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5/12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成功學聖經 | 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

雙贏思維

人生不是零和遊戲
The opposite side of winning isn't losing
零和遊戲(Zero-sum game)是指"一方有所得;另一方必失"的競爭模式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繁星推薦"?一種高中升大學的升學模式,以班級總成績平均為排名,最高(第一名,又稱為1%)到中間段(50%)有資格使用此升學方式
繁星示意圖
繁星示意圖
繁星制度就是經典的零和遊戲:
雖然是縮短城鄉教育資源的差距的美意,但此制度卻不允許以共榮共好的形式 (百分比不會並排,最優秀與能夠享有最多資源的永遠都只有一個人)
儘管身為此制度的受益者(我是靠繁星上的大學),我還是覺得以此制度成功並不是真的成功,接下來請聽我娓娓道來...
------------------------------------------------------------------------------
Covey在本書中將人際競爭分為六大類型:
六大競爭模式
1.利人利己(win/win) 2. 損人利己(win/lose) 3. 損己利人(lose/win) 4. 兩敗俱傷(lose/lose) 5. 獨善其身(win) 6. 好聚好散(無互動)
利人利己是我們最理想的競爭模式,也就是"良性競爭",雙方都能是贏家(win-win)。然而,人們由於自私的天性,往往選擇損人利己,甚至兩敗俱傷(我得不到,你也別想!)。這樣的負面競爭往往成為失敗的第一步。
想一想,你的生活中最常處於何種競爭模式中?要如何改變才能邁向"良性競爭"?
------------------------------------------------------------------------------
回到繁星制度上,在Covey的六大競爭模式理論中,繁星是很經典的"損人利己(win/lose)。儘管既得利益者得到了最大好處,但以團體的角度來看其實是在不斷地內耗。
以我的例子而言,儘管我靠繁星上了第一學府,但在高中三年的歷程中同學們因為害怕自己的位置被超越而拒絕協助後段學生提升成績(包括我),這使的成績分布M型化(成績分布往兩個極端)非常嚴重,甚至因為成績的排序鬧不愉快。
My advice:負面競爭固然充斥在我們的生活中,但我們有能力將其塑造成良性競爭--藉由自發性的互助、關懷。最終整個團體的表現將更好,你自己也將受益。

每個人都可以是贏家
富足的心態是抬頭挺胸的第一步
既然人生不是零和遊戲,那要如何實現雙贏(多贏)?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類似的經驗: 你參與了某個活動,或是社團,團體內的氣氛很活躍、主持人與觀眾間的互動很熱絡。你雖然不是擔任要職,但是卻融入其中,有別於以往參與其他活動的尷尬與疏遠感,你很樂於積極的回答問題、幫助他人。
在這種場合中,我們不常有惡性競爭的念頭,更多的是讓這個社團變得更好的想法。這是因為,你被動地接受了這個團體帶給你的"安全感",或著說是"富足感",而雙贏的契機就是: 你能否主動產生富足感?
如果你認為打造雙贏非常困難,我給你幾個有用的小建議:
  1. 多和利人利己者交往 淺移默化的觀念最能讓人接受,也是最強大的思維傳遞方式! 如果你身邊充滿負能量的人,你往往會陷入"被同化"的困境;反之,若你身邊都是積極主動、對自己人生負責的人,你也會漸漸地從他們的身上找到自信。
  2. 發揮感化的力量 固然一般人很難有所謂"雙贏"的想法--他們總想著"能撈到多少價值,而非創造多少價值"。然而,讀過【與成功有約】的你,知道價值是能被創造的。現在你需要給他們足夠的安全感,讓他們知道:我想讓我們都能贏!
My advice: 認知到價值是由自己創造的,擁有富足的內心,你的意志就很難被撼動!

知彼解己

適時扮演知心人
傾聽是溝通不可迴避的步驟
國中時,我媽媽曾和我說:「你高中一定要讀最好的學校」,但是我的成績並不是非常卓越,想透過「繁星制度」把大學當目標,儘管如何解釋,我媽仍然堅持要讓我去明星學校。
我們也時常不分青紅皂白地妄下斷言,認為自己行得通的做法必然也適用於別人。然而缺乏溝通的結論,難以對他人造成影響,即使你說得口沫橫飛,對別人而言也只是隔靴搔癢。
------------------------------------------------------------------------------
我們以另一本書的視角來解釋"溝通"的重要性:
【影響力法則】基礎理論
本圖為知名管理學書籍【影響力法則】所認為構成影響力的基本要素(本書會作為下下次部落格的題目)。在"建構信任"中,作者Levy認為不能以"有限賽局(Finite game)"的思維互動,應該要以"無限賽局(Infinite game)"的想法作為基礎,兩者的差異在於:
有限賽局: 如籃球,具有"目的性"(獲勝)且"時間限制性"(一場40分鐘) 無限賽局: 如婚姻,不具"目的性"(一般來講應該是要這樣XD)且"時間無限"(越久越好)
而想要創造無限賽局(信任),則需要"能力"、"誠實與正直"和"善意"三大部分,除了第一項能力是由自己展現外,其餘兩者都需要透過溝通實現,讓別人感受到你的真心誠意,你們才有建立長久情誼的可能。
------------------------------------------------------------------------------
回到題目,我們該如何實現有效溝通?以下提供幾點:
  1. 做一個好的聆聽者 我們在對話中總是犯"好為人師"的毛病,下次在發表意見前想一想: 你是否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在別人身上了?
  2. 展現同理心 在一個對話中,有些人會習慣性地回答"嗯"、"喔喔"、"對對",當你有此作為時,其實你是想要"讓他感受到你知道他在說什麼",但溝通的精隨應該是"讓你知道他在說什麼"。下次對談時,可以感受一下差異,不要再以回答代替理解。
  3. 實現統合綜效(下一個單元會介紹) 統合綜效指的是"找出第三選擇"。並不是"我說服你",也不是"你說服我",而是在討論後得出共同結論,或許你的比例多一點;或許我的比例多一點,但結論必須是建立在"討論"上的。

優先理解對方的立場
Your sweets will not be my snacks
我媽要我去明星高中固然有她的理由,像是以「成績而言更優秀的同學」、「高強度的競爭環境」,和「學習導向的課程規劃」等等。然而,我認為我只要「足夠自制」,「知道自己的目標為何」,最終的效益會比去菁英高中來得大。
這個問題已經有答案了(最後我選擇繁星這條路),不過我相信各位一定也遇過類似的問題,不管是對家庭、學校、工作,在"彼此理解"上都會有過障礙,以下我用Covey在本書中提到的「自以為是者的四大反應傾向」作為例子。
------------------------------------------------------------------------------
自以為是的人,常有四種反應傾向:
四大不良溝通傾向
以我和我媽的日常爭吵內容為例:
我媽: 你去明星高中,會有更好的學習資源和同儕環境,所以你應該要去(好為人師),你平常用來耍廢的時間也可以拿去讀書(追根究柢),而且你去一般高中也不會好好學習(想當然耳),我可沒有要浪費錢在一般學校的學費上(價值判斷)。
------------------------------------------------------------------------------
越熟識的人越容易有此表現(沒必要遮遮掩掩),但是缺乏理性的溝通往往是爭吵的開端。四大不良溝通傾向的中心原則就是"三思":
收到訊息時三思,對方是否處於理性狀態
發出訊息時三思,我是否用了錯誤的思考方式
My advice:就像我們在第一章"主動積極"中所提到的,接受跟回覆間有時差,主動發送訊息更是如此(你沒有時間壓力),下次評論前,想一想這樣說是否合理。

統合綜效

尊重人我殊異
1+1 2
了解完如何有效溝通後,我們來討論有效溝通的"目的"
本書知名度最高的理論如果說"以終為始"排在第一名,那"統合綜效"應該會是第二(許多書籍會直接引用"以終為始"四個字;"統合綜效"則通常被當作為觀念引用)。
統合綜效指的是:「透過集思廣益、社團內討論等等方式做出的決策,效果勝於僅由特定群組做出的獨斷。」
統合綜效之所以受大家稱讚的原因是:「基於決策是由所有人共同完成的緣故,他能夠將歧異轉為前進的基石」;困難的是大家往往有所保留,不願意參與、提供自己的意見,這個時候上一章提到的有效溝通就來得很重要了。
信賴程度與合作程度關係圖
從上圖可以看出來,想要達到高成效成果,"信賴"(知彼解己)與"合作"(統合綜效)兩者缺一不可。而從自我防衛到願意統合綜效的心態轉變,則是我們人生必須達成的重要課題。
達到統合綜效的難度絕對不亞於獨自完美達到目標,他必須包含以下三個要素:
  1. 真心誠意 多數人都卡在這關。在這個世道上,好像什麼事都要看一個""字,沒有利益的生意不做、沒有好處的朋友不交,這讓我們困在短期的利益中,忽略了真正的大利是從厚實的情感帳戶中培養而來
  2. 不過度講求效率 講求效率這件事情基本上沒有錯,但過短的時間很難讓人有安全感,所以大學社團才會給我們辦破冰遊戲、讓我們有時間緩衝。你不會要一個剛認識的人跟你一起創業之類的吧?
  3. 歧見 要求一個團體內出現歧見本身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但在統合綜效中,歧見才是磨合的驅動力,如同生物學中的個體差異(性狀)是演化動力來源。一個團體中如果沒有歧見,老實說根本沒有組成團體的必要
My advice:不要把"個人"作為主體,無論何時,"團體"的影響力必定大於個體。

尋求第三選擇
矛盾可以並存
看到這邊,你應該可以猜到所謂的"第三選擇"指的是什麼了,我給第三選擇的定義是:
不是你說服我,也不是我說服你,是我們達到了共識--一個我們都願意投注心力的選擇。
還記得我在高中時的一次分組作業中,組員間對於報告題目的方式爭執不下,他們想用"3D模型"(生物課報告),我們想用"PPT"。兩邊吵了一陣子,都沒有一個結論,如果你是我們的組員,你會怎麼選?
我當時建議"兩者兼用",但是以PPT為主體,輔以模型報告(畢竟是報告,沒有PPT還是很不習慣)。雖然結果差強人意,但過程整組都投入高度心力,製作體驗勝於我在高中的任何一次報告。
這個例子很爛我知道(最後並沒有成效),但過程完美符合了本書對於統合綜效的描述,希望這能給你一個...勉強的範例。
My advice:不要想著如何說服別人,要想如何融合你我的意見。

中集-文末統整

好的,首先給讀完文章的你一個掌聲。
這三項習慣屬於"公眾的成功",聚焦於"團體",你必須有足夠的安全感,才能活用這些技能(作者說的),如果不知道怎麼累積安全感,請參照我的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會是本系列的最後一篇,主要會是我對於這本書的個人見解,和建立本部落格的動機和發展方向,如果想繼續追蹤我的人(放心我會堅持下去),可以按下追蹤支持我喔!!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夢想遠征隊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