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9-26|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為何有人願為維琪百科撰文?●FT(2010.09.24)

    Comment
    自己在網路出入的心情只很簡單的是:自己受惠網路許多,必須建設性回報,以造成一種善的循環,如此,自己未來會獲得多。這算心理學、數學或宗教學、倫理學的理解。
    假使要以經濟學理論的交換與媒介假說來理解:只要不以「貨幣」(或物質回報)作為交換物,一樣說得通。

    從文章看來,只要封鎖維基網站就可以摧毀「參與」,從而摧毀維基。但這樣一來,封鎖者在未來所損失的將更多。對於事事崇古的社會而言,摧毀可能的向前力量,沒有差吧?

     

    為何有人願為維琪百科撰文?FT2010.09.24

    《親愛的經濟學家》的一位讀者曾經寫信問我,為什麼看上去無利可圖,還會有人在YouTube上發佈經典的搞笑視頻,或者費心在網上撰寫評論?按照教科書上的經濟學模型,人們不應該在網上撰寫評論或者在YouTube上發佈視頻。簡單地說,我的答案是他們並沒有這樣做。讀書的人遠遠多於寫評論的人,看視頻的人也遠遠多於上傳視頻的人。作為對理性經濟人的寬泛辯護,我的答案還算不錯,可惜對於理解線上志願行為並沒有幫助。

    經濟學理論也不是很有幫助。為了保護地球安裝太陽能熱水器、資助圖書館或者在維琪百科中撰寫一個段落之類的行為,經濟學家稱之為“公共物品提供”。問題不是經濟學無法解釋這種貢獻行為,而是解釋太多。可能有人是純粹的利他主義者,自己的動力就來源於他人的喜悅;可能他們享受的是貢獻的過程,不論實際上是否創造了有價值的東西;可能他們只是喜歡“愛做好人好事”的好名聲。

    直到現在,我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大多還是來自實驗室的實驗。鑒於社會背景的重要性,這些實驗很可能是在對錯誤的問題提供精確的答案。

    不過,經濟學家張曉泉和朱峰最新的研究成果對解決這個問題有所啟發。張曉泉和朱峰對維琪百科(Wikipedia)中文版進行了研究。維琪百科會記錄所有註冊使用者對網站所做的所有改動,包括編輯時間和編輯內容。網站上還設有使用者頁面,各個使用者之間可以互相交談,對所做的修改展開討論。

    中國政府時常封鎖對維琪百科的訪問。兩位經濟學家研究的時間段是200510月,當時中國內地的撰寫者無法訪問該網站,而外部撰寫者可以。

    兩位研究者費心挑選出了1707名能夠在封鎖期內訪問維琪百科的撰寫者。大多數情況下,判斷的依據是,在中國內地用戶無法訪問時,這些撰寫者至少在網站上做了一次改動。他們發現,封鎖生效期間,這些未封鎖的用戶的編輯量下降了40%以上

    這項研究與有關公共物品提供的一些經濟學模型相衝突。模型認為,群體越大,免費搭車問題就越嚴重,因為任何個人貢獻都會由許多人分享。(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是,參加小宴席時你可能會帶一瓶昂貴的紅酒,因為至少自己能喝到一杯,但是參加大派對時就不會,因為自己一口都喝不到。)

    與之相反,中文維琪百科的撰寫者們在無人觀看時就失去了興致。大量潛在讀者因為被攔截而無法訪問網站時,許多本可以繼續撰寫的人不願再費心編輯條目。最喜歡交際的編輯者,也就是使用者頁面最活躍的那些人,最容易意興闌珊

    我現在可以向《親愛的經濟學家》的那位讀者給出一個更好一點的答案:人們在YouTube上發佈視頻,是因為他們真心想讓你看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34791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真如/神性/梵,是單純存在,故無內容、不變動;無形性,故遍時空;先驗,故僅存概念中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