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供給平民孕育生命的子宮,就算內裏貼上了熱帶風情的壁紙,仍掩蓋不了烏俄邊界醞釀已久的戰火,無情的砲彈炸毀了這道牆,如同戰爭(多名男性角色)強行灌入了他們生活的母體,誰都不願這名為「國家」的新生命混入戰爭的基因,選擇保家因而順從親俄份子(出借轎車)的丈夫托里克,選擇衛國因而一再說服姊姊撤離的弟弟亞力克。伊爾卡的「家庭」儼然代表了烏克蘭人民對戰爭所持的態度,各自對立的意識形態,拿著槍口指向彼此,卻無人能夠朝彼此開槍,直至傭兵以刀刃胡亂剖開了腹部,以「侵略」的行為奪走了胚胎的養分,小嬰孩被迫降生於世,他,就是烏克蘭的「未來」。
導演獨特的「女性視角」也劃破了父權戰爭電影的薄膜,以極為穩健成熟的敘事,講述著遠方地平線上揚起的「煙硝」,逐漸靠近「搜救」中的人影,大馬路上裝載「戰車」疾駛而過,他們載著外國夫妻去到飛機失事地點「尋親」,卻無法如願開車跨過邊界的「檢查哨所」。電影將懷孕中的女性伊爾卡作為主角,看著親手養大能擠出乳水的母牛被丈夫解剖分食,只為了送予親俄份子感到痛心,她又被傭兵脅迫,必須以女性照護者的身分「煮飯」填飽他們的肚子。他們無法理解也不願同理伊爾卡正在經歷的「陣痛」,身為母親怕孩子早產危險的擔憂,她只能壓抑著這份痛楚,成了全片最震撼我心的橋段。而我私心最愛的一幕,則是伊爾卡胎動時肚子轉動著剔透的靈光,讓丈夫能夠共感與妻子即將面對的生命變化。
而攝影鏡頭總在環顧四周,從家中的擺設到擺滿花束的墓碑群,再到無邊際的草原荒地以及淡紫色的日落晚霞,如此絕美詩意的景色對比人類創造戰爭的荒謬。折斷的機翼墜入凡間如同丈夫弟弟突來的悲劇,降下的屍塊如砸碎的紅蕃茄,伊爾卡倒出了自製的番茄罐頭還予傭兵(吃下了他們宰殺的血肉),整個家都被戰爭給掏空了,唯獨廚房窗邊的蘭花依然開著,代表了烏克蘭仍懷著生長的希望。《沒有煙硝的日子》為觀眾換上了新視野的觀景窗,窺探內部同時關注外部,因為戰爭是不分國界的,只能期盼著「沒有煙硝的日子」真正到來的那天。
延伸聽歌: #ECHO #回聲樂團 《#煙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