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大腦變大了嗎?

你的大腦變大了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不會。我就真的不懂。是真的。不是騙你的。什麼意思。我不懂。」

我是個數學不錯的人,更是個喜歡數學的人,曾經抱著金庸某本小說自行算裡面的數學。數學,對我來說,就是個直覺,就是個反射,是一種理所當然。但是,在姐姐身上,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

這時,我才開始真正,思考數學。

#成長型數學思維 是在探討美國人為什麼恐懼數學,即使是菁英份子,仍然在無形中透露出「害怕數學」的意念。作者翻轉了數學的教法,應該說,作者把翻轉教育套進的數學裡。

不可否認,這種教法很棒,對於不同程度的小孩都非常適用,「低地板、高天花板」的教法,讓低階的孩子可以上手,高階的孩子可以往更深的問題探究,甚至讓高階孩子說明給其他人聽,讓他本身的概念更加紮實,加強說服、推理的能力。

「為彼此的學習負責」是使用團體、多元教學所強調的,學習不僅僅是個人的事,是大家一起通力合作的事。一個人是孤立無援,大家一起可以讓想法激盪。一個人不可能樣樣都行,但每個人出一種想法,就能夠所向無敵。

「先想再教」,先拋出生活化的問題,而不是「幾片披薩幾個人分,吃到一半又來幾個人,剩下的該怎麼分」,因為實際上,我們會再叫一份披薩。將問題圖像化,問下一組會怎樣?那第十組?第100組?先靠直覺思考,而不是直接就問第n組的公式是什麼。

「怎麼教」「怎麼引導」是我的問題,但「不怕犯錯」卻是孩子應該具備的能力,無論是哪一種學習,跌倒是學走的必經之路。

《出錯會長出一個突觸。答錯的時候,大腦會增大;可是答對的時候,什麼事也沒發生,大腦沒有增大。》#成長型數學思維


《學生的想法永遠帶有某個邏輯,不妨找出這個邏輯,這麼做不是為了避免失敗,而是要褒揚學生的思考。》#成長型數學思維

姐姐卡住的點,常常讓我摸不著頭緒,不善言辭的她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原來,不是她沒在想,而是我沒看到她思考後某個邏輯的結果,思考的方向偏了,結果就是超乎想像。能夠知道她內在的思路,對我幫助很大,找到她的脈絡,進而稱讚她「有在思考」,而不是罵她「都在亂猜」。

她與我的大腦都變大了!

「孩子呀,媽媽的大腦還在努力的變大,你們也要快快跟上呀~」


raw-image



avatar-img
陪你走一段療癒成長的路的沙龍
7會員
32內容數
從臉書轉到這裡,2023年希望維持72+本/年的閱讀量,並增加閱讀的廣度與深度。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人死後去哪裡?過奈何橋嗎?喝夢婆湯嗎? #時光照相館 給了我們另一個可能。在這裡,平坂先生會先給你好幾箱的照片,是你生前一天一張照片所組成,而你最後的任務是,挑選出一年一張的照片,以製作人生最後的走馬燈!
一個在公司裡打發時間的少女、一個因為為人母被公司發配邊疆的職業婦女、一個等待總有一天能完成夢想的上班族、一個只會畫動漫的啃老宅男、一個退休後生活無能的老男人,圖書館員推薦他們一本,跟他們生活八桿子打不著的書,卻翻轉了他們的困惑。
1965年出版至今,美國廣告大師楊傑美將他在芝加哥大學開給商學院研究生的廣告學課堂上的內容,集結出版。小小薄薄的一本書,簡簡單單的架構,撐起了一個idea鷹架,父母與孩子一起蒐集素材,相信可以碰撞出許多創意火花。
因為對「家」的憧憬,因為總是錯過,作者一生在追尋「家」,追尋那份溫暖的圓滿,但總是發現少了一塊的殘缺。經歷過,利用寫作、利用繪畫、利用烹飪,回憶著幼時的叛逆與不滿,不知不覺,「家」就圓滿了。
孩子的教養,絕對取決於父母本身;想改變小孩,先從父母自身的觀念改起。近幾年的薩提爾等教養模式,都在強調「安定的父母,才能接納小孩的不安定。」如果希望孩子能終生學習,在未來有競爭力,「如何自我成長」是父母首先該面對的自我挑戰。
人死後去哪裡?過奈何橋嗎?喝夢婆湯嗎? #時光照相館 給了我們另一個可能。在這裡,平坂先生會先給你好幾箱的照片,是你生前一天一張照片所組成,而你最後的任務是,挑選出一年一張的照片,以製作人生最後的走馬燈!
一個在公司裡打發時間的少女、一個因為為人母被公司發配邊疆的職業婦女、一個等待總有一天能完成夢想的上班族、一個只會畫動漫的啃老宅男、一個退休後生活無能的老男人,圖書館員推薦他們一本,跟他們生活八桿子打不著的書,卻翻轉了他們的困惑。
1965年出版至今,美國廣告大師楊傑美將他在芝加哥大學開給商學院研究生的廣告學課堂上的內容,集結出版。小小薄薄的一本書,簡簡單單的架構,撐起了一個idea鷹架,父母與孩子一起蒐集素材,相信可以碰撞出許多創意火花。
因為對「家」的憧憬,因為總是錯過,作者一生在追尋「家」,追尋那份溫暖的圓滿,但總是發現少了一塊的殘缺。經歷過,利用寫作、利用繪畫、利用烹飪,回憶著幼時的叛逆與不滿,不知不覺,「家」就圓滿了。
孩子的教養,絕對取決於父母本身;想改變小孩,先從父母自身的觀念改起。近幾年的薩提爾等教養模式,都在強調「安定的父母,才能接納小孩的不安定。」如果希望孩子能終生學習,在未來有競爭力,「如何自我成長」是父母首先該面對的自我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