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24|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三字經 之 音樂教育 (14)

想像,古時候的私塾老師在教三字經的時候,只有讀誦嗎?會不會好好的去講解,帶孩子們走出戶外看三光日月星?教他們辨認自己的情緒(七情)?認識六穀與六畜?甚至,讓孩子們親手、親耳接觸各種樂器?
雖然無法得知以前的老師是否有讓孩子們在體驗中學習,但是,現在的我們是可以做到的~
三字經教給孩子們日常的基本概念、生活常識,而且也有基礎的音樂認識喔~
圖片來源:PEXELS
圖片來源:PEXELS
匏土革 木石金 絲與竹 乃八音
匏瓜、土、皮革、木類、石頭、金屬、絲弦、竹管這八種材質都可以用來製作樂器,不同的材質製作出的樂器產生不同的音質,故稱為八音。
匏:葫蘆類,可以製作笙、竽。
(成語“濫芋充數”指的是樂器,可不是芋頭。敦煌壁畫裡的飛天手裡往往拿著笙或琵琶)
土:用土燒製而成的樂器如壎、缶等。
(完璧歸趙的成語故事裡就有擊缶)
革:使用動物皮革製成的樂器如鼓,多為打擊樂器,擊打後具備振奮人心、提振士氣的效果。
木:木類的樂器如柷,今日較常見的如木魚,聲音沉穩。
石:例如堯舜時已有的磬乃是用玉料或石料琢磨而成。
金:金屬類的樂器如銅鑼鐃鈸、編鐘等。
絲:利用絲絃發出聲音的樂器,例如琴瑟、琵琶、古箏等,多用手指彈奏,音域變化較寬廣。
竹:以竹管穿孔製作而成的樂器如笛、簫等。
根據【禮記 樂記】「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因為人心的活動而發出聲音。人心內在的活動又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因為受外物觸動所以表現於聲音上。不同的反應發出的不同的聲音,而不一樣的聲音相和相應就顯示出其中的種種變化,若將這些變化列成一定的格調就成為音,音的排列組合配以樂器與文武之舞,就是所謂的樂了。
可見人類內在的感受和外在環境相互影響後,自然而然以聲音表達思緒,所以有上古時期黃帝命伶倫造樂和伏羲氏製作琴瑟,古人利用八種不難取得的材料製作出數十種能發出不同聲音的樂器,在儀式祭典中各種樂器合奏,營造出莊嚴和諧肅穆的氣氛。周朝平定天下後,周公制禮作樂以端天下,這是廟堂之樂。孔子困於陳蔡兩國之間時也絃歌不輟,甚至孔子隱居在家和弟子們共處閒聊時也有音樂聲以伴,例如論語先進篇中,孔子問弟子們的志向時,曾皙就在旁邊彈瑟。可見好的音樂可以明心志、化人心,同時成己又化物。
高曾祖 父而身 身而子 子而孫 自子孫 至玄曾 乃九族 人之倫
本段說明九代直系血親的輩份關係: 往上追溯從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親到自身,往下則有兒女、孫子、曾孫、玄孫等共有九代親族,這就是人在家族中的倫常關係。
按輩分排序,應該是”至曾玄”,但作者因求諧韻之故而寫做”至玄曾”。
為何只有往上只溯源到五代呢? 因為人類壽命限制之故,五代同堂尚且偶爾能見,但六代以上則是極為罕有。
關於中國人的親族稱謂,最早也最詳盡的記載在”爾雅”一書的釋親篇中可以一覽中國人對親族稱謂和社會結構的精細講究,實和西方人只靠少數單字不分老少長幼通通涵括的大有不同。
父子恩 夫婦從 兄則友 弟則恭 長幼序 友與朋 君則敬 臣則忠 此十義 人所同
有了九族,自然就產生五倫關係。父子有恩,慈孝在中、夫婦和順相從、兄長有愛弟妹,弟妹恭敬長上,講究長幼尊卑的次序; 同門曰朋、同志曰友,朋友之間講求朋誼友信;作君上的要禮敬臣下,作臣子的要對國君忠心。這十種義行是人人都必須作到的。
此十義和七情一樣典出【禮記 禮運篇】,禮運篇中提到講信修睦有利於人,爭奪相殺是人的禍患,所以聖人要「 治人七情,修十義,講信修睦,尚辭讓,去爭奪,舍禮何以治之」。也就是一旦父子無親恩、夫婦失和、兄弟反目、朋友無信、君臣無義,一個國家必然陷入混亂,因此必須以禮教節制、調和我們的七情、落實這十種人義,這就是聖人治國的方法。
以上,在"知某數"的部分,從天地四時到人倫十義既涵括了基礎知識也蘊含人生哲學。接下來的”識某文"則說明為學的基礎與次第,包含經史子書和史學,一展古代學子的學習概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水無月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