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科普文為何少?因為涉及系統都太複雜,欠缺各式各樣填補細節的堆疊,很難由一篇文章了解整個產業,反而會讓人覺得你牽拖,明明就那麼簡單。這用在軍普跟各種經濟學普及文都一樣,之所以很難寫,原因是寫的人太想一次搞定整代人才能完成的事情。今天科普文很多,是過去理工教育扎根,為了提升全國科學水準,有大量的基礎刊物跟科學讀物協助,再透過好幾代的科學家投入的結果喔。
最後一部分,筆者來談,普及類文章要寫好,扣除心態這些算武功心法,招式的部分應該要怎麼處理,或是練習呢?
嗯,首先筆者希望各位理解,普及文寫作難度很高,以個人經驗來看,比寫論文難很多。畢竟論文寫給本行專家看,我們只要顧好這一行的人,普及文要寫給其他人,除了其他專家外,還有更多一般民眾。要怎樣寫出每個人都看得懂的文章已經不簡單,要能接受作者傳達的意念,或是學到些什麼更難。
所以,人類歷史上可以學習的對象,叫做「教師」,教師的專業本就是把難到哭爸的專業,簡化到小朋友可以看。而這個過程,顯然是要營造階梯式的層次感,如同小學到中學畢業得花12年。
別把教育當成愚蠢,學習就是從「不會」到「會」
普及文章也是,打開市面上林林總總的科普書,是可以從針對小學到高中,一字排開什麼都有,連童書都有相當的書目。以歷史來說,我們小時候讀過的《吳姐姐講歷史故事》難道超級無敵專業?根本沒有吧,長大後才曉得有多誇張,但我們這代人卻可從這套書對歷史感到興趣,成就不凡。
筆者的意思是,
先放下專業矜持,想想你的受眾是誰,然後思考受眾「缺什麼」,接著才是寫什麼。
以科普文而言,受眾是小學生,內容就不應該出現任何國中以上的理化公式,即便有需要,也該轉變為生活上可懂的概念。像是牛頓第二運動定律 F=ma,表達力與加速度的關係,小學生該怎麼學會「觀念」?這很多老師應該都有經驗。
「拿一顆球輕輕丟出去,有沒發現球剛飛出去的速度不快,如果你用力丟呢?是不是一開始就咻的飛出去。所以丟球的力道,會跟球離開手後,飛出去的速度有關喔,越大力就越快。」
別覺得這是廢話,去問問低年級小學生,搞不好一半的人無法有組織地說出「越用力球一開始飛越快」這件事。
知道有一個現象,玩耍過的小朋友應該都會懂用力丟球才會飛得快,這跟「能敘述完整一個現象」是兩回事。如果可以完整敘述,才具備往下學習的能力,將其變成自身可運用的知識,不然「他只是知道用力丟球很快」。
用範例給出想像畫面,再帶入數字說明
但如果針對的是成年人呢?別以為國中理化應該都學過,筆者手上歷年成績單攤開,看成績就知道,保證至少一半的人離開學校之後就忘記 F=ma是什麼。
那要怎樣傳達這個概念?F是「力」,a是指「加速度」,是「瞬間」的「加速度」,並不是「速度」喔,小學生可以用快慢去抓住這個概念,成年人呢?先不談能否想像的出來,我們不能重新講解理化課本,先設想有一個光滑平面,重新敘述加速度定義,來試圖讓人理解這件事,成年人有成年人的比喻法,在此「別勾起人家痛苦的國中回憶」比較好。
編:相當經典又有趣的科普讀物,「以破壞夢想」來講述科學原理。好比科學小飛俠把衣服藏在左手上的腕帶,因為質量守恆,所以長年戴著兩公斤手環的三號珍珍,左手會特別強壯。(圖片來源:讀墨Readmoo)
「你在鄉間道路上開車,時速10公里,撞上一頭麋鹿,跟用100公里開,哪一種狀況下的麋鹿會飛出去?當然是100公里。各位想想,假設你用20、30、40…不同速度去撞,麋鹿飛出去的距離會一樣嗎?是不是好像有個正比關係,10公里把麋鹿撞起來退後1公尺,20公里2公尺……100公里就飛出去10公尺?
各位再想想,被撞擊到時,是不是剛飛出去的速度也有這種關聯?沒錯,麋鹿被撞飛的瞬間速度,就跟撞擊的力道呈現正比。實際上會有一些差別啦,畢竟撞的位置跟空氣阻力或多或少都有影響。」
簡單說,把各種限制條件放到最後,先專注在解釋力道跟加速度上,但因為瞬間加速度很難解釋,就先用距離把撞擊力的關係表達出來,再接上被撞擊的瞬間速度,速度的瞬間變化量就是加速度,故也沒有說錯。數字先列出來,是要植入一個正比關係,也就是用案例帶出數字感,不是用數字去表現範例。
以簡單清楚的範例引起興趣,讓學習正向循環
跟科學有關的普及文,像是軍普就是很典型,常常普到失敗的案例,因為作者往往放入太多數字,想用數字去營造案例的對比,卻忘記不是每個人都對武器數字有敏銳度,不然「這批貨物上火車到鹿特丹,船運經蘇伊士運河,經麻六甲到高雄港要1個月」這句話,請問各位讀者有何感覺?沒有相關經驗的,根本就不會知道這1個月代表什麼啦。
也就是作者往往以為讀者應該要懂,然後大家不懂,最後變成同溫層,一小群人相互取暖。接著憤世嫉俗,認為世界上蠢人何其多。
為何軍普把數字對比會很失敗?難道這樣是錯的?
不,這樣做是對的,但這種寫法的受眾是小學生以下,書店有賣一些「坦克大百科」、「軍艦大比較」類的童書,通常都是介紹型,各種坦克的型號性能列出,加上一些說明。這種純介紹的不能當軍普,而是典型的入門磚,專門讓小朋友引起興趣的,但顯然沒有比恐龍大百科這種受歡迎。
編:引起興趣很重要,破千隻的神奇寶貝,小朋友一樣可以看外型告訴你名字跟絕招,連進化後的名字都背得出來。
因為恐龍的區別很單純,草食、肉食;大型、小型,小朋友閱讀時的感覺,沒有數字也能從圖片感受到要傳達的概念,就算書上沒寫,有點觀察力的孩子,會發現「肉食動物牙齒都很大很尖」,「草食龍體型好像都蠻大的」。對比強烈,敘事單純,就容易懂。
接著孩子就能觸類旁通,看到新恐龍的外觀,就能指出應該是肉食、草食。
這就是教育啊,普及教育到小朋友從童書中,就獲得了簡單的辨識能力。
但軍普為何不行?先不提軍普,植物大百科這種為何接收度也不高。各位可以想想,童書中講動物跟植物,哪一種的對比強烈,又可以簡單敘述出一套邏輯,讓孩子能不用你教,自行可以獲得一些有用的知識。
指出這個是草食動物簡單,還是指出那株是蕨類植物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