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金閣寺遭一位天生口吃的學生放火燒毀,造成全國轟動,三島由紀夫以此為背景,寫出小說「金閣寺」。
天生口吃、體弱多病的男主角溝口,因殘缺感到自卑,自認與外在世界間存有很大的障礙,孤獨的生存,認定自己是不被理解的,常與內心對話,藉由幻想自己是強者面對現實的不滿,「我若是口吃又沈默的暴君,臣子們想必都得看著我的臉色整天提心吊膽過日子。我根本沒必要用明確流暢的話語將我的殘暴正當化。同時也在幻想自己成為內在世界的國王。我的外表雖貧窮,但我的內在世界比任何人都富足。」;書中用著金閣寺的美,與溝口本身的殘缺呈現對比。自小父親告訴他金閣寺是美的象徵,對金閣寺的美充滿著憧憬,但它的存在又愛又矛盾,中學時期遇到的朋友鶴川,所呈現出的形象很陽光,對於溝口就是美的一種呈現,但每當與女性相處時,金閣總會出現在他面前,「女人與我之間,人生與我之間,總是有金閣出現。於是我本想抓住的東西轉眼成灰,展望為荒蕪沙漠。」,讓他從現實抽離,沈重的無力感又席捲而來,所有的事物都無法握住,對於現實生活備感無力,「認為生活沒有所謂的累積,沒有那種日積月累形成地層堆成山陵的厚度。除了金閣,對所有事物都不親近的我,即便對自己的體驗也沒有特別的親近感。但我知道從那些體驗中,未被悔暗的時間之海吞沒的部分,不曾無意義地重複陷落的部分,這些小部分的連鎖形成某種不祥的畫面,將會逐漸成形。」,任何周遭的事物形成都是無意義及無感的,甚至不好的。
怨恨母親在他身上注入太多自己的期望,不能理解他的想法,一昧期待他未來成為寺的住持;同是本身有畸形內翻足的柏木,充滿著羨慕及矛盾,柏木厭世卻可用著自己的殘暴踐踏身邊的人,用著近乎平常諷刺的語氣說著心中的黑暗:「看到人們的苦悶與鮮血與痛苦呻吟,其實可以讓人更謙虛,讓人心更纖細、開朗、和諧。我們絕非在那種時候變得殘虐或殺伐氣太重。我們突然變得殘虐,你不覺得其實是在這種風和日麗的春天午後,修剪整齊的草皮上,茫然望著樹梢灑落的光影嬉戲的瞬間。」;柏木讓溝口閱讀ㄧ向光明的鶴川書寫的信,發現其為了迎合這世界的框架,直到無法負荷壓力自殺的真相,大受打擊;師父的虛偽,表面一幅道貌岸然的樣貌 ,私下生活的淫亂,告知溝口不讓其接班的打擊,日後彼此關係日益惡化。
生活一連串的衝擊,逐漸讓溝口內心扭曲,決定找一個出口用一把大火真切地燒掉金閣寺,規劃的過程中,常常想這樣我就可以被人看見了,最後溝口如願的幹大事,點火燒了金閣寺,把束縛他的羈絆用火燒斷與他的連結,也讓他得到某種程度的重生,並告訴自己要活下去。整本書充斥著主角內心對於一切無力的呼喊,藉由「幹大事」讓人看見,或許在現代華麗的世界,每個人喜歡呈現美好的面向廣為人知,就像溝口一直追逐金閣寺的美。但無止盡追逐美,久了似乎逐漸忘了擁抱心底的無助脆弱,承認自己的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