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誰都對功虧一簣有著損失厭惡感,但是失敗就可以跟大家融洽和樂時,鶴立雞群並不會有超凡卓越的感覺,只會有人在高處不勝寒的不再坦蕩。 因為明明有人一起承擔的挫折與失敗就沒有失敗存在,而同仇敵愾的真心相見,又能讓「士為知己者死」的胸懷展露,活出磊落,為什麼功虧一簣或選擇放棄不會是最佳選擇?
我只是想以過來人的身份說,能經過讀書預見各種情況與安排未來,最終擁有生涯規劃的能力,對自己、對他人,甚至是對現實而言都是好事,但代價如果是讓別人顯得愚蠢、讓自己失去同理共情,縱使事前自己已經很刻意用計畫避免,事後也還更願意去幫助他人,都還是沒有剖心剖肺的真誠,來得讓生命更值得、更有意義。
若要用為替全人類帶來的福祉多寡,來衡量生命的意義所產生的價值,就難免被人類不擅長,但對美好未來卻是必要的遠見所束縛,進而掉進供需平衡的泥淖,卻忘記真心與真誠才能對信仰虔誠,始終抱持著虔誠的態度,學什麼都自然卓越超凡。 而一旦卓越超凡,又會在再次掉進遠離同儕的泥淖裡,失去同理共情,又要再事前自己已經很刻意用計畫避免,事後也還更願意去幫助他人,才能稍微拉回平衡。
這就是孩子們在學習成長中的悖論,時間遠比成年人還更不夠用,但我們卻總是瞧不起小朋友,可惜的是有些小朋友也就這麼接受了。
在可預見的人類滅絕裡,有著隕石、冰河期、太陽風暴、核戰爭等可能會發生的具體事件。 而我們應對的方式,就是一方面拼著命在消耗資源,用來找到第二顆宜居的行星,就在這樣快速有效率地的循環代謝中,最後可預見的滅亡的可能,居然是地球因過度開發而不再適合生物居住。
就在這樣的現實裡,壓力只會讓以上論述中的「學習成長中的悖論」被忽視,而成為每個小孩自己要處理的課題。 我的方法是用比冥想更凝聚集中的狀態來取代睡眠,以年為單位,悖論就能因為被超越,而被賦予人性良善,終究感覺到溫暖。 而處理方式上面也已經多次提及,即用基於同情共理的基礎,來產生事前規劃與事後行為,可以同時保持同儕間的真誠,有「士為知己者死」才是士子之心,才有志氣。 雖然不一定對象要是同儕,也可以是古人的作品集,但也只有同儕的真心才不會讓自己食古不化。
以上,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