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是過程,自我學習與成長亦是當父母的人生禮物(下)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二部曲:重新定位我欣賞的人生核心價值
通過接受與放下的關卡後,Jessica和我分享,在接下來的一~二年時間,在校外老師和課程的陪伴中,她也逐漸領悟,不論有意無意,身為父母的我們都已經在生活中將自己認為重要的人生價值,透過生活與每一次的選擇帶給孩子。
「我開始認真思考,我們夫妻自己欣賞什麼樣的人生態度、我們想帶給孩子什麼樣的價值觀。」Jessica談到。
「例如,我老公喜歡帶著孩子在睡前聽相聲,透過這個程過,我們希望可以將『詼諧與幽默』帶進孩子們的生活裡。像我家老大從小就喜歡球賽、但在小學階段,這孩子有些過份地在意輸贏,很容易讓跟他一起玩的孩子心理覺得不舒服。本來我一直對這個點覺得很困擾,不管怎麼努力還是很難去調整孩子這個部分。終於有一天我靈機一動,想到我其實不用刻意去改變我家老大喜歡贏的這個特點,只要轉個念,我就能幫助他在視野上做改變了。」Jessica說。
「轉個念?什麼意思呢?」我問。
「我不再抗拒孩子想贏、渴望贏的『氣質』。但透過練球和團隊比賽,我們一次一次地跟孩子分享,希望他能用『為我們(團隊)贏』代替『自己一個人贏』,陪他運用以『共好』取代『獨贏』的方式來思考。在孩子的特質和我們自己的信念中,我們很開心找到一個適合我家老大特質的觀點和解法。」Jessica談到。💕
「能為團隊想方設法,會努力為團體利益『贏得勝利』,也是很值得培養的一種能力啊!」我深深地為Jessica所說的轉念感到佩服。
Jessica說,重新思考人生重要價值的課題,看似是為了教導孩子,但對她來說,意義更大的,其實是透過這個教養的機會,讓自己再次整理自己的心念,包括自己人生真正信仰的價值是什麼、自己的目標與在意也重新看得更清楚呢
************************
三部曲:以身作則,活出更喜歡的自己
「言教不如身教」這個老生常談的話題,是我們這幾年陪伴國中生、高中生成長,正在體驗與學習的課題。
Jessica也跟我分享,她覺得以身作則不單單只是少滑手機、作息正常、同理待人這些外在的表現,搭配每個孩子與生俱來(和自己不一樣)的天賦特質,更考驗身為父母的我們,能不能跟孩子們一起從三大面向「特質、DNA、家庭風格」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向,一起成為我們都更喜歡的自己。🎉
「這點我完全能理解。像我家女兒和我的特質完全不同,如果要她模仿我凡事快速有效率、帶點男子氣概的風格,對安靜、緩慢的她而言,實在太過苛責。所以這些年,我常要提醒自己放慢腳步、放慢回話的速度,但又能保有獨立思考的風格(畢竟這是我的一大優點),希望能讓女兒在生活過程中,能有一個更適合她個性的模範哪。」我說。
「能讓習慣有效率的妳願意學習慢下來,也只有愛孩子的心意才真的能做到啊!」Jessica笑著回應我。
是啊,陪伴孩子走過小學階段,我們這才明白,原來教養是在學習帶領。在陪伴、帶領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身為父母的我們其實也默默地成長很多。透過教養,我們重新檢視自己與原生家庭的關係、認識自己也重新整理自己人生的信念;甚至為了陪伴孩子、讓他們能有更好的成長,還要跟他們一起努力調整自己、實現自己才行呢。
原來,再次的自我學習與成長,竟是當父母的人生禮物哪~🎁
************************
推薦閱讀:每個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天賦-by 一起聊聊當父母的難
再次閱讀:紀伯倫《先知》散文詩選,孩子和教育-from 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
陪伴孩子走過小學、國中、甚至是高中階段,我們這才明白,原來在孩子不同年紀,教養也有不同的重心與收穫。用心陪伴是過程,再次的自我學習與成長,竟是當父母最珍貴的人生禮物哪!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之所以重拾《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學齡前兒童篇》這本書,原因這本書早在兩年前就買回家,而我的老大都已經五歲了、幾乎不算是學齡前了,若不再趕緊看完,深怕書中有用的資訊來不及用上。
現代社會中,許多父母忙於工作和生活,往往忽略了自身的成長與修養。他們認為只要給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質條件,孩子就會擁有幸福的未來。然而,這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父母自身的榜樣作用。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的角色隨著時間也應該適度調整。當孩子進入青少年階段時,父母需要學會放手,讓他們有機會自己成長。這不意味著完全放任,而是轉變為一位指導者,給予建議和支持,肯定他們的努力,讓他們學會自己面對生活中的挑戰。 每個人都有不完美的地方,父母不應該對自己和孩子過度苛求。在孩子小的時候,
Thumbnail
   當兒童正常化,發展好人類傾向,那自然是朝善的方向去發展,擁有足夠的愛及接納,會尋找自身的價值及意義,於是幫助他人及環境的行為就會產生了。成人應用愛及尊重的態度,屏除成見,觀察與幫助孩子發展人類傾向。不求上進的人必是童年時期沒有發展好人類傾向。   照顧者對孩子從小到大的言語,會成為孩子長大後
原生是母親的天性。現在的母親和以前的母親不一樣,因為我們這一代的母親有夢想,所以教育孩子的方法不一樣了。所以你們不要說原生活法是永遠的教育,雖然原生是母親的天性。母親想什麼?就是要孩子贏,這是次生活法。因此有沒有想過,贏就要贏一個更好的人,這才是真正的價值。 末法時代,有母愛還是法。原生母親知道世
Thumbnail
你知道嗎?一個簡單的批評,可能會在孩子心中種下自我懷疑的種子。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探討為什麼不應以孩子偶爾的失敗來定義他們的能力或性格。 從鼓勵的視角出發,了解如何創造一個支持孩子探索潛能和克服困難的環境,讓他們在每一次跌倒後都能更堅強勇敢的站起來。 閱讀全文,了解如何讓你的孩子在挑戰中發現自己
Thumbnail
孝順為齊家之本,也是做人的基本道理。我們必須孝順父母,因為是父母把我們辛苦撫養大的。因此如果我們希望自己的子女也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就一定要培養或讓他們能先孝順父母。但子女長大後,有了自己家庭,是否還會孝順父母?亦即未來是否會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就是許多父母會好奇的問題。
Thumbnail
當家長在幫孩子選擇才藝課時,要仔細觀察孩子與生俱來的氣質,看他們活動量高低,生活的規律性或敏感度等等。不過說實話,要判斷孩子的性向與氣質趨向並不容易,很多時候是家長自己內心補償心理的投射或一廂情願的自以為是。所以,我們要讓孩子多方嚐識,也要讓他們有放棄的自由。
Thumbnail
隨著社會經驗遞增,我就越是敬畏「家長」這身分。當父母不光要背負經濟壓力、告別自己習慣的生活,最重要是你能否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關懷。因為養育孩子不是實驗,不能推倒重來,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心理影響深遠。 就如我近幾年與他人相處時,意識到自己會慣性自責,追溯過去才明白到這是受父母影響而形成的習慣。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之所以重拾《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學齡前兒童篇》這本書,原因這本書早在兩年前就買回家,而我的老大都已經五歲了、幾乎不算是學齡前了,若不再趕緊看完,深怕書中有用的資訊來不及用上。
現代社會中,許多父母忙於工作和生活,往往忽略了自身的成長與修養。他們認為只要給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質條件,孩子就會擁有幸福的未來。然而,這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父母自身的榜樣作用。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的角色隨著時間也應該適度調整。當孩子進入青少年階段時,父母需要學會放手,讓他們有機會自己成長。這不意味著完全放任,而是轉變為一位指導者,給予建議和支持,肯定他們的努力,讓他們學會自己面對生活中的挑戰。 每個人都有不完美的地方,父母不應該對自己和孩子過度苛求。在孩子小的時候,
Thumbnail
   當兒童正常化,發展好人類傾向,那自然是朝善的方向去發展,擁有足夠的愛及接納,會尋找自身的價值及意義,於是幫助他人及環境的行為就會產生了。成人應用愛及尊重的態度,屏除成見,觀察與幫助孩子發展人類傾向。不求上進的人必是童年時期沒有發展好人類傾向。   照顧者對孩子從小到大的言語,會成為孩子長大後
原生是母親的天性。現在的母親和以前的母親不一樣,因為我們這一代的母親有夢想,所以教育孩子的方法不一樣了。所以你們不要說原生活法是永遠的教育,雖然原生是母親的天性。母親想什麼?就是要孩子贏,這是次生活法。因此有沒有想過,贏就要贏一個更好的人,這才是真正的價值。 末法時代,有母愛還是法。原生母親知道世
Thumbnail
你知道嗎?一個簡單的批評,可能會在孩子心中種下自我懷疑的種子。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探討為什麼不應以孩子偶爾的失敗來定義他們的能力或性格。 從鼓勵的視角出發,了解如何創造一個支持孩子探索潛能和克服困難的環境,讓他們在每一次跌倒後都能更堅強勇敢的站起來。 閱讀全文,了解如何讓你的孩子在挑戰中發現自己
Thumbnail
孝順為齊家之本,也是做人的基本道理。我們必須孝順父母,因為是父母把我們辛苦撫養大的。因此如果我們希望自己的子女也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就一定要培養或讓他們能先孝順父母。但子女長大後,有了自己家庭,是否還會孝順父母?亦即未來是否會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就是許多父母會好奇的問題。
Thumbnail
當家長在幫孩子選擇才藝課時,要仔細觀察孩子與生俱來的氣質,看他們活動量高低,生活的規律性或敏感度等等。不過說實話,要判斷孩子的性向與氣質趨向並不容易,很多時候是家長自己內心補償心理的投射或一廂情願的自以為是。所以,我們要讓孩子多方嚐識,也要讓他們有放棄的自由。
Thumbnail
隨著社會經驗遞增,我就越是敬畏「家長」這身分。當父母不光要背負經濟壓力、告別自己習慣的生活,最重要是你能否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關懷。因為養育孩子不是實驗,不能推倒重來,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心理影響深遠。 就如我近幾年與他人相處時,意識到自己會慣性自責,追溯過去才明白到這是受父母影響而形成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