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23|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造訪台東暖暖蛇基地

因為新冠第二次確診的關係,遲了大家一週出發,出發前期待也緊張。
先前在每一次的討論前,都要不斷探詢自己對於編輯、書寫的思考,要不斷的詢問自己做此事的意義、對我是重要的、我真的可以嗎?我能夠嗎?後來發現更多更多的是信心上的來來回回,架構怎麼拉、社群力怎麼呈現、每一次都是自己與自己的追逐戰。
腦海中有時是一團漿糊,有時死抓一個思緒,不過思緒就如手捧流動中的溪水,它往下、往下流。
跟文字上的人格可能有些不同,我人在新的環境中,連開口講話都有很多尷尬。
那天一早到達台東基地的路上,台東的基地是一間結構是竹子的老屋,雖然現在在竹與竹中間覆上了水泥,但我想起我爸爸跟我描述的他孩童時建設屋子的經驗。泥土、泥灰、牛糞,這個房子一邊睡也能把牆壁摳下來。
夥伴說了一件我們如今更想不到的事,是這個房子是能整棟搬家的房子(當然是牆壁還未覆蓋水泥的時候),將牆壁敲下,整個結構抬起。
兩側竹子彎曲的原理來自對力學的理解,讓這棟房子穩固也不易斷裂坍塌。
一開始到基地的我們家的妹妹,因為沒有坐式馬桶,也無法野外解放(這個我其實也是😅),她不斷的說著要去捷運站、要去捷運站。
她不斷抱怨著為什麼要帶我來到這個鬼地方。
面對這樣的語言,我也煩躁起來,我深吸許多口氣,想著不要就「這個地方」去回應,而是她目前真的在憋尿,身體上的不適,她很難停下來去想這個地方是什麼地方。
後來決定先穿尿布,讓自己生理上舒服(這是個今天很難做到的決定,因為這一天妹妹下決心挑戰不穿尿布),這時她牽著我的手走回基地,中途遇見了在樹旁找蜥蜴的米仔。
孩子們逐漸熱身起來,這裡跑跳、上樹、遊戲,也遇見了巡迴中的駿武,在山林裡的遊戲是什麼樣子?
妹妹一路笑嘻嘻的,並且自己跟東暖的夥伴介紹說:我也是低年級的,只是不同團。
我們走進桃花心木林,同行的東暖孩子啪啪啪就上樹了,如何挑好上樹的樹?
大人看到的很粗、很穩固的樹,不是孩子挑樹的基準。孩子挑的是自己雙手握住、能抓握的直挺的樹,而樹的韌性似乎也遠超出我的想像。
第一次到這裡的妹妹也想上樹,她脫下鞋子,踩了一棵滑滑的樹,就先下來了。
她又遇見一棵樹,但樹周圍有蜘蛛,蜘蛛會在哪裡結網?
妹妹說著好怕,身體也遠離了樹。
低年級的孩子打起躲避球,我本來也想一起玩,但後來人多了起來,我就害羞起來。
「啊!什麼是放開來玩啊?好久沒有這樣了。」頓時看到自己端起的不知名架子。
看著孩子與暖暖蛇低年級導師跟助教在躲避球遊戲的過程。
中途我的孩子哭了幾次。(被砸中、跌倒、互撞的時候、地上落葉濕濕的有各種哭泣的原因)
球滾落一旁地勢較低的谷,孩子下去撿,幾次之後也見到第一次來到這裡的孩子下去撿。
想當鬼的孩子、想在內場的小孩,幾次遊戲規則的變化與提議,遊戲慢慢的結束,一旁開啟了摔跤遊戲。
有兩方人馬在墊子上角力,有各種方式與技巧,先全身出墊子的人就輸了。
這個遊戲對我來說超震撼,我在處理兩孩的身體衝突時,總是拉開雙方,我實在是對打打撞撞的遊戲吃不消,內心有一種要阻止、這是不好的、不對的,幾次兩孩衝突,姐姐踹妹妹的狠勁讓我當下崩潰。
這不是雙方衝突引起的扭打,這是一個跟身體、跟頭腦、跟心智有關的遊戲。
我見到一開始在小墊子上,一個高年級的小孩對一個低年級的小孩,低年級的孩子一開始深吸了好多口氣,在開始之後立刻壓低自己的身體,將高年級的孩子往外推,這個墊子對身高高挑起來的孩子不太有利,她躺下就超出墊子了。
這位男孩他很寡言,真的很好奇他在想些什麼。
他將蜥蜴放到我的頭上與臉頰上,這真是我沒有過的經驗,但好像是個成為朋友的儀式哦,沒有太多語言,一來一往。
還有位小男孩他經過我身邊就嚇我一跳,到我正面的時候就對我一直笑,他不用說:我們一起玩吧!
就用笑容一直勾引我,我就會上勾了。
平問我在這裡聊了什麼,我搔搔頭:我沒有聊,不太知道要聊什麼。
我有種只是看著看著就太重要太重要,這一天是這趟最後一個點,下午也要回北部,但真的真的看再久都還是很有趣味,更何況就幾個鐘頭?
我一直想到前天在雄暖時,敏榕提到的「創造生活感」。真的走訪下來看到區域的不同,但我在想的不是這個不同,而是那個生活感。下來之前我跟伴侶剛進行過諮商,心理師說我常常都在事情中,用另一項事情談另一項事情。這一句話給我很大的提醒。一個是我自己認為在社群裡我明明也在累積與人相處的經驗,但什麼是承接心情、看到人呢?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我在社群裡的練習,我對心理師對我的觀察,是一瞬間就懂了他在對我說什麼?
我時常在想好好過生活,生活的主體是什麼呢?
是家事嗎?是育兒嗎?是躺在床上覺得不安的我嗎?是好好煮一頓飯又或是沒有煮食時感到一團亂的我?是我在生活,還是事情在生活?
而台東這裡是什麼樣子呢?
在森林秘境一書的前言提到一個故事,是北美的大學生在西藏,見兩位僧侶畫曼荼羅圖案。學生們注視著曼荼羅誕生的過程,安靜的看著,不像平日喧鬧。可能是學生看得入神,也可能是因為僧侶的生活方式令他們感到訝異。
在觀賞過曼荼羅繪製過程後,這群學生將會進行他們第一堂生態實驗課,這堂課是到附近的森林,放一個圓箍在地上,觀察圓圈內的土地,觀察森林群落怎麼運作。
而在梵文中,曼荼羅有「社區」、「聚落」的意思。僧侶和學生做著同樣的事情:凝視一個曼荼羅,並鍛鍊心智。
這一段非常貼近我在那片桃花心木林的心境。
我看著東暖的孩子在這片林地中,想著台灣的小孩在台灣的土地上。
輕飄飄的一片葉落下來,刷刷刷的落雨聲、涓涓水流聲、細細、細細的流、流過、流過、流往、流往~
竹架構的老屋
竹架構的老屋
在桃花心木林裡的遊戲與人與教育
一沙一世界 一花一天堂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