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刻簡述與作者聲明
讀者目前閱讀到的是完整翻新的內容。
《舊文復刻》除了輕微的用詞、用句修改,還會額外附加原文沒有提及的想法在各文章的底部作為對照,豐富程度絕對有過之而無不及唷。
全內文適用:大學升學考生;結論同時適用:大學期中、期末考試。
...
本集文字聚焦
大考應試解析
《考場篇》的內容和《課業篇》撰寫方式相同,會把不同內容分集撰寫唷。
在上集中,會以臨場考試時值得注意的事為主,能抓準的考試範圍都在課業篇中介紹過,因此本文會著重於考試題型的準備以及應答提醒,考前閱讀一下應該能給你些許的心理準備。
英文:90 分才能保證 15 級 課業篇有簡單說明:手寫的部分可以搭配文法書來準備,在英文考試前,可以多注意閱讀和文意選填二種題型,這二者的方向有些不同,簡單解釋給你聽。
近年 15 級的總分一直在慢慢往上爬,其中的概念和基測、會考中的數學、英文一樣,都是容易出現極端高分的二個科目。
英文比較令我訝異的是,考 89 分「不見得」就會 15 級,因此這個標題下得應該不至於不切實際。
讀英文的時候本人最看重閱讀,因為它可以同時解決單字和語感的問題。
在考前,文意選填本來一直是我比較不擔心的大題,畢竟比起閱讀一個題目 2 分,顯然文意選填僅占 1 分的各題目威脅性不算強。
只是若不稍加準備一下還是可能會掉入「中文翻譯」的陷阱,若要說我英文考不到 14 級分,主要的原因也是因為在這裡丟了一半的分數,畢竟和閱讀題的感覺還是不大相同,需要小心些:文法、時態正確,最後才看文意通順。
社會、自然:不猜白不猜 社會和自然就是選擇題很多很多,有多選題也沒關係,甚有人計算過多選題只要不確定的話答案就要猜到 3 個,這樣比較能保證拿到數分。其說法僅供參考。
大考考題範圍廣,因此大多題目還是要從定義走起,自然、地理和公民都中招,每個名詞的內容和出現的時機都必須要掌握好。
歷史近年已經不走純背誦路線,多是對話、故事描述來推測事件的詳細內容,因此能將歷史事件的內容互相穿插、貫通好會是比較好準備的方向。
自然科以分數看得到 15 級分的標準,是以基本題錯 2 題內來評定的。感覺像是廢話
但其實自然科的進階每題多半會占用考生 2 分鐘以上的時間,也就是超過整份考卷預估下來要均分給各題的時間,還不能忘記留時間畫卡。
基本題就是會的、背的去壓縮作答的時間,才有餘力將進階題完成。
相對社會,自然往往是五科中最不容易寫完的科目,因此在考試中特別需要確定哪些一定會寫、而且要寫對,剩下的慢慢來都還可預期,最不濟就是猜完,算是一種分段掌握分數的方法,參考看看。
本文會辛苦一點,建議從左側大綱點選弱科優先閱讀,以免疲勞唷。
國文:關鍵往往在手寫 國文在 107 學測改制,該年度由於新制的關係題目就簡單,但 15 級分的分數卻較以往降了近 10 分,哪些考點被動過刀呢?就接著往下看吧!
大考總會出現「選擇題魔人」,不管怎麼考就是有人會考到很高很高,由其改制後選擇考到 90 分還真是大有人在。
但由於手寫配分也改變的關係,可以到大考中心網站觀察一下兩大題可以得到 A 等評分的學生比例,大致上就會發現總分有 30 已經是不錯的結果。
國文多數題目是「看」不太出正確答案的,因此選擇題的準度和語感就很重要。
手寫在平日練習的時候,和英文不太一樣。英文作文需要注意的是「正確」,正確的時態、文法、用字,最後才講求通順精煉,因此一個題目練習三次沒問題。
但是國文寫作比較注意觀點的「廣度」和被接納性,一方面我們對於一個議題的探討只要討論過一次,基本上腦袋就有建構痕跡,因此國寫需要的是多種題目的練習,不斷將自己的觀點和脾性磨過會比較重要。
數學:考前重手感 在課業篇,我介紹了「一半 vs 一半」的概念,兩種「一半」的讀書模式得到的成績不會一樣,數學也是五科裡得失心會比較重的一科,那考前可以怎麼辦呢?
首先要先特別強調:讀數學時非常忌諱解答本放在手邊翻,因為這會製造以為自己已經懂了的假象,可以等到寫滿五題、七題再來訂正對答案。
再來是考前我會犯的問題,有時候以為自己讀會了,幾天前小考表現 OK,但似乎正式大考常出錯,理由為何?
大概是少了「手感」的緣故,腦袋也需要些慣性運作。
其實不僅是數學,有「計算」的自然科也是如此。理由在於我們要的就是成績,學測中不會有很多時間慢慢回想這題問什麼、這題要用什麼?甚至慢慢推,這些都會影響到考生可能本來就會拿到分數的題目。
手感的用意其實是在幫助「記憶」那些考生本來就已經會,而且可以不用再花時間的東西。
好比上課中老師會要學生把重點記下來是類似的感覺,畢竟人腦的記憶不可靠,總不會還記得上禮拜的今天吃過什麼點心吧。XD
筆試的一點精髓
你已經讀到文末了。
想了比較久,比較少和高中生聊到這個問題,下筆的時候有點猶豫,因為似乎相信「理解」取代「背誦」來「考試」的同學,應該是大有人在,而且大概是經驗談的關係,個人很多時候插不上話。
敝人以前讀自然組的時候,高大尚氣息很重,約在國中期間覺得「理解」題目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或許是因為回推國小數學滿無趣的,明明理工科目的成績不如文科,還是帶著奇怪的信仰讀上來,
這個習性大致上在就讀數學系期間,跟頭是栽的最嚴重的一次。
這種情形很像是:上課的時候聽的也懂,寫就寫不出來,可是助教批改完考卷他沒辦法在計算式中找到「我們其實是會的」痕跡,看完成績,又覺得心理上滿冤枉。
所以後來在大學期中、期末考我通常會養成習慣,書蓋起來就在那默想:(有時候會拿白紙輔助記一下,重點太多的話)
噢,公共財政學第 8 章,有講現值,讀到的現值 (Present Value) 有三種:單純相加的、益本扣完後相加的、內部報酬率 (Internal rate of return) 的,還有一題問「益本比」(Cost-Benefit ratio) 來做決策的。
噢,如果要幾分鐘內就把公民搞定的話 ...
部分考生大概會想說:記這幹嘛?
這麼說好了,解題需要「工具」,但是要怎麼確定我們看到題目就「有股感覺」大概是要用這個東西來做?
這個默記的過程,其實考生一定會知道自己哪邊重點是「有讀過卻漏掉」的,想完一遍再開書,方法超級好用,衷心推薦。
以個人目前經濟學經驗,沒有考古也不太會考低於 80。
「背」的發揮就在這:基本上腦袋有這些「工具」當然是抓了就用看看,如果整個過程都 OK 寫對了,理解其實也早就理解完,要高分最後還是得靠「背」去連結一下:噢,原來這個題目我知道要這樣做了。
不免俗一下,寫到這邊,祝考生們順利。
...
專題推廣
讀者可以如何 follow 到各種最新作品呢,記得先登入 Google,然後:
- 點點「追蹤專題」,同系列作從此不漏接
- 如果是「追蹤我」,還能涉獵到少見又容易登榜的心路歷程文章
- 簡單的點「愛心」,表達對主題的喜歡或給我的鼓勵也很歡迎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