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題目:菩提道次第廣論──正聞軌理&斷器三過,依六種想(三)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若器倒覆,及縱向上然不潔淨,並雖潔淨若底穿漏」此乃斷器三過。斷器三過六種想,病想,醫想,藥想,療病想,善士想,久住想。這六種想念過經典的人都知道,可是往往很難去修持住。現在就來簡略這六想概念如何修持慢慢菩提路
我們在生活中最常發生的事就是以上的事。大家都知道溝通這件事,然而真正達成溝通的少之又少,這就是人性,每一個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場,我的想法和理念去思維,對於他人的想法有幾個人能真正的去關心了解。
菩提道次第廣論到這裡,覺得念經拜佛容易,做的很難,想起儒家一句話:知難行易。這是古代一位儒家學者的名言,對應的下一句是:知易行難。我們常常懂得很多道理,然而這些道理做起來不容易,稍有偏一點點道理就變成了一個人生活的絆腳石。
看到一句話:「社會上的人是說話隨便,不負責任,喜歡表達意見而已。別人說話容易聽起話來可得注意,不但不能隨便相信自己的耳朵,有時候親眼看見的事,也未必真實,為必是實情。
今年發生一件大事,那就是論文抄襲事件。其實論文抄襲事件在坊間早已傳說不停,而且從來沒有斷過,今年大選又被再次抬上來成為受矚目的焦點,這些事件都是法,這些法都是惡法,為什麼我們會讓惡法存在這麼久,還不時地被惡法牽著走?這都是人性之貪,人性啊!向抄襲論文這件事一樣的不合理之事,還有更多,比如:考試作弊,考試找槍手帶考等等,為什麼現在的教育會出現年輕子弟們不靠自己的真才實學獲得大家的共鳴,必須用惡法才能讓自己被看見,被重視,這是人心腐蝕了。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719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愛你久久放心闖天涯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1.各類自然文化與社會政治議題 2.各類生活關察文 3.講不完的教育專題文章 4.各類主題徵文 5.菩提道次第廣論 6.現代詩 7.現代小說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若器倒覆,及縱向上然不潔淨,並雖潔淨若底穿漏」此乃斷器三過。 我們在生活中最常發生的事就是以上的事。大家都知道溝通這件事,然而真正達成溝通的少之又少,這就是人性,每一個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場,我的想法和理念去思維,對於他人的想法有幾個人能真正的去關心了解。 菩提道次第廣論到這裡,覺得念經拜佛容易,做的
「若器倒覆,及縱向上然不潔淨,並雖潔淨若底穿漏」此乃斷器三過。 我們在生活中最常發生的事就是以上的事。大家都知道溝通這件事,然而真正達成溝通的少之又少,這就是人性,每一個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場,我的想法和理念去思維,對於他人的想法有幾個人能真正的去關心了解。 菩提道次第廣論到這裡,覺得念經拜佛容易,做的
「於法法師發起承事者如地藏經云:專信恭敬聽聞法不應彼起毀謗,於說法師供養者謂於師起如佛想,應視如佛……不應作意法師五處離高舉者,應時時聽聞發起恭敬,發起承事,不應忿恚,隨順正行,不求過失,由此六事聽聞之……又本生論「處極低劣座發起調伏德,以具笑目視,如飲甘露雨起敬專至誠,善淨無垢意,如病聽醫言,起承
呈上篇繼五想聽聞之後,由五處六事聽聞正法行之,避免自己犯錯。對於師父的錄音聽了好幾遍才懂一點點,寫一點點,真的很難。主要還是思惟。法師教我們要尋找更動自己的角度去看待事情,然後放下自己的心性。 「於法法師發起承事者如地藏經云:專信恭敬聽聞法不應彼起毀謗,於說法師供養者謂於師起如佛想,應視如佛……不應
最近臉書有一個很夯的議題,對岸中國前領導人江澤民以96高齡疾病併發身亡,力可引起廣大網友們的臆測,其中以現在領導人習近平為大宗,甚至確之鑿鑿的細數江澤民在世的種種亦貪亦汙的政治生涯,企圖將江澤民與習近平之間劃下一個很大的政治鴻溝也就是政敵。 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有一些事或多或少都是從別人那裏聽來的,得知
學廣論教我的事:臉書就是一個聽法、聞法的地方,過去在網路上許多地方,很多網友因為我的言論引發和我爭辯,以致於到最後封鎖我。因此善知識有那麼容易傳播嗎?現在我重新開啟這個議題,回頭看看過去我在寫教育議題的文章,認同者多,覆議者少,認同者多,行之者少。善知識的傳播不在於我的文章,而是在於社會大眾的起心動
「若器倒覆,及縱向上然不潔淨,並雖潔淨若底穿漏」此乃斷器三過。 我們在生活中最常發生的事就是以上的事。大家都知道溝通這件事,然而真正達成溝通的少之又少,這就是人性,每一個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場,我的想法和理念去思維,對於他人的想法有幾個人能真正的去關心了解。 菩提道次第廣論到這裡,覺得念經拜佛容易,做的
「若器倒覆,及縱向上然不潔淨,並雖潔淨若底穿漏」此乃斷器三過。 我們在生活中最常發生的事就是以上的事。大家都知道溝通這件事,然而真正達成溝通的少之又少,這就是人性,每一個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場,我的想法和理念去思維,對於他人的想法有幾個人能真正的去關心了解。 菩提道次第廣論到這裡,覺得念經拜佛容易,做的
「於法法師發起承事者如地藏經云:專信恭敬聽聞法不應彼起毀謗,於說法師供養者謂於師起如佛想,應視如佛……不應作意法師五處離高舉者,應時時聽聞發起恭敬,發起承事,不應忿恚,隨順正行,不求過失,由此六事聽聞之……又本生論「處極低劣座發起調伏德,以具笑目視,如飲甘露雨起敬專至誠,善淨無垢意,如病聽醫言,起承
呈上篇繼五想聽聞之後,由五處六事聽聞正法行之,避免自己犯錯。對於師父的錄音聽了好幾遍才懂一點點,寫一點點,真的很難。主要還是思惟。法師教我們要尋找更動自己的角度去看待事情,然後放下自己的心性。 「於法法師發起承事者如地藏經云:專信恭敬聽聞法不應彼起毀謗,於說法師供養者謂於師起如佛想,應視如佛……不應
最近臉書有一個很夯的議題,對岸中國前領導人江澤民以96高齡疾病併發身亡,力可引起廣大網友們的臆測,其中以現在領導人習近平為大宗,甚至確之鑿鑿的細數江澤民在世的種種亦貪亦汙的政治生涯,企圖將江澤民與習近平之間劃下一個很大的政治鴻溝也就是政敵。 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有一些事或多或少都是從別人那裏聽來的,得知
學廣論教我的事:臉書就是一個聽法、聞法的地方,過去在網路上許多地方,很多網友因為我的言論引發和我爭辯,以致於到最後封鎖我。因此善知識有那麼容易傳播嗎?現在我重新開啟這個議題,回頭看看過去我在寫教育議題的文章,認同者多,覆議者少,認同者多,行之者少。善知識的傳播不在於我的文章,而是在於社會大眾的起心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本文探討臺灣朝野惡鬥如何癱瘓政府運作,並影響文化政策與社會發展。作者以道德經為引,批判執政黨與在野黨的政治利益優先於人民福祉,導致社會貧富差距擴大、文化創作走向商業化、歷史文化遺產遭受破壞等問題。作者呼籲社會改革,重視文化保存與社會公平正義。
好樂修學正道,不放逸,時常守護自心,才能夠拔除身的苦(要拔除身的苦,其實是從心下手的),就如同大象能夠脫離陷阱、泥沼一樣。
Thumbnail
在這個忙碌的世界裡,我們常常因為別人的行為而心情波動,但我們對他人的態度,其實是我們自己內心修養的反映。別人對你怎麼樣,那是他們的因果,我們改變不了太多;但我們怎麼對待別人,那才是我們自己的修行。 當你遇到不公平或挑釁時,可以選擇用平和和寬容來面對,這不僅是一種內心的成長,更是一種生活中的修行
世間的眾生因為都有生老病死,有的眾生是心也苦,身也苦,又加上他不知道修行,不瞭解無常,不知死賊時常在旁伺察。因此,菩薩或知道修行的人,就不要再加苦給眾生,所以不應該瞋彼,應當修忍辱。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提升自信心的重要性以及在面對困難時堅定自信的方法。它強調了在面對打擊時如何改變自己的修為和行為,以維持自信心。此外,文章還闡述了佛教觀點,說明瞭佛菩薩對自信心的重視,以及如何培養和保持自信心。
Thumbnail
原文:我鄙惡行影,明見於法鏡,意極起痛惱,我當趣正法。   解釋:看到有人作惡,我要自反省,努力尋求正法改進。   我們一生當中無時無刻都在造惡業,職場上有很多前輩都會警告我們,要我們不要跟他一樣,有以惡報惡的心態。因為以惡報惡最終傷害的是我們自己。但是作惡之人真的沒有報應了嗎?也許當下
Thumbnail
  所謂「禍從口出」,說的就是有時不經意脫口而出的話語,會為自己招來禍患。若是平凡的一句話,啟動了禍事的關鍵,我們很難預料得到,但是惡念伴隨著話語出口,那這惡語就極有可能為自身帶來災害了。   在《賢愚因緣經》中,沙彌均提的過去就因一句惡念之語,為自己帶來困苦生命的因緣。當時,尊者舍利弗常用天眼觀
Thumbnail
學佛都知道「於可瞋境,不起瞋心。」這個人講話汙辱、對待我,實在是可氣,學佛的人要能夠忍得住,還不起瞋心。大家都會講,經典也念很多(但)做不到。貪、瞋、痴、慢、疑種種的緣境忍不住、修不好,所以,大部分百分之七十以上,人死都做鬼,都是「心」沒有撥轉過來。
Thumbnail
  原文:若心不能住一所緣,於一所緣,為令如欲,勘能住故,修止等時,若數觀察,住心不生,故於爾時則須止修,於止觀時以此當說。   心不能住一所緣,當我們關注一件事的時候,非常專心,不為所動。反之,當我們心不能專注在善緣上,容易胡思亂想,亂想的時候就煩惱所在的根源。   從踏入社會工作開
Thumbnail
原文:不依過患,請為知識若不善依,於現世中,遭諸疾疫非人損惱,於未來世,當墮惡趣,無量苦。   釋義舉例:我們常常看到一個人可以幫助他人的事卻不願幫助他人,甚至有落井下石及毀謗他人的心態,此心態在來生必墮惡趣。在日常生活裡我們看見有老人家過馬路,或是走路比較慢的人,都會說:走快一點好嗎。沒有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本文探討臺灣朝野惡鬥如何癱瘓政府運作,並影響文化政策與社會發展。作者以道德經為引,批判執政黨與在野黨的政治利益優先於人民福祉,導致社會貧富差距擴大、文化創作走向商業化、歷史文化遺產遭受破壞等問題。作者呼籲社會改革,重視文化保存與社會公平正義。
好樂修學正道,不放逸,時常守護自心,才能夠拔除身的苦(要拔除身的苦,其實是從心下手的),就如同大象能夠脫離陷阱、泥沼一樣。
Thumbnail
在這個忙碌的世界裡,我們常常因為別人的行為而心情波動,但我們對他人的態度,其實是我們自己內心修養的反映。別人對你怎麼樣,那是他們的因果,我們改變不了太多;但我們怎麼對待別人,那才是我們自己的修行。 當你遇到不公平或挑釁時,可以選擇用平和和寬容來面對,這不僅是一種內心的成長,更是一種生活中的修行
世間的眾生因為都有生老病死,有的眾生是心也苦,身也苦,又加上他不知道修行,不瞭解無常,不知死賊時常在旁伺察。因此,菩薩或知道修行的人,就不要再加苦給眾生,所以不應該瞋彼,應當修忍辱。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提升自信心的重要性以及在面對困難時堅定自信的方法。它強調了在面對打擊時如何改變自己的修為和行為,以維持自信心。此外,文章還闡述了佛教觀點,說明瞭佛菩薩對自信心的重視,以及如何培養和保持自信心。
Thumbnail
原文:我鄙惡行影,明見於法鏡,意極起痛惱,我當趣正法。   解釋:看到有人作惡,我要自反省,努力尋求正法改進。   我們一生當中無時無刻都在造惡業,職場上有很多前輩都會警告我們,要我們不要跟他一樣,有以惡報惡的心態。因為以惡報惡最終傷害的是我們自己。但是作惡之人真的沒有報應了嗎?也許當下
Thumbnail
  所謂「禍從口出」,說的就是有時不經意脫口而出的話語,會為自己招來禍患。若是平凡的一句話,啟動了禍事的關鍵,我們很難預料得到,但是惡念伴隨著話語出口,那這惡語就極有可能為自身帶來災害了。   在《賢愚因緣經》中,沙彌均提的過去就因一句惡念之語,為自己帶來困苦生命的因緣。當時,尊者舍利弗常用天眼觀
Thumbnail
學佛都知道「於可瞋境,不起瞋心。」這個人講話汙辱、對待我,實在是可氣,學佛的人要能夠忍得住,還不起瞋心。大家都會講,經典也念很多(但)做不到。貪、瞋、痴、慢、疑種種的緣境忍不住、修不好,所以,大部分百分之七十以上,人死都做鬼,都是「心」沒有撥轉過來。
Thumbnail
  原文:若心不能住一所緣,於一所緣,為令如欲,勘能住故,修止等時,若數觀察,住心不生,故於爾時則須止修,於止觀時以此當說。   心不能住一所緣,當我們關注一件事的時候,非常專心,不為所動。反之,當我們心不能專注在善緣上,容易胡思亂想,亂想的時候就煩惱所在的根源。   從踏入社會工作開
Thumbnail
原文:不依過患,請為知識若不善依,於現世中,遭諸疾疫非人損惱,於未來世,當墮惡趣,無量苦。   釋義舉例:我們常常看到一個人可以幫助他人的事卻不願幫助他人,甚至有落井下石及毀謗他人的心態,此心態在來生必墮惡趣。在日常生活裡我們看見有老人家過馬路,或是走路比較慢的人,都會說:走快一點好嗎。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