第一種方法,犧牲精確度,我們就不要把戰術運動圖這些列出,就單單畫個圓圈、三角形,概念式解釋現代化空戰。海上艦隊現在都是設想用飛彈對戰,故可以先把雷達探測範圍跟飛彈射程、速度,做一個大概的時序表,力求先消除飛彈發射就會打中的思維。
這當然跟真實狀況差很多,但有聽懂的民眾,絕對會比相信現代空戰是「轟炸機編隊地毯爆擊」,海上艦艇「戰列編隊齊射飛彈」要好一百倍。
  • 連遊戲都知道不能這樣做了(編)
第二種方法,不要求一次講完,分拆小單元解釋,像是要討論戰機性能,就只講引擎馬力跟速度關係,下一篇再提對載重的影響,再下一篇提燃油跟彈藥,再下下一篇說航程,再下下下……
很花時間,就是把複雜的系統,拆解成十幾篇以上的短文,每篇只講一件事,不要過度延伸。軍事是系統化作戰,一款武器的強弱無法逆轉整個戰爭,我們軍普目的是教育,想要把知識常識化、常識普及化,而這只能當作小學數學教,先從加法而後減法,之後才能上乘法。
太想要展現自己對武器多熟悉,通篇專業術語跟數字,這沒有普及效果。最慘的是,你想要推廣的對象都離開,剩下本來就知道的人抱團取暖。
各位想做的人,不管是軍普還是什麼普,都先試著對自己的另一半講看看,如果他是跟你不同領域學門的最好。
如果連自己的配偶,或是小孩都聽不懂你在說什麼,怪罪網路上的陌生人很蠢,有何意義?

編按:「封鎖台灣論」的矛盾之前有詳細解釋過,主要問題如下:
封鎖台灣就讓台灣垮掉的謠言,之所以叫做謠言,是必須設定許多條件才行得通。因為:
  1. 承平時期你不能封鎖,更不能突襲封鎖,會被國際公幹;光只有封鎖,頂多就幾天除雷,之後怎麼面對國際譴責。
  2. 接近衝突緊張時刻,封鎖等同宣戰,若沒有事前準備大軍來真的,採取封鎖的意義不大。
  3. 封鎖有物理限制,最大的限制就是空間,在台灣攻擊範圍封鎖太過危險,離太遠的地方則海域太過廣大,所需成本會等比級數攀升。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王立第二戰研所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