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簡單,但在寫作時要留白,不要寫到死,讓讀者以為「就是這樣」、「真理即此」,而是邊讀會邊發想,跟自己生活結合,能夠去使用,這種內容稱之為能讀下去又能讀進去。
上周講到進內容簡單,一些人應該會有點當機,這篇進一步解釋。
最為人知的普及類書刊,這時代的代表著作,當屬
賈德.戴蒙的《
槍砲、病菌與鋼鐵》。這本書的最大優點,是開放式結局,作者沒打算告訴大家,世界上的真理就是如此,也很明確地說這算地理決定論的觀點。不過若跟當時代去比較,可以發現相較於各種精神論點,作者更像是想寫一本打破既有思考窠臼用的書刊。
如何辨別一本普及書刊的好壞?
對年輕同學來說這年代有點久,在戴蒙出書的當時,講述西方發展,如何從工業革命開始征服世界,常常落入二元對立,像是文明的某些特性很好,所以最終是歐洲開啟工業革命,有些宗教的特性促使這個發展等。反面的說法有時候很極端,直指資本家以利潤驅動,偏左翼的敘事架構大多更著重於解構。
不能說有錯,只是看完後,各位的感想很可能陷入一種善惡觀,好像正義必勝,邪惡即使一時得勢也將滅亡,或擁有某種特質才是對的,沒有就是錯的,更有走到歷史路徑決定的觀點,人類史就是一種演化。地理決定論當時不是沒有,但寫到像戴蒙這麼好,引人入勝並能爬梳整個脈絡,最後得出資源啟發技術革命這種論點的,真的極少。
換句話說,打開了一扇窗,讓陷入其中的人,得到另一種啟示。而一般人則好像也得到了一個解釋,上帝的路徑選擇,很大的影響這個結果,並不是我們的信仰有多糟糕之類。
各位有各位的看法,筆者不打算說服誰,只是指出這本科普書的寫作非常之好,比戴蒙前後出的都更好。原因就在這本書打破了既有觀念,開啟新的一道門,同時內容留了很多想像,讀者可以從中獲得益處與啟發。
以筆者自己出的書《阿共打來怎麼辦》為例子,難度控制在中學以上,邏輯一次只針對一個,避免交錯使用,同時加入幾套劇本,模擬跟台灣媒體長期敘述不同版本的情境。目的只有一個,「把失敗主義到極致的心態,拉回到勝敗乃兵家常事」。當然,副作用就是,引出一群以為只有失敗主義才是真理的人,要不是俄國入侵烏克蘭,直接演示各種謠言實況,爭議恐怕到現在都吵不完。
編:其實到現在還在吵,有興趣的可以去博客來那邊看世界奇觀
要確定問題在哪,別犯先射箭再畫靶的低級錯誤
筆者的意思是,寫科普書要有一個框架,我們要知道自己在幹嘛,先有框架後才去填寫,不是因為很想解釋某個技術層面的東西,硬生出對應的架構。
這點在科普文最常見,不是科學家容易犯錯,是科普文數量最多,犯錯的絕對數量也較多罷了。
怎樣的錯誤?以電廠為例子,電廠的本質是什麼?是發電設備的組合與使用,所以這是屬於哪一塊範疇,物理、材料還是化學?都不是,電廠是工業工程,要從工程角度去想。電廠發電算哪一塊?管理,因為有人就有江湖,涉及行政作業跟日常營運,就會碰到管理。
但一般人要怎樣切入到工程跟管理的思維?根本不知道啦。
我們理科人,腦袋想到的第一個就是發電機原理跟各種科學概念,但有幾個人去參與過工廠興建?比例很低。有誰擔任管理職,實際理解工廠的廠務運作?數量更少了。換句話說就是,我們以為這個是常識,但對於理科人來說,沒有去研究的就會相信,電廠從興建到發電都是科學,可以用公式計算絕不會出錯。
那更沒概念的文科人呢?若連管理學等經營也沒碰過,電廠對他來說,跟麵包工廠沒兩樣,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而要讓一個完全沒有理工背景的人,去理解發電的原理,各種能量的轉換消耗率……這每一個過程,就是個別一篇科普文,涉及不同邏輯,需要不一樣的案例譬喻,帶入不同的過程去延伸解釋。
謠言不止,所以得用普及文章培養更多智者
沒有這些過程,不懂的就是不懂,會轉而相信身邊最能理解的常識。是故,在加工廠的會用自己的加工思維想像電廠,讀文學的用自己在家做蛋糕的想法去代入,最後就是信了某些過度簡化的解釋,甚至是謠言。
責怪這些人很愚蠢無濟於事,就像你要罵筆者,怎麼一點都不懂電影欣賞一樣,就真的不知道啊,沒學過哪裡會曉得影劇相關科系怎麼分析的。
所以科普很重要,越多基本的發電常識,可以透過各式各樣的解釋,讓一般民眾理解,就能墊高謠言的成本。最起碼,現在要讓人相信永動機,在台灣已經近乎不可能,這原理只有一個「能量輸出不會大於輸入」、「過程必定有損耗」。
各位同學會覺得,你講永動機幹嘛,這麼扯怎麼會有人信?
呃,大概1999年,筆者還看過有人宣稱要研發磁能永動機喔,到2001年還看過。是因為網際網路的發展在這幾年太快了,想要知道永動機真假的,瞬間都可以查到,不然以前只有報紙的年代,這概念還不少。
普及文章不是要去脈絡化,是要讓讀者對複雜概念打底
一次一個,慢慢建立,然後不管文理組,都會對發電的基本概念有常識。然後進入工程領域,曉得施工有風險,品管有問題,每一項都能懂,再碰管理,讓大家了解人間何處不江湖。
全國在上述各個範圍都有一兩個檔次的常識提升,今天要騙你「電廠不會燒起來,因為有科學管理」,就不會上當。為何有人這麼相信,電廠可以完全不出任何差錯?因為對上述的各種範圍,總有一兩個會透過科學之名欺騙,然後信者就開始不看風險。
為何?管理一定有風險,工程必定有良率,沒有零風險跟百分百良率這種事。
要拐你,就得讓你深信,某個複雜議題的本質極其簡單,只要看某個條件就好。
普及化文章的重點,就是要放在只破除一個概念,針對這個就好。讓讀者可以理解,「並沒有單純到不行的解釋」即可,剩下的讓自己去思考,就能得到具有普遍性的答案。
編:不是陰謀論,而是電廠出事是很有可能的事,不必然是內鬼或人為破壞。但關於電力、電廠等議題攻防,經常低估,或甚至忽略電廠事故可能性。(來源:林楚茵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