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迷思5—拜佛除罪障?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最近接觸到類似佛懺之類的東西,裡面就一直唸佛、拜拜,某佛可以破除什麼罪障,所以就拜、一直拜,這真的有用嗎?
首先,我套用求心安的正確八捷徑裡的一句話來套用結論:
若別人可依賴,我不早就把苦難的眾生的痛苦,都取下了嗎?
這句話是佛陀說的,而如同佛陀所說,如果你去求佛,希望他將你的惡業取下,很抱歉,那是沒用的。
即然沒用,為什麼有這麼多人在進行這類的事,我只能說:「那已經是一種儀式了」。
首先我們要先懂,真的有方法可以除掉自己的業障,但不是唸佛、拜佛,而是【懺悔】,至於怎麼【懺悔】,正確八捷徑的指標裡有一段:
靜靜地回憶,從出生到今天的你的心念與行為,是否有不屬於我剛纔所說的安祥、舒爽內容的,如果有,你就進一步地想,那麼那件事情,應該是發露那一種心念與行為,你自己以及和那件事情有關係的你以外的人,纔能維持發露安祥、舒爽的心念與行為的狀態。然後,你就細細地想,當時你為甚麼沒有那麼做,而把該原因清晰地弄清楚後,你就看該原因的錯法如何,是否該感謝而沒有感謝,該道歉而沒有道歉,該求寬恕而沒有求寬恕。這三樣當中,看你當時的錯法如何,是屬於這三樣當中的那一樣,或那幾樣,爾後,你就由衷地向對方,或感謝,或道歉,或求寬恕。接著,你就向你的「普拉不薩」(魂的兄弟)及巴互臘莽(神、光的天使,即被稱為「梵天」者,這裡指神。),舉出當時你該那麼做,而沒那麼做,以致於犯錯誤的原因,由衷地道歉和求寬恕
由這裡我們可以瞭解,靜靜地回憶自己的過去然後懺悔,這才是正道,單純地求佛是無法去除自己的罪障的。
如果你無法逃出那無意義的儀式,那麼就有意義地利用那段拜佛的時間,細細地去回憶自己的過去,然後懺悔,這才是真正除罪障的方法。
avatar-img
3會員
29內容數
我的人生是先接觸到佛教,才接觸到佛法,可能有人會覺得二個有什麼不同,對我來說,二者完全不同,我能接受佛法,但無法接受佛教,因為佛教有一些我無法想通的部份。而這個「佛教迷思」的內容,主要就是針對我接觸到佛教時,無法想通的部份。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chienjung tseng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們常常在很多場合看到或聽到一些法師在唸經,甚至參加一些佛教的法會,也會跟著唸。唸經,到底有什麼用?
每個宗教都有個自的儀式,而要進入該宗教時,該宗教的人都會推薦你參與該儀式,但從自己的角度來看,參加這些儀式根本是浪費時間
明明常常路上或新聞有一堆需要幫助的人,但常常看到一些師父要建寺廟而募款,為什麼捐錢不是救人,而是造廟
佛教勸人向善,但為善的目的是為造福、為了來世好一點、為了到達西方極樂世界;捐款是為了造福報、為了消災、為了來世,似乎非常的功利主義
我的人生是先接觸到佛教,而後才接觸佛法,我自認為不是佛教的信徒,但我也自認為是佛法的遵守者,二者到底差別在那?
我們常常在很多場合看到或聽到一些法師在唸經,甚至參加一些佛教的法會,也會跟著唸。唸經,到底有什麼用?
每個宗教都有個自的儀式,而要進入該宗教時,該宗教的人都會推薦你參與該儀式,但從自己的角度來看,參加這些儀式根本是浪費時間
明明常常路上或新聞有一堆需要幫助的人,但常常看到一些師父要建寺廟而募款,為什麼捐錢不是救人,而是造廟
佛教勸人向善,但為善的目的是為造福、為了來世好一點、為了到達西方極樂世界;捐款是為了造福報、為了消災、為了來世,似乎非常的功利主義
我的人生是先接觸到佛教,而後才接觸佛法,我自認為不是佛教的信徒,但我也自認為是佛法的遵守者,二者到底差別在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自己已經學佛一段間,其實也已經皈依。 皈依之後其實就代表要追尋正道,把佛陀當作自己的人生導師。不過自己本身還是時常去思考和比較佛教跟其他宗教之間的不同。其實儘管喜歡佛教,自己也仍然對這個宗教有很多疑問,尤其是當這個宗教的很多人都很希望信徒放棄世俗成功的追求的時候。 自己在學佛之前,其實是個很
Thumbnail
在印度,肯氏蒲桃名為「閻浮樹或贍部樹」,在佛教四大部洲中的南贍部洲,因為有閻浮樹這種大樹而命名,指的就是現今人類生活範圍的地球。《大智度論‧釋報應品》第三十五卷,「閻浮,樹名,其林茂盛,此樹於林中最大。
Thumbnail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芬芳美麗滿枝枒,又香又白人人誇…」,耳熟能詳的歌曲,唱出茉莉花的迷人之處。 茉莉花是佛教聖花,淡雅香味,代表聖潔無邪,梵語 navamālikā。又作那縛忙裡迦、新摩利迦。素馨類之蔓延植物,其枝蔓延,纏繞他物,葉少,其花小而白,可製香油、香水。
Thumbnail
佛教的吉祥花「金玉蘭」,象徵金玉滿堂,貴氣討喜。學名黃蘭,又名黃玉蘭和黃緬桂,屬於木蘭科,是常綠喬木,所生橘黃色香花,金光燦燦,芳香怡人,可加工提取香精製成香水,香聞數里。
Thumbnail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一個很喜歡自我辯護的人,是無法看到自身修行的問題;一切都要概括承受,因為這就是修行。若想修行,就應一切皆懺悔,老想爭個是非對錯,那就是背道而馳!」「懺悔」這二字都是豎心部首,因此,懺悔是不能離開本心,心是萬法的根本。離心求懺悔,等於緣木求魚終不可得。身有何罪
Thumbnail
懺悔的意義和目的? 學佛之後,常聽到「業障」二字,所謂業障,是以前所作的一些惡因,而成為現在的障礙,這些業障能障礙我們的學業、事業、道業、家庭、及身體的健康,讓我們諸事不順。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業障,需要化解處理。 「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學佛修行求來世的好去處,離不開懺悔業障和累積福
Thumbnail
「梔子比眾木,人間誠未多;于身色有用,於道氣相和;紅取風霜實,青看雨露柯;無情移得汝,貴在映江波。」唐詩人杜甫以詩詞《梔子》,道出「梔子花」無暇潔白的花色,特殊清冽的芬芳香氣。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自己已經學佛一段間,其實也已經皈依。 皈依之後其實就代表要追尋正道,把佛陀當作自己的人生導師。不過自己本身還是時常去思考和比較佛教跟其他宗教之間的不同。其實儘管喜歡佛教,自己也仍然對這個宗教有很多疑問,尤其是當這個宗教的很多人都很希望信徒放棄世俗成功的追求的時候。 自己在學佛之前,其實是個很
Thumbnail
在印度,肯氏蒲桃名為「閻浮樹或贍部樹」,在佛教四大部洲中的南贍部洲,因為有閻浮樹這種大樹而命名,指的就是現今人類生活範圍的地球。《大智度論‧釋報應品》第三十五卷,「閻浮,樹名,其林茂盛,此樹於林中最大。
Thumbnail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芬芳美麗滿枝枒,又香又白人人誇…」,耳熟能詳的歌曲,唱出茉莉花的迷人之處。 茉莉花是佛教聖花,淡雅香味,代表聖潔無邪,梵語 navamālikā。又作那縛忙裡迦、新摩利迦。素馨類之蔓延植物,其枝蔓延,纏繞他物,葉少,其花小而白,可製香油、香水。
Thumbnail
佛教的吉祥花「金玉蘭」,象徵金玉滿堂,貴氣討喜。學名黃蘭,又名黃玉蘭和黃緬桂,屬於木蘭科,是常綠喬木,所生橘黃色香花,金光燦燦,芳香怡人,可加工提取香精製成香水,香聞數里。
Thumbnail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一個很喜歡自我辯護的人,是無法看到自身修行的問題;一切都要概括承受,因為這就是修行。若想修行,就應一切皆懺悔,老想爭個是非對錯,那就是背道而馳!」「懺悔」這二字都是豎心部首,因此,懺悔是不能離開本心,心是萬法的根本。離心求懺悔,等於緣木求魚終不可得。身有何罪
Thumbnail
懺悔的意義和目的? 學佛之後,常聽到「業障」二字,所謂業障,是以前所作的一些惡因,而成為現在的障礙,這些業障能障礙我們的學業、事業、道業、家庭、及身體的健康,讓我們諸事不順。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業障,需要化解處理。 「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學佛修行求來世的好去處,離不開懺悔業障和累積福
Thumbnail
「梔子比眾木,人間誠未多;于身色有用,於道氣相和;紅取風霜實,青看雨露柯;無情移得汝,貴在映江波。」唐詩人杜甫以詩詞《梔子》,道出「梔子花」無暇潔白的花色,特殊清冽的芬芳香氣。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