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l 如何不斷技術創新?帶你一路從晶片發展史看到 Intel 崛起過程!|趕快tech我 EP8.2.2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怪獸科技公司,用10分鐘帶你探索最新科技趨勢。
收聽Podcast:https://linktr.ee/monstech_inc
追蹤我們:https://www.instagram.com/monstech.inc/
上一篇,我們介紹了電腦的大腦 CPU,而說到 CPU,就不得不提到兩個 CPU 產業中的巨擘,分別是 Intel 和 AMD 這兩間公司,那麼首先,我們就從 Intel 這間公司開始說起。
Intel(英特爾)公司簡介

創辦起源

先說說晶片是怎麼來的

談到 Intel,我們必須得先追溯晶片的發展史:一開始的電子計算機,其實是透過真空管作為電路控制的電子元件,以進行電流開關及放大訊號。簡單來說,就是將一個罐子抽真空,而裡面有電路的設計,不過,這種零件非常容易壞掉。
威廉.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
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諾貝爾獎得主威廉.肖克利發明了電晶體進行替代電晶體由半導體材料組成,而半導體是一些導電能力介於導體及絕緣體之間的材料,如:矽、鍺、砷等等。肖克利發明了電晶體後,就回到故鄉聖塔克拉拉谷,也就是後來大家所熟知的矽谷,成立一間公司,並聘用了八位年輕員工。
不過,儘管肖克利在發明上天賦異稟,卻不具備好的領導能力,因此這八位員工紛紛辭職,並決定另外成立仙童半導體公司,並由羅伯特.諾伊斯研發出了「積體電路」,這是一個是能夠將大量微小電晶體集合在一個小芯片的技術,如此一來,所有電晶體可以同時製造,且兩個電晶體間相當靠近,也大大加快了訊息傳遞的速度,在成本和性能都帶來了優勢。

Intel 創辦三人組

積體電路的發展讓仙童半導體快速崛起,不過,諾伊斯為人太過正直,使得公司出現內部組織管理與產品問題日益失衡的狀況,最後, 1968 年,他和高登.摩爾一同辭職,並共同創辦了 Intel。
Intel 創辦三人組
接著安迪.葛洛夫自願加入他們,也成為了 Intel 的創辦人之一。三人各司其職:諾伊斯負責技術發展,摩爾負責技術實現,葛洛夫則負責商業化和管理。
然而, Intel 並沒有馬上朝著我們現今所熟知的 CPU 方向研發,而是以 RAM(Random Access Memory))的方向著手,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記憶體,其主要功能是暫存資料,讓 CPU 能夠隨時交換並進行運算。不過究竟是甚麼原因阻擋他們第一時間發展 CPU 呢?
其實,當時 CPU 領域已經有一個巨頭,也就是我們過去曾提及的 IBM。由於 IBM 主要的客戶是美國政府、NASA 等有錢的大企業,因此,諾伊斯和摩爾討論後,決定先另闢蹊徑,以他們最有競爭力的半導體技術來發展記憶體,取代當時常用的磁芯記憶體。

雙小組開發模式

當時,恰巧漢威聯合國際需要一種小型且快速的記憶體,所以 Intel 馬上啟動了兩個研發小組進行研發,其中一個小組在公司成立 9 個月後,也就是 1969 年的四月就研發出第一款以雙極技術做出的記憶體——3101 靜態記憶體,也是 Intel成立後的第一個發明。
而另一個小組隨後也在摩爾的帶領下,成功研發出以 Mos 技術做出的記憶體,1101 靜態記憶體,這一代相較於前一代能夠暫存的空間更大,也成功取得和漢威聯合國際的合作,開始量產,讓 Intel 成功打進了記憶體市場。
而這種雙小組的開發模式,也成為後來 Intel 許多技術創新常用的手段,先透過一個小組進行技術開發,再透過另一個小組進行管理的創新,讓技術更加完善

成長起飛

然而,記憶體量產後,卻沒有讓 Intel 賺錢,公司仍然處於虧損狀態,這是因為許多計算機廠商購買記憶體後,並沒有實際投入使用,而只是了解兩個產品的工作原理。
再來,也因為售價較高,且速度相較於磁芯記憶體並沒有快太多,還不夠有競爭力,所以 Intel 就再次透過雙小組開發了成本較低的動態記憶體,最後生產出來的 1103 動態記憶體,加上成功的行銷,讓眾多廠商將其投入實際的生產鏈中。Intel 的營收也開始起飛,也為往後方發展奠定基礎。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1.9K會員
394內容數
你是否有想過,為什麼看過這麼多成功的人的例子,聽過這麼多厲害的人他們的分享,有時候自己卻好像只是在原地踏步呢?《怪獸科技公司》第二季將從科技產業的角度切入,透過跨領域的視野,帶你掌握各種必備的自我管理能力與心法,一起用科技去思考你的人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我們可以想像一台電腦是由許多硬體組合而成的,不過,你可能不知道,從鍵盤打字到螢幕顯示的過程中,有個不可或缺的角色——中央處理器,也就是 CPU,今天我們就來淺聊一下電腦的大腦,中央處理器(CPU, Central Processing Unit)。
在電動車市場領域,我們可以觀察到市占前十大多半是中國品牌,銷售量不錯但沒有超越特斯拉、利潤更是沒有特斯拉來的好,到底特斯拉能鞏固市場「不創新」的關鍵核心是什麼?
2010 年,馬斯克宣布對外向一般大眾消費者交車,並且啟動中國製造 Model Y項目;後來,特斯拉於 2019 年蓋好上海超級工廠,以供應大中華市場以及歐洲市場,也因為這樣的契機,特斯拉在中國的市場是僅次於美國這個全世界最大的市場,且產能有一半出自於上海。
特斯拉的創辦人並不是馬斯克,而是馬丁.艾伯哈德和馬克.塔彭寧,他們希望能將跑車和新能源結合,於是在 2003 年於矽谷成立特斯拉汽車公司,紀念物理學家尼古拉.特斯拉,致力於研發高性能的純電動汽車,TA 是有環保意識的高收入族群。
你可能因為鬧得沸沸揚揚的推特事件聽過他,可能因為 PayPal、SpaceX、Tesla(特斯拉)而知道他,也可能根本不認識他,無論如何,今天讓我們快速帶你了解這個科技狂人究竟是誰。
很多人買特斯拉是因為他有自動輔助駕駛、酷炫、環保,長期以來,特斯拉主打的就是電動車和環保,觸及擁有環保意識的高收入族群,像是藉由不會產生空氣汙染,或是電力相較汽油可減少更多的碳足跡等方式銷售自家產品,甚至賣碳權還成為其相當重要的營收基礎。
我們可以想像一台電腦是由許多硬體組合而成的,不過,你可能不知道,從鍵盤打字到螢幕顯示的過程中,有個不可或缺的角色——中央處理器,也就是 CPU,今天我們就來淺聊一下電腦的大腦,中央處理器(CPU, Central Processing Unit)。
在電動車市場領域,我們可以觀察到市占前十大多半是中國品牌,銷售量不錯但沒有超越特斯拉、利潤更是沒有特斯拉來的好,到底特斯拉能鞏固市場「不創新」的關鍵核心是什麼?
2010 年,馬斯克宣布對外向一般大眾消費者交車,並且啟動中國製造 Model Y項目;後來,特斯拉於 2019 年蓋好上海超級工廠,以供應大中華市場以及歐洲市場,也因為這樣的契機,特斯拉在中國的市場是僅次於美國這個全世界最大的市場,且產能有一半出自於上海。
特斯拉的創辦人並不是馬斯克,而是馬丁.艾伯哈德和馬克.塔彭寧,他們希望能將跑車和新能源結合,於是在 2003 年於矽谷成立特斯拉汽車公司,紀念物理學家尼古拉.特斯拉,致力於研發高性能的純電動汽車,TA 是有環保意識的高收入族群。
你可能因為鬧得沸沸揚揚的推特事件聽過他,可能因為 PayPal、SpaceX、Tesla(特斯拉)而知道他,也可能根本不認識他,無論如何,今天讓我們快速帶你了解這個科技狂人究竟是誰。
很多人買特斯拉是因為他有自動輔助駕駛、酷炫、環保,長期以來,特斯拉主打的就是電動車和環保,觸及擁有環保意識的高收入族群,像是藉由不會產生空氣汙染,或是電力相較汽油可減少更多的碳足跡等方式銷售自家產品,甚至賣碳權還成為其相當重要的營收基礎。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了運算速度發展的歷史,從真空管的誕生到積體電路的演進。在軍火工業的需求推動下,晶片技術取得了快速進展。文章也提及日本在1980年代對晶片市場的主導地位,及臺積電的成立過程,最後分析了中國晶片產業的崛起與挑戰,並提到國外對中國技術封鎖的影響。這些發展不僅改變了科技格局,也影響了全球經濟。
Thumbnail
最近,英特爾公布財報,整體業績衰退不少。其中,晶圓代工的部分,更是高達28億美元的虧損,即便如此,英特爾仍然不輕易鬆口對於晶圓代工或是半導體製造的放棄。英特爾在製造跟設計方面齊頭並進,反而故此失彼,『蠟燭兩頭燒』。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臺灣在人工智慧伺服器生產上的技術優勢以及過去半個世紀科技產業的發展。摩爾定律、吉爾德定律和梅特卡夫定律都對科技產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中摩爾定律促成了電腦和電子產品的逐漸普及。此外,文章還探討了蘋果、微軟和英特爾在科技領域的崛起,以及智慧手機和ARM架構對微軟和英特爾的挑戰。
📚 《晶片戰爭》中的技術進步與國際博弈分析 📚 最近讀完了克里斯·米勒的《晶片戰爭》,真是一場知識的盛宴,讓我對全球半導體產業有了全新的認識。這本書揭示了晶片如何成為現代科技的核心,從家庭電子產品到國防系統,無處不在。 書中詳細描述了晶片產業如何從最初的科學突破演變成今天的全球競爭戰場。尤其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6XmHpPil6w剛好有幸朋友傳了這篇給我,趁著腦迴路還夠用的時候,來進行一些內容摘要與心得分享。 在提到演講內容之前,必須先有的一個概念:摩爾定律,由Intel的創始人之一摩爾所提出的,內容大概就是積體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
Thumbnail
AMD 從一個小公司逆風翻盤,經歷了多次起起伏伏,最終在蘇姿豐的帶領下重新崛起,成為與英特爾分庭抗禮的晶片巨頭。AMD 通過推出高性能 Zen 架構的 CPU 產品,以及在數據中心和 AI 領域的戰略佈局,成功擴大了市場份額,並實現了股價的百倍增長。
英特爾在加州聖何塞舉行的英特爾代工廠首屆技術會議上宣佈推出全球首家人工智能時代的系統級代工,這一代工將有助於客戶實現人工智能雄心,同時推動技術改善人們的生活。
Thumbnail
Hi 我是 VK~ 年後的這期我們來聊晶片設計公司安謀(Arm),這是我目前寫過最有挑戰性的一家公司。 不僅是業務牽涉許多晶片設計專有技術外,它也是一家商業模式很特別的公司。不像是過去聊的軟體公司大多走的是訂閱制等,他們採取的商模是智慧財產權。 除此之外,安謀的創業歷程也極為曲折。原先這個晶片
Thumbnail
晶片戰爭在各大巨頭競爭把電晶體縮小的戰場上感覺上已經越來越接近極限,目前需要改走透過先進封裝科技的彎道來維持領先。而這個概念的先驅者便是台積電的前研發主管蔣尚義。《日經亞洲》難得對他進行了專訪讓他本人直接陳述想法,並對目前整個先進晶片產業的現況做了全方面的鳥瞰式報導和各方廝殺狀況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了運算速度發展的歷史,從真空管的誕生到積體電路的演進。在軍火工業的需求推動下,晶片技術取得了快速進展。文章也提及日本在1980年代對晶片市場的主導地位,及臺積電的成立過程,最後分析了中國晶片產業的崛起與挑戰,並提到國外對中國技術封鎖的影響。這些發展不僅改變了科技格局,也影響了全球經濟。
Thumbnail
最近,英特爾公布財報,整體業績衰退不少。其中,晶圓代工的部分,更是高達28億美元的虧損,即便如此,英特爾仍然不輕易鬆口對於晶圓代工或是半導體製造的放棄。英特爾在製造跟設計方面齊頭並進,反而故此失彼,『蠟燭兩頭燒』。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臺灣在人工智慧伺服器生產上的技術優勢以及過去半個世紀科技產業的發展。摩爾定律、吉爾德定律和梅特卡夫定律都對科技產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中摩爾定律促成了電腦和電子產品的逐漸普及。此外,文章還探討了蘋果、微軟和英特爾在科技領域的崛起,以及智慧手機和ARM架構對微軟和英特爾的挑戰。
📚 《晶片戰爭》中的技術進步與國際博弈分析 📚 最近讀完了克里斯·米勒的《晶片戰爭》,真是一場知識的盛宴,讓我對全球半導體產業有了全新的認識。這本書揭示了晶片如何成為現代科技的核心,從家庭電子產品到國防系統,無處不在。 書中詳細描述了晶片產業如何從最初的科學突破演變成今天的全球競爭戰場。尤其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6XmHpPil6w剛好有幸朋友傳了這篇給我,趁著腦迴路還夠用的時候,來進行一些內容摘要與心得分享。 在提到演講內容之前,必須先有的一個概念:摩爾定律,由Intel的創始人之一摩爾所提出的,內容大概就是積體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
Thumbnail
AMD 從一個小公司逆風翻盤,經歷了多次起起伏伏,最終在蘇姿豐的帶領下重新崛起,成為與英特爾分庭抗禮的晶片巨頭。AMD 通過推出高性能 Zen 架構的 CPU 產品,以及在數據中心和 AI 領域的戰略佈局,成功擴大了市場份額,並實現了股價的百倍增長。
英特爾在加州聖何塞舉行的英特爾代工廠首屆技術會議上宣佈推出全球首家人工智能時代的系統級代工,這一代工將有助於客戶實現人工智能雄心,同時推動技術改善人們的生活。
Thumbnail
Hi 我是 VK~ 年後的這期我們來聊晶片設計公司安謀(Arm),這是我目前寫過最有挑戰性的一家公司。 不僅是業務牽涉許多晶片設計專有技術外,它也是一家商業模式很特別的公司。不像是過去聊的軟體公司大多走的是訂閱制等,他們採取的商模是智慧財產權。 除此之外,安謀的創業歷程也極為曲折。原先這個晶片
Thumbnail
晶片戰爭在各大巨頭競爭把電晶體縮小的戰場上感覺上已經越來越接近極限,目前需要改走透過先進封裝科技的彎道來維持領先。而這個概念的先驅者便是台積電的前研發主管蔣尚義。《日經亞洲》難得對他進行了專訪讓他本人直接陳述想法,並對目前整個先進晶片產業的現況做了全方面的鳥瞰式報導和各方廝殺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