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租到了很滿意的房子,朋友問我有什麼秘訣,我的回答是:「憑直覺」。
我這可不是敷衍。事實就是,過往每次,當我踏入一個房子感受到無來由的衝動和興奮時,這個房子一定都是最適合我的。
相反,我曾經也覺得不能只聽從草率的直覺,應該三思而後行,最終挑來挑去,冷靜、客觀、全面地,挑了一個沒那麼喜歡的房子。
這種直覺上大分的經歷,被稱為「直覺人」的N人們一定很熟悉了。
菜單上幾十道餐,不知道吃哪個好,最後憑直覺一眼相中的那道,通常都不錯;拿了幾個offer,不知道哪家公司更合適,在家裡幾天最常在腦子裡冒出的那一家,往往是更適合自己的。
這種事情發生多了,確實也會覺得,難道世界上真有一種玄學,借直覺之名在幫人?靠直覺辦成了事,是毫無來由的運氣好嗎?
其實,有可能是我們一直誤會直覺了。
很多研究都表明,直覺比我們想像中靠譜,「相信直覺」,並不是一個草率、無理的決定。
要回答直覺到底為什麼靠譜,就得先認真說說直覺是什麼。
直覺(Intuition),指的是一種不使用證據、實驗、有意識的推理,或者在不明原因的情況下迅速出現的直接想法、感覺、信念或者偏好。心理學家Gigerenzer 將直覺形容為一種基於以下特徵的判斷,可以概括直覺的幾個關鍵特質[1]:
-迅速出現在大腦中;
-我們意識不到它的深層運行機制;
-強烈實現的動機。
用大白話說,就是我們大腦唰地一下就思考完了,然後強烈建議我們去做某件事。
由此可見,儘管直覺總給我們一種「神秘力量」的感覺,但是實際上,直覺並不是一種無法解釋的感覺或者衝動。
它被另一位心理學家 Linhares 解釋為一種「幾乎是即時的情境解讀」。
當我們產生直覺時,實際上已經預先在大腦中經過了一個快速的評價過程:
我們先是捕捉到了環境中的一些線索,比如表情、聲音或者其他細節;然後,你過往的知識和記憶迅速出現在了無意識中,大腦對已有的資料進行掃描搜索,再與你當下的情緒狀態結合,在「匹配遊戲」中找到了最好的匹配,進而產生想法或者決策[2]。
所以,直覺也被稱為「經驗性認知」—— 迅速、自動,不需要太多努力就能夠產生,相信經驗[3]。
直覺是一種非常迅速的分析,同時是在無意識中完成的。它主要依賴的,是我們的經驗與情緒。
我們看看,這兩者到底是怎麼醞釀出直覺來的 ——
當我們採用直覺決策時,有時候僅僅是簡單地選擇了熟悉的選項。
在一項實驗裡,4名魅力值都很高的女性加入了一個200名學生的班級上課,上課次數分別為0次、5次、10次、15次,在課程結束後,讓學生對她們的幻燈片做評價,結果是,被評為最好看的就是見到次數最多的那位[4]。
這種處理經驗的方式被稱為「再認啟發」:在備選方案裡,如果有一個選項是之前見過的,我們往往就會認為,這個選項具有更大的價值。這可能源於進化論:我們會認為熟悉的是可親近的、安全的,而不熟悉的則是危險的、要遠離的。
這種本能會引發我們大大小小的直覺。
當你知道一個城市的名字,而不知道另一個城市的名字時,就會覺得前者的人口更多;在超市選擇產品時,會不自覺地認為自己聽說過的品牌更值得信賴(這也是廣告的基本原理);當一個人身上有你熟悉的部分,或者長得像你熟悉的人時,也會讓你直覺到親近[5]。
經驗被喚醒後,情緒則會指導我們如何提取、解析和利用經驗。它主要通過以下兩個方式 ——
1.構想
在調取經驗的同時,當時的情緒會決定我們對情景的構想是積極還是消極的,繼而影響我們對當下狀態的判斷。
經典的積極和消極構想的例子就是,當你看到一個杯子裝了一半的水時,你會覺得它是半滿的,還是半空的?悲觀或樂觀的人會得出不同的答案。
同樣,醫生可能會告訴病人,在手術後有90%的存活概率,勸說病人接受手術(積極構想),但病人也有可能理解為有10%的死亡概率,從而拒絕手術(消極構想)。
2.情緒感染
對於直覺的產生而言,對方的情緒或者環境氛圍也是影響因素,它會使我們受到感染。
研究發現,情緒的感染其實是在無意識中發生的「模仿」,比如在他人表現得非常痛苦的時候,我們也會不自覺地變得沉重;而他人微笑的時候,我們也會上揚嘴角[6]。
現在,讓我們來舉一個具體的例子來說明,經驗和情緒是如何促成直覺產生的 ——
當我遇到一個人的時候,ta身上的某些特質是我們所熟悉的,比如就讀過一所知名的學校,在某家公司工作過,有過某段特別的工作經歷,使我們產生好感(再認啟發);
那天的天氣很好,你的心情也很好,樂於交流,ta也顯得更加可愛(積極構想);
ta一直在笑,這種情緒進一步感染了你,使你覺得在那一瞬間已經愛上了ta(情緒感染)。
在一些實驗中,並無太多知識、也沒有進行分析推理的普通人,卻在利用直覺預測時表現出了和專家相仿甚至超過專家的準確度。這是為什麼呢?
直覺之所以可靠,是因為當我們依賴直覺時,其實依賴的是「少即是多」原則:
一些時候,時間短、資訊不足和選項較少,其實反而能夠改善我們的決策。
我們生活在資訊爆炸的年代,大家可能都有這樣的感觸,當你打開APP時,會立刻被上面豐富的推薦資訊所吸引,從而忘記了你本來想找的是什麼。
而好的直覺是善於忽略資訊的。在許多干擾資訊中,大腦根據經驗和情感,選擇了我們最應該考慮的「最佳資訊」,這顯然有利於決策。
不過,「少即是多」原則並不是在所有情況下都有效,如果一個人真的永遠依靠直覺行事,那是真不太靠譜。而在這些情況下,直覺是能更好地發揮作用的 ——
在股票市場、政治選舉、公司戰略等重大問題上,路人的直覺可能比專門從事分析工作的專家和諮詢公司更準確。除此之外,贏得戰爭、伴侶選擇、親子養育等也都是直覺可能更準確的領域[7]。
這些事件的共同點是,它們的規則不明確、不確定性大、影響因素複雜,因此反而更適合採用簡單的處理方案。於是,善於忽略資訊的直覺就發揮作用了。
當然,在一些規則、結構較為明確的情況下,採用分析和推理往往會更有效,比如棋類遊戲等,這也是在國際象棋、圍棋比賽中,機器人可以打敗人腦的原因。
所謂Crush,其實就是直覺作祟。
心理學家 Myers 認為[8],在選擇伴侶的時候,依賴直覺要遠遠好過邏輯分析,它會開啟你儲存在無意識中的情感模式,説明你找到那個「對的人」。
不過這個前提是,你自身相對健康,不會陷入在自毀的模式裡。如果在成長過程中,對對傷害自己的情境更為熟悉,直覺帶來的選擇就有可能反復傷害到自己。
你在某個領域裡擁有越多的經驗,就越有可能產生準確的直覺。比如,當你在一個領域裡工作了較長時間,你可能在某個專案的開展中隱隱地感到哪裡不對,這時便最好停下來思考一番[9]。
先搞清楚
直覺不等於衝動(impulse)
很多人誤以為直覺就是一種衝動,但實際上二者有著本質的不同。
衝動是一種欲望,而非經驗處理的結果;而直覺是一種理解,也是一種可以被利用的技能。當我們衝動的時候,大腦並未處在平靜的狀態中;而產生直覺時我們是冷靜的,是能夠傾聽內心聲音的狀態[9]。
直覺應該和理性結合
直覺和理性,應該兩條腿走路。
心理學教授 John Bargh 給出的建議是 ——
在重大但非生死攸關的選擇上聽從直覺:比如換工作、搬家、買車、買房、一些商業決策;但在細節上,比如房屋的大小、價格的比較、決策的執行上,則更多的運用分析推理[12]。
而如果這項決策既重大,又生死攸關,那麼還有一種很好的方法是:先分析所有的利弊,全面收集他人的建議,列成清單,仔細閱讀後將這份清單放在一邊,靜靜地思考,然後聽從大腦裡冒出來的直覺[10]。
不過度使用直覺
特別是在人際關係中
在前面我們說到,愛情的開始和伴侶的選擇往往與直覺相關。除此之外,在一起很長時間的伴侶往往會對對方保持更準確的直覺,由於互相瞭解的程度很深,「第六感」會變得格外靈敏,你可能根據一個微小的表情都能夠推測出對方的狀態[11]。
不過,幸福的伴侶並不會抓著直覺不放,或者放大那些負面的直覺,忽視正面的線索。你愛ta,因此就算你感到了一些負面的直覺,ta也值得你與ta充分溝通,放下你的預設好好聆聽ta的解釋。
直覺是一種
可以被鍛煉的技能
最後,直覺並不是一種天賦,它和理性分析一樣是一種技能,而且是可以被鍛煉的。如果你想要成為一個好的直覺行動者,那麼可以時常在獨處時嘗試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每一段心無旁騖的時光都是直覺發生的好時機,比如散步、下棋、演奏樂器時。
同時,直覺的產生需要你保持足夠的敏感,因此,你需要重視觀察的作用,去時刻注意和感受生活中細小的事物,把握住那些靈光一閃的時刻。
當你踏上直覺之旅後,才會越來越發現它的好處,並且它還有助於提高你的自我意識 ——
當你不斷地運用直覺去做判斷,而不做過多的思慮、或者考慮太多他人的意見,最終取得自己想要的結果時,你就會更相信自己的判斷,變得更自信,這些直覺帶來的選擇,也會讓你形成一個最本真的自己[12]。
好啦,各位N人們,是時候把這篇文章 轉發 出去,為自己憑直覺做事的人生正名了!
而如果你的朋友更推崇三思而後行,也可以 轉發 給ta,告訴ta,有時候,大腦已經通過直覺,給你準備好了答案。
今日互動
你有多相信你的直覺?
你最近一次被直覺幫到的事情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