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逢教師節,我想談談現代教育的本質和教師的角色,尤其對於教育與教師的一個迷思。
長期以來,「得天下英才而教之」這一理念被視為教師的至高追求。然而,這種觀點是否真的符合教育的本質?它是否反映了現代社會對教育的需求?本文將從多個角度探討這一問題,並試圖揭示教育的真正意涵。
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教師節習俗的演變。近年來,教師節似乎已經成為了學生和家長向教師贈送禮物的日子。這種習俗的變化是否也反映了我們對教育本質的某種誤解?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縱觀教育思想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看到一條清晰的脈絡:從精英教育到普及教育,從選擇性教育到包容性教育。
德國哲學家康德在其教育學理論中強調,教育的核心目的是培養自由和自主的個體。他認為,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幫助人類發展其理性與道德能力。
康德主張,每個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和能力,而不僅僅是那些被認為天賦異稟的「英才」。這一觀點直接挑戰了「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理念。
美國教育哲學家杜威進一步發展了這一思想。他提出「教育即生活」的理念,強調教育的目標是幫助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發展自己的能力,並積極參與社會進步。
杜威認為,教師的任務不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社會,發揮各自的潛力。這種觀點與「只教英才」的理念形成鮮明對比,因為杜威堅信所有學生都有學習和成長的潛力,無論他們的先天條件如何。
在民初教育改革中,蔡元培先生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教育理念。他主張教育應該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並致力於培養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蔡元培強調,教育應該是普及的,而不是只針對少數有天賦的學生。他認為,真正的教育應該致力於普遍的社會進步,而不是僅僅為培養精英服務。
此外,如日本教育學者佐藤學,他最著名的主張便是提出了「學習共同體」的概念,進一步豐富了我們對教育本質的理解。
佐藤學主張教育應該促進師生間、學生之間的互動與合作,而不是簡單地挑選優秀學生進行教育。相應的,學校應該是一個所有學生都能成長的空間,教育要尊重學生的多樣性,根據他們各自的特質來進行教學。
這些現代教育思想與中國古代的「有教無類」理念不謀而合。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強調教育應該面向所有人,不分貴賤。
韓愈在《師說》中提出教師的三大職責:傳道、授業、解惑。這些古代教育思想都強調教育不應該對學生的資質設下門檻,而是應該對所有人開放。
從這些教育思想的演進中,我們可以描繪出真正理想教師的模樣:他們是「凡師」,意味著教師知道並接受自己是凡人,也知道他們教的也是凡人。
真正的理想,不是幻想。真正的理想教師能認識到自己的局限性,同時也要認識到每個學生都有無限的可能性。他們不應該將自己置於學生之上,而應該與學生一起學習,一起成長。他們的價值不在於教導了多少「英才」,而在於幫助每一個普通的學生發現自己的潛力,實現自己的夢想。
反觀某些自命不凡的教師,某些所謂堅持一定要「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教師,他們往往忽視了教育的本質,更重要的是,他們對自己可能缺乏真正的認識。想要得天下英才,但他自己有足夠的學識和能力去幫助他們成長嗎?
還有一些老師迷戀於扮演「拯救者」的角色,無形中把學生都看成某種意義上的「弱者」、「受害者」,這樣的老師教育學生是為了成就學生,還是透過這些學生滿足自己的自戀呢?
最近有部電影談到張桂梅老師,她就是一個很有代表性的現代教育典範。
張桂梅長期扎根於雲南省麗江市的貧困地區,並在2008年創辦了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華坪女子高中。她的教育理念不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而是「有教無類」和「教育改變命運」。
張桂梅堅信每個孩子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尤其是那些來自貧困家庭的女孩。她曾說過:「貧困是女孩的隱私」,體現了她對學生的尊重和平等對待。
通過她的努力,華坪女子高中已經幫助超過1600名女孩走出大山,改變了命運,並實現了上大學的夢想。她的事跡告訴我們,教育的真正力量不在於挑選優秀的學生,而在於用知識點燃每一個學生的希望,幫助他們改變命運。
張桂梅老師的例子完美詮釋了「凡師」的概念。她不是一個自命不凡的教師,而是一個深深扎根於現實,理解學生需求的普通教師。
她的偉大之處不在於她教導了多少「英才」,而在於她幫助了那些最需要幫助的學生。這正是教育的真諦:不是選擇最優秀的學生,而是幫助每一個學生發揮潛力,改善生活。
在討論理想教師的形象時,我們不能忽視當前社會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比如教師節收禮的爭議。教師是否可以收禮物確實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
從傳統的尊師重道來看,送禮物表達學生和家長對教師的尊敬是合情合理的,尤其是禮物本質上代表的是情感和尊重。
然而,隨著社會風氣的轉變,有些家長開始利用送禮作為獲取不正當利益的手段,比如期望從老師那裡獲得考試的信息,或是希望老師對其孩子有所偏袒。這種做法不僅損害了教師的職業操守,也扭曲了本來應該純粹的師生關係。
有些教師也可能會利用這種機會謀取私利,使得這種原本單純的行為變質。這正如老子所說的,「禮儀出,忠信亡」,當道德的力量不足時,禮儀才成為了控制社會行為的工具。
也就是說,當教師與學生、家長之間的關係被利益左右,教師的道德責任被侵蝕,禮儀就成為了虛假的象徵。於是,社會不得不出台嚴厲的規定,禁止教師收取禮物,以維護教育的公正性。
這個問題的核心在於,我們如何在尊重教師的同時,維護教育的公平性和純潔性。
通過對教育思想的回顧、對張桂梅老師事跡的分析,以及對教師節收禮問題的探討,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得天下英才而教之」這一理念與現代教育的本質存在著巨大的矛盾。這種理念不僅忽視了教育的普遍性和平等性,還可能導致教師角色的扭曲。
那麼,作為現代教師,我們應該追求怎樣的理想呢?
我認為現代教師的理想是:接受自己是個普通人,盡到自己應盡的責任,努力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通過教育提升自己。
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少數精英,而是幫助每一個學生釋放潛能,改善生活,成為獨立自主、有自己想法的人,並能夠為社會的和諧發展做出貢獻。
在這個教師節,讓我們重新思考教育的意義和教師的角色。教育不是選擇,而是給予;不是排斥,而是包容;不是限制,而是釋放潛能。
我相信只有當我們真正理解並實踐這種包容、平等的教育理念,才能為每一個學生、為整個社會的進步做出更大的貢獻。
進而,社會對教師的尊重不應僅僅體現在物質上,而應在於對教育價值和精神的認同,將教師節回歸到它的本質——尊師始於重道,崇尚平凡教育,為每一個孩子的未來鋪平道路。
真正的教育,不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而是讓每一個普通的孩子都能成為自己生命中的主角,這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教育理想。
作者:高浩容。哲學博士,道禾實驗教育基金會兒童青少年哲學發展中心主任研究員、台灣哲學諮商學會(TPCA)監事。著有《小腦袋裝的大哲學》、《心靈馴獸師》、等書。課程、講座或其他合作邀約,請來信studiomowe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