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輯的頭尾是兩首互有關聯的短曲子,首曲〈下過雨的營地出太陽了〉以明亮的鋼琴展開,有別於以往Cicada的專輯多以較神秘的曲目開場,這次我們從雨過天晴的意象出發,回應這三年的時代氛圍。在山中待著的日子,總會遇到需要住在潮濕營地的時刻,但是雨總是會停,當陽光照進營地,一切都活躍起來了,我們打起精神,繼續前行。
棲居深山的巨木遺跡
完成上述八首曲子後,我苦思著如何為這張專輯作結,那時已是2022年春季。四月在一次前往屏風山的路途中,偶然發現好幾棵巨大紅檜矗立在此,突然有一種被召喚的感覺,也回想起之前曾聽過郭城孟老師在森³的講座,其中談到了檜木來到台灣的歷程,對我來說非常迷人──檜木源於北美和亞洲還連在一起的遠古,在冰河時期,台灣成為檜木的避護所,並在冰河時期結束後,往台灣的高山走,發展出台灣特有的紅檜,以及與日本較相近的扁柏。台灣成為全球檜木分佈的最南界。
那趟旅程,我和同行夥伴們不斷聊著林業的歷史與檜木林,約好下一趟就去扁柏神殿。下山後,重讀李根政老師的著作《台灣山林百年紀》,以及公視「我們的島」的《檜木林—森林保育運動》,並前往鎮西堡巨木群步道與棲蘭神木園區,想親眼看一看這些文本中提及的場景。
五月初,我們來到扁柏神殿,這是一趟十分艱辛的旅程。雨中的原始森林十分溼滑,但最困難的是碰上滿滿的小黑蚊,每次休息都難以超過五分鐘,夜間也會癢得睡不好。但在前往神殿池的那天,那充滿靈性與故事性的巨木,又澈底療癒了所有的辛苦。
回到家後,我立即開始創作,很流暢地在一個月就寫完〈巨木曾在的痕跡〉。這種源源不絕想傾訴的狀態,其實不那麼容易出現,非常感謝能被這片原始林啟發。過程中,不斷回想踏在柔軟的腐殖質的體感,這讓我覺得這趟山行,就像走在一棵巨木的身體上,它溫柔地承接我們的步伐,引領進入它的核心深處。
這首曲子始於檜木被砍伐殆盡的歷史,後來有一群人努力想保存它們,也就是九○年代的森林保育運動。曲子中段由長笛帶出新萌芽的生命,豎笛的低音是腐殖質,大提琴撥弦是倒木,小提琴撥弦是雨滴,木吉他是穿梭其間的小蟲。檜木小苗從倒木上慢慢長出,隨著溪流漸漸茁壯,以它們的根牢牢捉住這片霧林坡地。
專輯逐步成形 《棲居在溪源之上》的九首曲目,如雨水點滴積累,匯流為溪。我們歷經一年半的沉澱、一年的密集創作,以及半年多的錄音與製作,終於在2022年末成形。這也許是Cicada自2009年成團以來,蟄伏最久的一次。在這段長長的日子裡,我們面對許多困難與轉變,同時也和這個世界同步地,慢慢尋求方向、找回平衡。期許聽著這張專輯的大家,也能在音樂中察覺我們想傳達的身體感,走入深邃的自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