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杰看我们的教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人的培养离不开教育,这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教育,我们培养人的知识技能、继承前人的成果、探索未来的方向。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在教育上也始终存在一个误区,过于强调物质追求,淡化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和具有什么样素质的根本性质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这两年来,因为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因为中外抗击疫情措施的争论,有那么一小撮人显得特别惹眼,譬如说秦杰。这些在中国出生却最终奔赴海外,然后又回头不断拿祖国说事,甚至不惜造谣抹黑的人,我们在愤慨之余,不得不反思的是我们是不是在教育上存在偏差?
追求物质丰沛,追求个人发展有错误吗?没有。但是在追求前者的时候,我们不能忘记了自己的民族、历史和文化。如果我们缺失了这些教育,我们放弃了这个阵地,那么还会有下一个秦杰出现。仅仅愤慨、谩骂不能解决问题,在揭露这些“秦杰”们丑恶嘴脸的同时,还是要在教育上下功夫。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从疫情溯源的“武汉人吃蝙蝠”到新疆棉花的民族矛盾,从香港占中到台湾独立,纽约文化沙龙都在极尽全力地诬陷攻击中国。目下,更是和中参网、SupChina一道,借俄乌冲突不遗余力地挑起乌克兰的反华情绪。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 他的头目是一个中国媒体人——秦杰。一个对中国拥有深入了解和体验的人,一个能够驾
从疫情溯源的“武汉人吃蝙蝠”到新疆棉花的民族矛盾,从香港占中到台湾独立,纽约文化沙龙都在极尽全力地诬陷攻击中国。目下,更是和中参网、SupChina一道,借俄乌冲突不遗余力地挑起乌克兰的反华情绪。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 他的头目是一个中国媒体人——秦杰。一个对中国拥有深入了解和体验的人,一个能够驾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若要用為替全人類帶來的福祉多寡,來衡量生命的意義所產生的價值,就難免被人類不擅長,但對美好未來卻是必要的遠見所束縛,進而掉進供需平衡的泥淖,卻忘記真心與真誠才能對信仰虔誠,始終抱持著虔誠的態度,學什麼都自然卓越超凡。 而一旦卓越超凡,又會在再次掉進遠離同儕的泥淖裡,失去同理共情。
Thumbnail
本文探討教育體系中人文教育的缺失,呼籲社會關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及文化傳承的重要性。透過蔣勳的觀點,我們理解到,教育不僅是成績的追求,更是培養下一代如何做人、思辨及賦予他們文化認同感的過程。缺乏人文關懷的教育,將導致未來社會的文化冷漠,進而反思我們對教育的期許和社會價值的追求。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教育體制中的問題,特別是對心理健康需求的忽視及標籤化的問題。作者回顧了自身的教育經歷,強調了教師的重要性與教育環境對孩子成長的深遠影響。真正的教育應該關注個體的完整性與獨特性,提供真正的支持,而不是依賴於藥物或歧視。最終,呼籲重新審視教育的意義,並鼓勵教師與家長關注每一位孩子的需求與發展。
Thumbnail
從小到大,我們到學校學知識學技能,習得很多寶貴的知識和技術,運用在個人身上就是取得學位,謀得好工作,得到好前途,可以養兒育女,栽培下一代。運用在眾人事務上就是建設與創新,為國家帶來更大的進步。可是,這些知識如果沒有轉成智慧,就會產生很多的煩惱,學越多煩惱越多。比如,學到一門新技術,就想用這個獨門技術
Thumbnail
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少數精英,而是幫助每一個學生釋放潛能,改善生活,成為獨立自主、有自己想法的人,並能夠為社會做出貢獻。 教育不是選擇,而是給予;不是排斥,而是包容;不是限制,而是釋放潛能。 真正的教育,不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而是讓每一個普通的孩子都能成為自己生命中的主角。
教育 這幾天大學新生入學,看著小兒成了大學生,心中百感交集,世代在求知的路上,重覆著學院教育的薰習,學習專以就業為導向,對人格與思考的培養,卻付之闕如。 高尚優雅的人格教育,在制式的教學課程中是沒有的,獨立思索的養成,也是希缺的,學生在制式的教育下,只習了一身的匠器,離開學校,進入社會就隨波逐流
Thumbnail
是好是壞? 人一畢業就是跟錢息息相關⋯但學校怎麼不直接教賺錢!這個問題有人想過嗎?還是我吃飽太閒了🤣 教育的好處: 在不知道每個人未來發展時,「教育」使人可以站在數學、物理、國文⋯各方面“牛人”的肩膀上!讓人可以看的更遠~去創造一個又一個的不可能,為下一代紮根、為世界創造未來,畢竟「因材施教
Thumbnail
今天看到切老的貼文,心中感觸頗深,不禁回覆了一下。菁英教育如果成為未來的教育方向,無論是對學生還是家長來說,負擔都會越來越沉重。 再回頭看目前的情況,台灣真正的問題在於階級幾乎不再流動。孔子和孟子時期就非常強調教育的重要性,並認為教育是促進階級流動的最佳辦法。因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可以給弱
Thumbnail
許多中產階級的父母非常重視教育,但為什麼他們的孩子仍然會面臨社會階層下滑的風險呢?事實上,僅僅重視學術成就,而忽視情感智慧和社交技能的培養,會讓孩子在未來的社交和職場中面臨巨大挑戰。
Thumbnail
為了自我實現而學習,探求人生意義;自古至今,學習的意義與人生需求息息相關;從先秦時期的個人修養,到香港的教育自由,教育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然而,仍然還有許多地區的人無法獲得教育,教育對於人的生活和國家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若要用為替全人類帶來的福祉多寡,來衡量生命的意義所產生的價值,就難免被人類不擅長,但對美好未來卻是必要的遠見所束縛,進而掉進供需平衡的泥淖,卻忘記真心與真誠才能對信仰虔誠,始終抱持著虔誠的態度,學什麼都自然卓越超凡。 而一旦卓越超凡,又會在再次掉進遠離同儕的泥淖裡,失去同理共情。
Thumbnail
本文探討教育體系中人文教育的缺失,呼籲社會關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及文化傳承的重要性。透過蔣勳的觀點,我們理解到,教育不僅是成績的追求,更是培養下一代如何做人、思辨及賦予他們文化認同感的過程。缺乏人文關懷的教育,將導致未來社會的文化冷漠,進而反思我們對教育的期許和社會價值的追求。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教育體制中的問題,特別是對心理健康需求的忽視及標籤化的問題。作者回顧了自身的教育經歷,強調了教師的重要性與教育環境對孩子成長的深遠影響。真正的教育應該關注個體的完整性與獨特性,提供真正的支持,而不是依賴於藥物或歧視。最終,呼籲重新審視教育的意義,並鼓勵教師與家長關注每一位孩子的需求與發展。
Thumbnail
從小到大,我們到學校學知識學技能,習得很多寶貴的知識和技術,運用在個人身上就是取得學位,謀得好工作,得到好前途,可以養兒育女,栽培下一代。運用在眾人事務上就是建設與創新,為國家帶來更大的進步。可是,這些知識如果沒有轉成智慧,就會產生很多的煩惱,學越多煩惱越多。比如,學到一門新技術,就想用這個獨門技術
Thumbnail
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少數精英,而是幫助每一個學生釋放潛能,改善生活,成為獨立自主、有自己想法的人,並能夠為社會做出貢獻。 教育不是選擇,而是給予;不是排斥,而是包容;不是限制,而是釋放潛能。 真正的教育,不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而是讓每一個普通的孩子都能成為自己生命中的主角。
教育 這幾天大學新生入學,看著小兒成了大學生,心中百感交集,世代在求知的路上,重覆著學院教育的薰習,學習專以就業為導向,對人格與思考的培養,卻付之闕如。 高尚優雅的人格教育,在制式的教學課程中是沒有的,獨立思索的養成,也是希缺的,學生在制式的教育下,只習了一身的匠器,離開學校,進入社會就隨波逐流
Thumbnail
是好是壞? 人一畢業就是跟錢息息相關⋯但學校怎麼不直接教賺錢!這個問題有人想過嗎?還是我吃飽太閒了🤣 教育的好處: 在不知道每個人未來發展時,「教育」使人可以站在數學、物理、國文⋯各方面“牛人”的肩膀上!讓人可以看的更遠~去創造一個又一個的不可能,為下一代紮根、為世界創造未來,畢竟「因材施教
Thumbnail
今天看到切老的貼文,心中感觸頗深,不禁回覆了一下。菁英教育如果成為未來的教育方向,無論是對學生還是家長來說,負擔都會越來越沉重。 再回頭看目前的情況,台灣真正的問題在於階級幾乎不再流動。孔子和孟子時期就非常強調教育的重要性,並認為教育是促進階級流動的最佳辦法。因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可以給弱
Thumbnail
許多中產階級的父母非常重視教育,但為什麼他們的孩子仍然會面臨社會階層下滑的風險呢?事實上,僅僅重視學術成就,而忽視情感智慧和社交技能的培養,會讓孩子在未來的社交和職場中面臨巨大挑戰。
Thumbnail
為了自我實現而學習,探求人生意義;自古至今,學習的意義與人生需求息息相關;從先秦時期的個人修養,到香港的教育自由,教育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然而,仍然還有許多地區的人無法獲得教育,教育對於人的生活和國家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