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18|閱讀時間 ‧ 約 9 分鐘

遇到不會的題目時,為什麼不要相信第一個想到的答案?

在求學過程中,有沒有老師這樣告訴你:「當你遇到不確定的題目時,寫下你第一個想到的答案就對了!」當遇到不確定的題目時,這種相信直覺的作答方式,我們叫它「第一直覺策略」好了。有些人可能已經習慣使用這種策略,甚至因此多拿了一些分數。但經由70年間33個研究證明,這種第一直覺策略可能是錯的,而且錯得離譜

橡皮擦實驗

換答案更有可能答對?
在一篇2005年由Justin Kruger等人發表的研究中提到,他們對於學生普遍採用第一直覺策略這種現象十分感興趣。因此,他們對伊利諾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Champaign)中選修入門心理學的1561名學生進行「橡皮擦實驗」。
在橡皮擦實驗中,實驗人員取得了1561名學生的期中考考卷,並且觀察考卷上的橡皮擦痕。假設你的填答為D,但在C的格子上有橡皮擦的擦痕,代表你可能第一直覺選C,但最後將答案更改成了D,該題就會被納入「更換答案」的統計中。
實驗人員最後在1561名學生中,發現了1231人曾經更換過答案。其中666人因為更換答案後答對(54%),233人更換答案後答錯(19%),332人更換答案後還是答錯(27%)。這代表遇到不確定的題目時,更換答案可能是個有效的策略。

高估第一直覺
接著,實驗人員對1561名學生其中的51名進行問卷調查,詢問了他們認為改答案後更有可能:
  1. 受益(錯誤改到正確)
  2. 受害(正確改到錯誤)
  3. 兩者皆非(錯誤改到錯誤)
結果有33%的學生認為更換答案會受益,38%認為會受害,29%認為兩者皆非。我們可以發現有38%的學生認為更換答案會答錯,但根據橡皮擦實驗的統計,真正受害的只有19%。換句話說,我們以為更換答案有可能答錯,但其實相反;我們以為相信直覺更有可能答對,但其實也相反
圖片來源:Kruger,J.,Wirtz,D.,&Miller,D.T.(2005).Counterfactual Thinking and the First Instinct Fallacy.

再改答案我就是狗!

關於「後悔」
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呢?Kruger認為可能與人們害怕後悔的傾向有關。因此,研究人員安排了23名伊利諾大學的學生並請他們想像一個情境:
如果你正在參加一個非常重要的考試,遇到一題不確定的題目。你苦思著該題的答案到底是A還是B,你一下想要改變答案,一下又覺得第一個寫上去的答案才是對的。最後,你採取了兩種不同的策略:更換答案或相信直覺。假設兩種策略都是不好的,更換答案你會從正確改成錯誤,相信直覺也會讓你堅持在錯誤的選項上,反正不管選哪個,最後都會錯。
接著研究人員問了23名學生三個問題:
  • 哪一種策略會讓你感到更後悔?
  • 哪一種策略更會讓你感覺自己很笨?
  • 哪一種策略更容易讓心裡冒出「早知道就......」的想法?
結果發現,更換成錯誤答案讓人更後悔,覺得自己很笨的人數是不換答案的5倍之多,產生「早知道就......」的想法也是不換答案的3倍。比起更換答案然後答錯,我們更願意相信第一直覺,就算最後答錯了心裡也會好過一點。
圖片來源:Kruger,J.,Wirtz,D.,&Miller,D.T.(2005).Counterfactual Thinking and the First Instinct Fallacy.

關於「記憶不對稱性」
接著,Kruger將矛頭指向「記憶」,他認為我們可能將慘痛教訓記得更清楚,進而影響未來決策。因此,研究人員又找了27名伊利諾大學的學生並且參與30分鐘的SAT考試。他們被要求要像是「真的在考試」一樣,除了一種情況例外:遇到不確定的題目。
遇到不確定的題目時,學生必須主動告知研究人員最初認為的正確答案為何(而不是最有可能的答案)並且空著,等到寫完考卷之後再回頭處理這些題目。最後,研究人員會當場給出這些題目的正確解答,讓學生知道自己是對是錯。
4-6週之後,研究人員寄表單給這27名學生,表單內容為回憶SAT考試,遇到不確定題目時的答題情況,主要分成四種:
  • 相信直覺並答對的題數
  • 相信直覺並答錯的題數
  • 更換答案並答對的題數
  • 更換答案並答錯的題數
統計結果發現,記憶中相信直覺並答對的數量竟然高於實際情況,而且記憶中更換答案並答錯的數量也遠高於實際情況。簡單來說就是人們把錯失正確答案的後悔感記得太清楚了,甚至還放大了好幾倍!
圖片來源:Kruger,J.,Wirtz,D.,&Miller,D.T.(2005).Counterfactual Thinking and the First Instinct Fallacy.

「後悔」觸發「記憶不對稱性」
如果將以上實驗結果串在一起,將會得出2個小結論:
  1. 我們會高估相信直覺的好處
  2. 我們會將錯失答案的後悔記得特別清楚
舉個例子:塞車時,B車道看起來比較順暢,於是你從A車道換到了B車道,沒想到一換之後B車道的車不動了,反而A車道的車開始往前。於是你心裡想:「去你媽的!每次換車道都這樣,我以後再亂換車道就是狗!」
其實換車道也是有開比較快的時候,只是你沒有放在心上。你只會記得換車道卻更塞時帶給你強烈的懊悔感,並且由「後悔」產生了「記憶不對稱性」,因此記得特別清楚,最後推演出錯誤的經驗法則——塞車時不要換車道。
同理,我們在對答案時通常會忘記「錯誤改成正確」的例子,而特別去記住那些「正確改成錯誤」的經驗,正因為擦掉正確答案的懊悔感非常強烈,進而形成一種經驗法則——相信第一直覺,不要亂改答案,但其實這種策略的效用並沒有你想像中的那麼高。

結論

在給出結論之前,我們再來複習一下「第一直覺策略」經驗法則的形成過程:
  1. 考試遇到不確定的題目時,你決定更改答案
  2. 對答案時發現答案是錯的,因此你十分懊悔
  3. 你印象中同樣的事情已經發生過非常多次了
  4. 因此你決定下次考試時一定要相信直覺
  5. 以上4個步驟不斷循環,經驗法則越來越強大
但其實,更改答案沒那麼糟,甚至很多時候你都可以從中受益,只是被你剛好遇到運氣比較倒楣的時候,進而形成一種「十年怕草蛇」的保守策略。
那麼我們可以從這篇研究中得出:遇到不會的題目時,一定要換成後來想到的答案嗎?絕對不是。
思考與填答的心智十分複雜,很難用簡單的統計與問卷精準地描述人類的行為,有可能橡皮擦實驗中,改答案的人是因為發現粗心啊?又或者他後來又掙扎了許久,認為另一個是正確答案的可能性更高,才造成錯誤改正確的比例很高?
因此,結論並不是要你一昧「更改答案」,而是要你不要固執地堅守「第一直覺策略」,因為這種策略就只是記憶偏誤造成的經驗法則而已。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根據可能性作答,而不是迷信直覺。
至於如果4個答案的可能性都一樣的話,那就代表你根本就不知道這題在幹嘛,答對的機率就是25%,別浪費時間掙扎了,不管採取什麼策略都一樣,猜一猜去外面滑手機吧。

後記

這篇研究是我在《這才是心理學》中看到的,雖然書中只有用簡單幾句話介紹這個迷思,但我認為非常有趣,因此去找了資料來閱讀,並且整理成了這篇文章。
《這才是心理學》剛開始先破除大眾對於心理學的刻板印象,接著翻轉常見的心理學迷思,最後點出現今心理學所遇到的挑戰,非常精彩。閱讀完之後不僅能夠幫助你加深對於心理學的認識,最重要的是能夠訓練批判思考的能力,並且提高面對資訊真偽的敏感度,這也是我閱讀《這才是心理學》非常意外的收穫。
如果你對這本書的內容很有興趣,但不想購買,可以先看看這本書的重點與心得。如果很有收穫的話非常歡迎與我分享,但我有嚴重的累累病(真),沒辦法隨時查看留言,但還是期待能有與你交流的一天。

資料來源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對一輩子用不到的知識有興趣的人可以按下追蹤,讓我知道不是只有我有興趣而已。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