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寫作的難度(7)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產業科普文為何少?因為涉及系統都太複雜,欠缺各式各樣填補細節的堆疊,很難由一篇文章了解整個產業,反而會讓人覺得你牽拖,明明就那麼簡單。這用在軍普跟各種經濟學普及文都一樣,之所以很難寫,原因是寫的人太想一次搞定整代人才能完成的事情。今天科普文很多,是過去理工教育扎根,為了提升全國科學水準,有大量的基礎刊物跟科學讀物協助,再透過好幾代的科學家投入的結果喔。
最後一部分,筆者來談,普及類文章要寫好,扣除心態這些算武功心法,招式的部分應該要怎麼處理,或是練習呢?
嗯,首先筆者希望各位理解,普及文寫作難度很高,以個人經驗來看,比寫論文難很多。畢竟論文寫給本行專家看,我們只要顧好這一行的人,普及文要寫給其他人,除了其他專家外,還有更多一般民眾。要怎樣寫出每個人都看得懂的文章已經不簡單,要能接受作者傳達的意念,或是學到些什麼更難。
所以,人類歷史上可以學習的對象,叫做「教師」,教師的專業本就是把難到哭爸的專業,簡化到小朋友可以看。而這個過程,顯然是要營造階梯式的層次感,如同小學到中學畢業得花12年。

別把教育當成愚蠢,學習就是從「不會」到「會」

普及文章也是,打開市面上林林總總的科普書,是可以從針對小學到高中,一字排開什麼都有,連童書都有相當的書目。以歷史來說,我們小時候讀過的《吳姐姐講歷史故事》難道超級無敵專業?根本沒有吧,長大後才曉得有多誇張,但我們這代人卻可從這套書對歷史感到興趣,成就不凡。
筆者的意思是,
先放下專業矜持,想想你的受眾是誰,然後思考受眾「缺什麼」,接著才是寫什麼。
以科普文而言,受眾是小學生,內容就不應該出現任何國中以上的理化公式,即便有需要,也該轉變為生活上可懂的概念。像是牛頓第二運動定律 F=ma,表達力與加速度的關係,小學生該怎麼學會「觀念」?這很多老師應該都有經驗。
「拿一顆球輕輕丟出去,有沒發現球剛飛出去的速度不快,如果你用力丟呢?是不是一開始就咻的飛出去。所以丟球的力道,會跟球離開手後,飛出去的速度有關喔,越大力就越快。」
別覺得這是廢話,去問問低年級小學生,搞不好一半的人無法有組織地說出「越用力球一開始飛越快」這件事。
知道有一個現象,玩耍過的小朋友應該都會懂用力丟球才會飛得快,這跟「能敘述完整一個現象」是兩回事。如果可以完整敘述,才具備往下學習的能力,將其變成自身可運用的知識,不然「他只是知道用力丟球很快」。

用範例給出想像畫面,再帶入數字說明

但如果針對的是成年人呢?別以為國中理化應該都學過,筆者手上歷年成績單攤開,看成績就知道,保證至少一半的人離開學校之後就忘記 F=ma是什麼。
那要怎樣傳達這個概念?F是「力」,a是指「加速度」,是「瞬間」的「加速度」,並不是「速度」喔,小學生可以用快慢去抓住這個概念,成年人呢?先不談能否想像的出來,我們不能重新講解理化課本,先設想有一個光滑平面,重新敘述加速度定義,來試圖讓人理解這件事,成年人有成年人的比喻法,在此「別勾起人家痛苦的國中回憶」比較好。
編:相當經典又有趣的科普讀物,「以破壞夢想」來講述科學原理。好比科學小飛俠把衣服藏在左手上的腕帶,因為質量守恆,所以長年戴著兩公斤手環的三號珍珍,左手會特別強壯。(圖片來源:讀墨Readmoo
「你在鄉間道路上開車,時速10公里,撞上一頭麋鹿,跟用100公里開,哪一種狀況下的麋鹿會飛出去?當然是100公里。各位想想,假設你用20、30、40…不同速度去撞,麋鹿飛出去的距離會一樣嗎?是不是好像有個正比關係,10公里把麋鹿撞起來退後1公尺,20公里2公尺……100公里就飛出去10公尺?
各位再想想,被撞擊到時,是不是剛飛出去的速度也有這種關聯?沒錯,麋鹿被撞飛的瞬間速度,就跟撞擊的力道呈現正比。實際上會有一些差別啦,畢竟撞的位置跟空氣阻力或多或少都有影響。」
簡單說,把各種限制條件放到最後,先專注在解釋力道跟加速度上,但因為瞬間加速度很難解釋,就先用距離把撞擊力的關係表達出來,再接上被撞擊的瞬間速度,速度的瞬間變化量就是加速度,故也沒有說錯。數字先列出來,是要植入一個正比關係,也就是用案例帶出數字感,不是用數字去表現範例。

以簡單清楚的範例引起興趣,讓學習正向循環

跟科學有關的普及文,像是軍普就是很典型,常常普到失敗的案例,因為作者往往放入太多數字,想用數字去營造案例的對比,卻忘記不是每個人都對武器數字有敏銳度,不然「這批貨物上火車到鹿特丹,船運經蘇伊士運河,經麻六甲到高雄港要1個月」這句話,請問各位讀者有何感覺?沒有相關經驗的,根本就不會知道這1個月代表什麼啦。
也就是作者往往以為讀者應該要懂,然後大家不懂,最後變成同溫層,一小群人相互取暖。接著憤世嫉俗,認為世界上蠢人何其多。
為何軍普把數字對比會很失敗?難道這樣是錯的?
不,這樣做是對的,但這種寫法的受眾是小學生以下,書店有賣一些「坦克大百科」、「軍艦大比較」類的童書,通常都是介紹型,各種坦克的型號性能列出,加上一些說明。這種純介紹的不能當軍普,而是典型的入門磚,專門讓小朋友引起興趣的,但顯然沒有比恐龍大百科這種受歡迎。
編:引起興趣很重要,破千隻的神奇寶貝,小朋友一樣可以看外型告訴你名字跟絕招,連進化後的名字都背得出來。
因為恐龍的區別很單純,草食、肉食;大型、小型,小朋友閱讀時的感覺,沒有數字也能從圖片感受到要傳達的概念,就算書上沒寫,有點觀察力的孩子,會發現「肉食動物牙齒都很大很尖」,「草食龍體型好像都蠻大的」。對比強烈,敘事單純,就容易懂。
接著孩子就能觸類旁通,看到新恐龍的外觀,就能指出應該是肉食、草食。
這就是教育啊,普及教育到小朋友從童書中,就獲得了簡單的辨識能力。
但軍普為何不行?先不提軍普,植物大百科這種為何接收度也不高。各位可以想想,童書中講動物跟植物,哪一種的對比強烈,又可以簡單敘述出一套邏輯,讓孩子能不用你教,自行可以獲得一些有用的知識。
指出這個是草食動物簡單,還是指出那株是蕨類植物容易?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6.5K會員
1.3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立第二戰研所 的其他內容
關鍵在於,誰來調整教育的這條線?當然是掌握大權、控制資源的人。如果只是要人人都有文憑,那麼調低畢業標準即可,也就是讓這些自稱在提高每人程度的人掌握權力,為了達成目標就必定要扭曲內涵,除非他們有源源不絕的預算。而這又導致另一個問題,掌握大權者有充分的理由,在重點教育業上,放入自己的人馬,或是傾向自己的
人生而不平等,智力本就不一樣,就會對理性的基礎,各種數學工具的理解程度不同。而社會各種事務的難易度也不同,使用的工具難度當然不一樣,需要用到高等數學才能理解的社會問題,我們可以期待連四則運算都不熟的普通人「理解」嗎?硬推的結果更可能只是盲從。
自戀跟自衛心態都是普及寫作的大敵,就跟教書匠一樣,當老師自己保持著一種「學生都是智障,等著我去教育他們」的態度,學生會很明顯的感受到,老師站在高處,用鼻孔看他。 簡稱,不把人當人看。
保守主義的看法很簡單,各種自然權利是要去爭取的,畢竟每個國家都有各自的風土民情、歷史人文背景,今天你認為受教育權利不可剝奪,怎不去對阿富汗的塔利班說,反在時代廣場上痛罵美國沒有免學費就是剝奪受教權?靠爭取而來的權利,是不能任意類比的,你不能只要某國這個政策的優點,卻不要相對應的缺點。
普及性的寫作,首重受眾,也就是你想寫給誰看,理論上來說,年齡越小的要越單純,知識層次越低的要越簡單。這兩者並不相同,年紀小要單純,因為無法理解複雜事務,一條條解說都要儘量單一,不要扣著其他內容。但知識層次不夠的成年人,需要的是簡單說法,把複雜的系統簡化成可以理解,而非單純單一化。
之前提到共同體,在共同體的形成中,我們了解到秩序做為根基的重要,但這邊有不少疑問,為何「理性」在此的地位被貶低,宗教/信仰似乎被講得很重要?其實,這算是名詞誤用的結果,有些名詞的定義很嚴謹,但使用的人弄不清楚,望文生義下又接觸到不精確的說明,負負並不會在此得正
關鍵在於,誰來調整教育的這條線?當然是掌握大權、控制資源的人。如果只是要人人都有文憑,那麼調低畢業標準即可,也就是讓這些自稱在提高每人程度的人掌握權力,為了達成目標就必定要扭曲內涵,除非他們有源源不絕的預算。而這又導致另一個問題,掌握大權者有充分的理由,在重點教育業上,放入自己的人馬,或是傾向自己的
人生而不平等,智力本就不一樣,就會對理性的基礎,各種數學工具的理解程度不同。而社會各種事務的難易度也不同,使用的工具難度當然不一樣,需要用到高等數學才能理解的社會問題,我們可以期待連四則運算都不熟的普通人「理解」嗎?硬推的結果更可能只是盲從。
自戀跟自衛心態都是普及寫作的大敵,就跟教書匠一樣,當老師自己保持著一種「學生都是智障,等著我去教育他們」的態度,學生會很明顯的感受到,老師站在高處,用鼻孔看他。 簡稱,不把人當人看。
保守主義的看法很簡單,各種自然權利是要去爭取的,畢竟每個國家都有各自的風土民情、歷史人文背景,今天你認為受教育權利不可剝奪,怎不去對阿富汗的塔利班說,反在時代廣場上痛罵美國沒有免學費就是剝奪受教權?靠爭取而來的權利,是不能任意類比的,你不能只要某國這個政策的優點,卻不要相對應的缺點。
普及性的寫作,首重受眾,也就是你想寫給誰看,理論上來說,年齡越小的要越單純,知識層次越低的要越簡單。這兩者並不相同,年紀小要單純,因為無法理解複雜事務,一條條解說都要儘量單一,不要扣著其他內容。但知識層次不夠的成年人,需要的是簡單說法,把複雜的系統簡化成可以理解,而非單純單一化。
之前提到共同體,在共同體的形成中,我們了解到秩序做為根基的重要,但這邊有不少疑問,為何「理性」在此的地位被貶低,宗教/信仰似乎被講得很重要?其實,這算是名詞誤用的結果,有些名詞的定義很嚴謹,但使用的人弄不清楚,望文生義下又接觸到不精確的說明,負負並不會在此得正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針對114學測國寫情意題「52赫茲鯨魚」,本文提供題型分析、取材策略及立意思考,幫助考生掌握寫作方向。文章點出審題關鍵在於理解表層訊息及深層意涵,避免僅聚焦表層或脫離題旨。文章也分析如何將想像與自身經驗連結,從經典選文中找到相同處境,藉此深化思考。最後,透過河道式作文的立意技巧,提升文章的思辨深度。
問題在於,公司是否會重視人類勞動的無形資產 — 創造力、同理心、理解深度,或是將人類輸入,純粹視為機器產生文字的最後清潔人員?
  你心中有故事,卻不知道該怎麼表達出來?   你想寫小說,打開文檔,卻發現自己的腦袋跟word一樣空白?   你想動筆,卻發現每個人寫的小說都長得不太一樣,讓你無從參考?   那麼,這篇針對小說格式的教學文,應該可以幫上一點忙。   許多人都想寫小說,卻不是每個人都注重基本格式。然
歡迎來到方格新手村第一站!參加方格主題活動,發表任何一篇貼文、文章加上指定標籤, 就有機會得到免費禮券,或是讓 vocus 把你的創作推薦給全站會員! 現在就完成新手村任務,讓更多人認識你!
針對114學測國寫情意題「52赫茲鯨魚」,本文提供題型分析、取材策略及立意思考,幫助考生掌握寫作方向。文章點出審題關鍵在於理解表層訊息及深層意涵,避免僅聚焦表層或脫離題旨。文章也分析如何將想像與自身經驗連結,從經典選文中找到相同處境,藉此深化思考。最後,透過河道式作文的立意技巧,提升文章的思辨深度。
問題在於,公司是否會重視人類勞動的無形資產 — 創造力、同理心、理解深度,或是將人類輸入,純粹視為機器產生文字的最後清潔人員?
  你心中有故事,卻不知道該怎麼表達出來?   你想寫小說,打開文檔,卻發現自己的腦袋跟word一樣空白?   你想動筆,卻發現每個人寫的小說都長得不太一樣,讓你無從參考?   那麼,這篇針對小說格式的教學文,應該可以幫上一點忙。   許多人都想寫小說,卻不是每個人都注重基本格式。然
歡迎來到方格新手村第一站!參加方格主題活動,發表任何一篇貼文、文章加上指定標籤, 就有機會得到免費禮券,或是讓 vocus 把你的創作推薦給全站會員! 現在就完成新手村任務,讓更多人認識你!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1. 混淆「課程專題報告」與「專題研究」: - 課程專題報告比較像是「科學作家」的工作,而專題研究才是「科學家」的工作。區分這兩者的關鍵在於是否「產生新的知識」。課程專題報告基本上是類似讀書報告,拼湊各種文獻,雖然可以寫得很廣很深,但這僅是「科學作家」的等級,而非「科學家」。 2. 不
指導大學生做研究專題時, 一個常見的問題就是大學生會把「課程專題報告」以及「專題研究」搞混。 前者比較像是「科學作家」,而後者才是「科學家」。 區分這兩者的關鍵,是看有沒有「產生新的知識」。 課程專題報告基本是類似讀書報告,把各種文獻拿來拼湊, 只要處理資訊的能力夠
  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獨特之處就在於,你即便不是一個工程師、工人或發明家,你每天都要在社會中處理那些人跟人之間的往來關係,如果你對於階級、對於平等、對於多元、對於尊重沒有任何理解,你就會像把一大塊純鈉丟到水裡一樣,因為一份信手亂寫的文宣在社會上引發爆炸。
Thumbnail
阮小妹早上傳了一張照片給我,問我看不看得懂。我打開是一張高職的物理考券,查某孫仔要我教他,我一眼晃過去,內容是基本電磁學還有相對論原理,物理離我比較遠,有些我要查維基才能解答,看起來比我那個年代的高一物理難一些。 小妹說查某孫仔考試要考,跟我求救,我仔細看了一下,拒絕了。
回想起四年前剛到大學兼課時,總想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作為課程的一部分,並告訴學生那些內容有多麽地重要。雖然,在課堂中,我總是可以講得口沫橫飛、天花亂墜,但學生的反應相當冷淡。在第一個學期的授課中,這個現象對我而言是很大的震撼。
Thumbnail
  諸君。   寫大綱,實在是一件非常非常麻煩的事情啊......   小說家平常是如何工作的呢,平平淡淡、日復一日?可以這麼說,其中,大綱是幾乎每一位小說家寫作時都會借助的工具之一。   文字必然包含「內容」,因此每一個說書人勢必需要事先知道自己想表達的事物,才能將故事寫出來。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談論大學選擇科系的話題,認為沒有人能夠鐵口直斷,未來什麼科系就一定最吃香,因為世界變化是非常快的,你以為現在最紅最夯的科系,可能30年後就退流行了,那該如何選擇科系呢?首先是看孩子本身的興趣,其次是通用的比專業的還有彈性,也呼籲家長與時俱進。
Thumbnail
在網路上看到這個詞{寫作能力不是教出來的,是要用「養」的!}很合我的想法。所以的「養」是要慢慢培養,無法急就章,不是用「教」,用套「公式」的。 . 為什麼呢? 1.坊間作文補習班教「作文公式」,讓孩子去套公式,寫出來的文章千篇一律。這是短視的作法,即便是會考或學測也佔不到便宜。「千篇一律」無法
Thumbnail
當前的教育體系,不論是在家庭還是學校,似乎都忽略了培養孩子基本能力的關鍵性。以文字語言能力為例,雖然許多人認識了許多字詞,卻難以流暢地撰寫最基本的文章;再者,邏輯思維能力方面,許多人的思緒總是紊亂不清。
Thumbnail
在中學物理課程裡,大多學生認為“力學”是最難的課題,這是因為它包含有比較多的抽象概念和常常需應用不同的數學技巧。 力學是物理學的一個分支,主要研究能量和力以及它們與物體的平衡、變形或運動的關係。  「“牛頓定律”被認為是力學的最重要理論,我們在這裡簡單介紹它的三條定律。」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1. 混淆「課程專題報告」與「專題研究」: - 課程專題報告比較像是「科學作家」的工作,而專題研究才是「科學家」的工作。區分這兩者的關鍵在於是否「產生新的知識」。課程專題報告基本上是類似讀書報告,拼湊各種文獻,雖然可以寫得很廣很深,但這僅是「科學作家」的等級,而非「科學家」。 2. 不
指導大學生做研究專題時, 一個常見的問題就是大學生會把「課程專題報告」以及「專題研究」搞混。 前者比較像是「科學作家」,而後者才是「科學家」。 區分這兩者的關鍵,是看有沒有「產生新的知識」。 課程專題報告基本是類似讀書報告,把各種文獻拿來拼湊, 只要處理資訊的能力夠
  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獨特之處就在於,你即便不是一個工程師、工人或發明家,你每天都要在社會中處理那些人跟人之間的往來關係,如果你對於階級、對於平等、對於多元、對於尊重沒有任何理解,你就會像把一大塊純鈉丟到水裡一樣,因為一份信手亂寫的文宣在社會上引發爆炸。
Thumbnail
阮小妹早上傳了一張照片給我,問我看不看得懂。我打開是一張高職的物理考券,查某孫仔要我教他,我一眼晃過去,內容是基本電磁學還有相對論原理,物理離我比較遠,有些我要查維基才能解答,看起來比我那個年代的高一物理難一些。 小妹說查某孫仔考試要考,跟我求救,我仔細看了一下,拒絕了。
回想起四年前剛到大學兼課時,總想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作為課程的一部分,並告訴學生那些內容有多麽地重要。雖然,在課堂中,我總是可以講得口沫橫飛、天花亂墜,但學生的反應相當冷淡。在第一個學期的授課中,這個現象對我而言是很大的震撼。
Thumbnail
  諸君。   寫大綱,實在是一件非常非常麻煩的事情啊......   小說家平常是如何工作的呢,平平淡淡、日復一日?可以這麼說,其中,大綱是幾乎每一位小說家寫作時都會借助的工具之一。   文字必然包含「內容」,因此每一個說書人勢必需要事先知道自己想表達的事物,才能將故事寫出來。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談論大學選擇科系的話題,認為沒有人能夠鐵口直斷,未來什麼科系就一定最吃香,因為世界變化是非常快的,你以為現在最紅最夯的科系,可能30年後就退流行了,那該如何選擇科系呢?首先是看孩子本身的興趣,其次是通用的比專業的還有彈性,也呼籲家長與時俱進。
Thumbnail
在網路上看到這個詞{寫作能力不是教出來的,是要用「養」的!}很合我的想法。所以的「養」是要慢慢培養,無法急就章,不是用「教」,用套「公式」的。 . 為什麼呢? 1.坊間作文補習班教「作文公式」,讓孩子去套公式,寫出來的文章千篇一律。這是短視的作法,即便是會考或學測也佔不到便宜。「千篇一律」無法
Thumbnail
當前的教育體系,不論是在家庭還是學校,似乎都忽略了培養孩子基本能力的關鍵性。以文字語言能力為例,雖然許多人認識了許多字詞,卻難以流暢地撰寫最基本的文章;再者,邏輯思維能力方面,許多人的思緒總是紊亂不清。
Thumbnail
在中學物理課程裡,大多學生認為“力學”是最難的課題,這是因為它包含有比較多的抽象概念和常常需應用不同的數學技巧。 力學是物理學的一個分支,主要研究能量和力以及它們與物體的平衡、變形或運動的關係。  「“牛頓定律”被認為是力學的最重要理論,我們在這裡簡單介紹它的三條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