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情也可以帶你下地獄|學習系列三|舊文復刻 Ep.10

2022/10/25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復刻簡述與作者聲明

讀者目前閱讀到的是完整翻新的內容。
舊文復刻》除了輕微的用詞、用句修改,還會額外附加原文沒有提及的想法在各文章的底部作為對照,豐富程度絕對有過之而無不及唷。
內文適合:喜聽大學生涯故事、生涯失敗經驗;結論處「不」適用:空泛正向之人。
第十站,我會有些點評但盡量溫柔地寫下些結論
...

本集文字聚焦

其實信仰崩塌還是能重建,真理越辯越明嘛

支撐我讀大學的二件事:人際、課業

我想這很合理,沒人想被冷落變成邊緣人,也沒有曾經的學霸想做學渣。
這篇會正式談及我休學、重考的真實模樣,以往這些經驗都被分散在許多作品,但我認為這件事帶來的價值差不多了,是一個作結、整理回饋的時候,也大概是最後一次明著談這件事,希望能用最不落俗的方式重現給你看。
後話:結果《舊文重寫》還是一直拿出來寫。XD

1

根據「邊緣理論」,在大學的時間越長,所有人都會變成邊緣人
每個人的邊緣係數也不一樣,係數越大的人就越早邊緣化。
以前常聽長輩說:上了大學之後應該要努力去培養人脈,因為這些人都可能在出社會的時候幫上你一把。
這沒有錯,人脈是一個很現實的名詞所以我不愛這麼稱呼,說穿了這不就是交友品質嗎,讀者會奢望上課就只是單純坐在旁邊的人引薦自己到一個好地方去,他如果在挖鼻孔怎麼辦?
印象非常深刻,以前做營隊的時候發生很嚴重的溝通問題,我認為領導者並未確實遵行訂下的規則,沒有做到公私分明,留下一次相當糟糕的共事體驗。
那領導者是怎麼看待已經發生的問題呢?我得到一個經典的回覆:
你去工作的時候可以不合群嗎?
So funny,幹嘛不直接說「你討厭我」就好
真正引起我不屑的原因是跟我扯工作,是出過幾個職場,還是認識了什麼政商名流,坦白說我沒有覺得這樣的共事經驗學到什麼,看人倒是有開眼界
這就是起初我對人脈的誤解:人脈的展開並不取決於認識多少人。
我當然可以透過營隊、透過很多的社交活動認識更多人,可是認識人的過程讀者並不會直接問他:所以你以後會成為我的朋友嗎?
想當然這樣的人當然不會把他納入人脈的一份子,不確定性很高。
不過坦白說,我沒辦法告訴讀者人脈的衡量標準,或許「對等交換價值」足夠、相處和諧,至少這樣的人才有機會推動關係的發展吧。

2

學業全盛時期大概就是到這個程度
同樣印象深刻,高三上 11 月中的同場升旗典禮上,一口氣受頒四個獎項:北二區學科能力競賽數學科佳作、第三次學測模擬考全校第三、全校作文第二、字音字形第六。
高中跟大學的相同之處大概就是「學分」,只是高中差在必修、選修的分界不像大學再有區別一點,畢竟課表是按死的,就是「必選修」的感覺,不太能自主決定什麼。
在高中一科都沒被當過的我,進數學系學期 GPA 只有 1.44 (平均 60 分的 GPA 是 1.70),就讀師大期間最高也就 2.17 (學期成績 67.7 分),二年級上學期時還留下一次二一的紀錄。
當然這樣的成績不是要表示讀數學系跟自我毀滅沒兩樣
而是生活的變數感覺變多了,可能是功課跟不上、不適合讀本科系、時間分配不當、待辦事務本末倒置等,大部分出現不適合的原因大概還是在於自己為多。
仔細想想,最根本的原因出於:低估理組科系需要鑽研在學業上的時間;一部分當然也是自學能力不好,不知道應該付出多少心力來做好這些事。
不意外的,怎麼可能不離開這鬼地方呢?

強調「熱情」很空泛

坐在教室裡 12 年的讀者怎麼有辦法很快知道喜歡什麼科系、未來方向在哪呢。
以前寫過一篇短文,那些不愛念書的人是因為翻了 N 年的書還是沒有辦法帶著愛去擁抱這個教育體系,那又怎麼可能在課堂上寫了 30 分鐘的志願單就能選中自己的「熱情」呢?

3

失敗自己知道就好了,對吧
休學前半的時間我在屏東的一間小七工作,這個階段的我對讀書完全沒有任何興致;對我來說,這時候形同「失敗」的自己,留在北部是非常不安全的選擇,自然也沒有心思解釋失敗的緣由。
我工作的門市應該可以算「戰區」,每個月 10 號都很恐怖,一個晚上代收、帳單結到手軟,至少 150 萬左右的現金在保管箱裡,挺驚人的。
到早班的話,鄉下什麼沒有,老人最多,還有白天會喝醉,躺在店裡地板睡覺的客人,照理說有瘋子的店怎麼還待得下去。XD
主因是店裡的員工們都單純、好相處,也覺得店裡氣氛一向不錯,會想說乾脆留在這裡,畢竟也不是沒有工作的本事,大家互相依賴、幫忙總還是能應付種種奧客 ... 說不定,真的可以這樣做下去。
這樣想的時候,我卻陷入另一個猶豫:覺得不甘。
好歹也做過半個學霸呀,為什麼要放著可以再繼續燉火的本事在這裡賺一個月不到二萬塊的錢,還要面對各種 … 就不多說了的奇型客人?
以前我不相信讀書可以翻身,當然未必畢業了也一定可以,只是為什麼要放著機會不幹呢?
我可不希望有天連客人的屎尿都得接收,才知道自己根本不想幹這行

4

我曾經很想、很想當老師
以前很常觀察我喜歡的老師們上課的情形,私底下也會試圖抓住一些「為什麼這些老師的教學品質這麼好」的原因,會有什麼是我要學習的地方。
還有如果我身為學生,其實什麼話是不喜歡聽到的,有多籠統?為什麼這些話不適合聊,那這時候我的內心又是怎麼想的?正當以為已經抓住一些大方向、大規則,實際站上臺之後又覺得:
天啊,怎麼跟我想的還是不一樣,教得不太好耶。
到這裡,用想像的應該會有感覺:邊緣人、功課不好、想做的事跟想的不一樣,哪裡還有半點堅持下去的理由 ... 錢嗎?
初期也會被問到一些「很可惜,為什麼不繼續讀」的說法,以上也都是我很少說破的原因,就當是志趣不合;這些事情本來都愛,但就是做不下去,覺得沒做錯選擇,也不是沒有在這些領域上認真過,到底少了什麼?
大概是 「使命感」吧。

走在熱情的路上會失業

熱衷於自己的最愛並沒有錯,過了自己這關,也得需要為他人帶來一定的價值,才不至於讓自己餓到,對吧;我在數學系的最後幾週,問過不少人:對於目前念的系滿意度高不高;聽到的回答沒一個例外:
差強人意
大部分人的理由是認為自己的能力可以讀數學,真的來了之後表現就是平平,問到未來也是茫然,即便不滿意,可是必修也起碼修過半,要談放棄,也捨不得;可能是因為同學們會認為:正因為不知道要走去哪裡,換個跑道還要承擔風險。
既然讀了一半,勉強吞下去也就算了
要不是這回我的身分變作是重考生,我反而會想:誰說走別人的老路就安全,就不會失業?
「務實」未必是唯一解,沒什麼好不能失敗的。
安逸的人生固然有值得追求的地方,就是國考會計師也可以丟飯碗,有什麼不可能呢。

5

107 學測那年特意請龍山寺文昌爺爺 (祂說可以這樣稱呼 XD) 幫忙我,祈願的內容只有特別強調「想讀成大」,可是對科系沒有頭緒,就麻煩幫我安排,會再帶自己親自賺得的 5000 現金來還願。收買神明
這也很玄,當年個人申請的時候就算多填了清大、政大、師大就是刷掉,成大也只留下「經濟系」一個志願,頗靈驗的。
其實就是不怕走錯路、不怕做錯事,摔慘反而能學會更多事,難怪能心想事成,原來是在重新拾起書本的時候我就已經懂得:
不要的東西為何不丟掉,要期望這東西在將來會帶來價值嗎?將來是多遠?
離開數學系,就是身體力行「沉沒成本」的意思:不管這個選擇還要不要,投入的東西都沒辦法再回來。
這些也是我不後悔重考、不後悔讀過數學系的原因,因為這些經歷都能夠在往後的某個時間點展現出「做錯決策」的意義,將來還可以引導自己做出更合適的選擇,沒有什麼最好、還是對錯。
同樣的也不認為「不失敗的人生」值得追求,書上沒有描述的經驗當然就只能是體會、明白才真實,而且獨一無二,這樣的經驗只屬於自己。
在跌倒的人生中站起來,是多麼重要。

區分清楚感覺的來源

你已經讀到文末了。
還是有幾度在文句間暗示「正向者不要看」,偶爾會以被打成「悲觀者」為樂,如果以前會惹惱自己大概是因為較真了,現在不會的原因就是覺得:不喜歡自己的人並不會因為造成自己的困擾感到虧欠。
假正向者的圈子一向會「內捲」,沒興趣作陪
以前的文章其實講過不少例子,沒想到今天還能再誕生一款,我遇過的假正向者會很難區別:
  • 他此刻的快樂是源自內心,還是別人建築起來的幻覺
  • 他快樂是因為自己能有所付出,還是只是沉浸在那種外在能賦予自己價值的感覺
這會很明確導致一種情形:幾乎不會在權貴階級看到有被奴役現象的人群;也就是說,一個人握有普世價值的正向,要嘛能被擁戴、要嘛平凡一生;通常一開始我會願意給這樣的人包容度,是因為覺得:
我們沒辦法決定過去的人要餵食什麼、給我們設下什麼門檻 (社會陷阱)
義務教育沒有教會我們如何把控自己的人生,但還沒遇到意外就落到啃老,沒有好好對自己負責;過去的人沒有教我們如何脫離時間換取金錢,但甘願奴還責怪社會不公不義,也是沒有對自己好好負責。
像現在大通膨時代,很多人有機會進場股票就被套牢,其實只是因為地球這個封閉的經濟體系,每支股票就視作一個閉環,這樣子的「零和遊戲」只要有人能撈走 50% 的多餘價值,就會有人要承擔 50% 被撈走的成本。
就會有點感嘆,我們的人生還是有很大概率,在不知情下要被人掏空點什麼。
只是同時也覺得諷刺,有的人是被掏空會警醒,有的人倒是能笑著替人數錢
...

專題推廣

特意挑選一張美美的圖片唷
讀者可以如何 follow 到各種最新作品呢,記得先登入 Google,然後:
  • 點點「追蹤專題」,同系列作從此不漏接
  • 如果是「追蹤我」,還能涉獵到少見又容易登榜的心路歷程文章
  • 簡單的點「愛心」,表達對主題的喜歡或給我的鼓勵也很歡迎唷
14會員
183內容數
文字沒有立意討喜,專注書寫人際與自我議題,應酬者需慎入;無開啟文內廣告穿插,可舒適閱讀,文章轉載不讓著作權,來信詳談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