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曖昧,正是以一種猛烈,將國族與個體,兩者撕扯開來。」
-大江健三郎,諾貝爾獎演說-〈曖昧的日本的我〉
抵抗國族至上,連結五百年荒誕人文主義,和千年原始雨林
於島國文化圈流行、光鮮亮麗的後現代語境下,大江健三郎於網路元宇宙時代,似已成為上個古老世代,還在講人文主義和極左鬥爭、還在崇尚沙特哲學的歷史人物。然而,親身經歷七、八十年代「後現代科學方法」批判人文主義的思潮,大江健三郎於199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演說中,看似挑臖,故意直接提出至少六次「人文主義」,長期作為其抵抗國族至上、科學至上的寫作動機。大江健三郎不斷直面世紀苦難,所連結發展的數百年「人文主義」,似更能作為看似客觀的「後現代科學術語」,其隱藏菁英偏見的照妖鏡。
東大法文系出身的大江健三郎,不可能不知道在他整個年輕時代,法國後現代主義早已以「科學方法」,把沙特《存在主義作為人文主義》(L'existentialisme est un humanisme),批判得體無完膚;儘管如此,大江健三郎終其一生,在所有可能的場合,特別闡明沙特提出「介入」(engagement),對他文學至為關鍵影響,更不諱言五百年傳承的「人文主義」,正是他思想抵抗的首要武器。大江健三郎為何在他的盛年,反其道而行,背對當時風起雲湧的後現代漂亮思潮,如「文本愉悅」(plaisir du texte)、「真實效應」(effet de réel)?其關鍵的主因,可能在於「書寫苦難」和「真實溢滿」。
「一道讓所有一切消失的可怕強光」,共時於廣島核爆,大江健三郎可說親身見證了二十世紀的啟示錄等級苦難。出生於二次大戰箭在弦上的1935年,大江健三郎整個童年,可說都沉浸於大日本軍國,無時無刻的洗腦教育下;在戰火蔓延時,又雪上加霜,經歷祖母和父親於數星期內相繼過世,遭受一種絕望的打擊。於戰爭即將終了之時,身為兒童的他,能感同身受,軍國政府要求所有百姓自盡,能夠提出「玉碎」的冠冕堂皇。《終戰詔書》的「玉音放送」,讓他第一次聽到像神一樣的天皇,竟然發出凡人的聲響,讓他從小到大被教育的宇宙三觀,一夕塌陷崩潰。
大江健三郎面對的苦難,除了經歷二十世紀的啟示錄戰爭,也在於其身在其中的家庭難關,他的獨子,大江光,一出生即得腦瘤,並成終身智能障礙。這個遭遇,讓作家一度想要自殺。大江健三郎面對自身苦難,從與神祕自然的接觸,找到一個開放的意外方向。他智能障礙的獨子,直到六歲都不會講話,對說話沒有任何反應。有天卻在野外,聽見野鳥的叫聲,為了和父母分享他的發現,開始說第一句話。成為大江健三郎能和大江光語言溝通的開始。大江光的艱難成長,一直伴隨大江健三郎的寫作生涯。
作家說:「我繼續体驗著持久的苦難,這些苦難來自生活的各個方面,從家庭內部,向外連結到日本社會,以至於我數十年的生活方式。」苦難可說成為他寫作生涯,需要處理的主要內容。大江健三郎寫他孩童時期,為了逃離當時軍國洗腦,逃到四國的茂密雨樹中,幻想祖先神話的神秘無語,沉於自然,聽到一種潤無聲。他執意寫廣島核爆,終身反戰、反對興建核電廠。他又寫沖繩島戰役,上萬百姓如何被迫一起「玉碎」,被告上法庭,更得罪日本極右派,受人身暴力威脅。他更長期描寫戰後青年,在美日安保條約下,表現出的集體迷惘、失落、狂熱和爆裂。大江健三郎最後更斷然拒絕天皇頒發的文化勳章,和其優渥的百萬台幣終身年俸,因為他指出:「我的行動,象徵我對天皇存在的拒絕。」
從小受到天皇如神一般、大日本軍國主義的洗腦,讓他終身成為站在最前面的反戰人士,而他對抗國家至上的方法,在於一種「身為邊緣的人文主義」的跨時空傳承與當下試煉。大江健三郎念茲在茲的「人文主義」,正是和當時的後現代思潮,有意、無意形成碰撞、反差。若後現代批判「人文主義」為歐洲啟蒙時代創造的理性主義,一種進步意識形態的無限上綱,大江健三郎提出的「人文主義」卻剛好完全相反,並不在笛卡爾(René Descartes)理性萌芽的菁英思想,卻在於拉伯雷(François Rabelais)於五百年前發明的民間方言小說,企圖表現出一種荒誕、發現一種瘋狂,以一種肉體荒謬與語言顛覆,翻轉社會文明的完美理性結構,在自認無瑕的封閉體系之中,找到透光裂隙,堅持一種開放視野,找出一種寬容餘地。大江健三郎受其東大法文系恩師,渡邊一夫,影響至深,後者正是翻譯拉伯雷成日語,「前所未見、不可能企圖」的第一人。透過渡邊一夫,大江健三郎能夠連結看似不可能連結的,讓日本和法國的五百年文化傳統,心領神會,尤其在兩者中都可以發現,一種面對國家至上結構的底層裂隙,交會出一種從民間生成,由下而上的階級翻轉,發現一種理性共振荒謬、結構持續翻轉與信仰共鳴寬容的崎嶇路徑。
大江健三郎提出的,從民間底層自發,「身為邊緣的人文主義」,並非源自菁英階層的理性啟蒙,卻可是對科學技術的持續批判,尤其是「人類如何成為自己創造機械的奴隸」,這也就是大江健三郎在〈曖昧的日本的我〉,所提出的:「以羸弱自身承擔起,這二十世紀科技與速度發展,所累積的痛鈍、苦難。」
也就是如此對當代速度批判,大江健三郎提出的「邊緣人文主義」,於當今光鮮亮麗的科技至上時代,更顯出一種知其不可為而為的價值、試煉,也就是這樣面對看似完美、永不變更的科學理性結構,轉以回歸荒謬苦難的肉身,曖昧顛覆的語言,進而發現透光,信仰寬容,有助於「人類的療癒與和解」。
【當下文學.前導書評.媒介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