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5/19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紀律養成之前,要先讓孩子感受到深層的關懷,做為底層的力量

    在紀律養成之前,要先讓孩子感受到深層的關懷,做為底層的力量,才逐步踏實建構紀律 

    文/黃莉莉園長

    每個人都有壓力,成長中的孩子也是。

    只是說不出來,也看不出來。

    等他漸漸長大,會不會說,或願不願意說就看孩子了,每一個人都不一樣。

    我有一些學生,讀到大學了,偶然的機會願意說時,就說「我媽說話真的讓我很不舒服,壓力很大」

    他可能每天都使用著50%的力量,在對抗母親....

    但是若有機會碰到這母親,你去訪問她,這母親可能會覺得冤枉吧。我這麼用心對待,竟落得這評語。

    現代的環境雖然有轉變,但微小的角落,

    仍有些父母努力的為孩子安排無數的課業補習,連寒暑假都不放過。

    叨叨念念的壓力中其實還不只課業壓力,加起來的印象就是聲音刺耳,或嘮叨不休。

    其實父母並不自知。

    昨天看了采誱老師po的文章,我很想回應,但我的文章通常是寫了就停不下來,

    我只好自己po一篇來回應。

    寒假中孩子到底可以做的事有多少?我在上一個月的校友信件中,提醒他們。

    要開始計劃幫家中的大掃除規劃規畫了。這就是我認為應該做的事。

    我問了一個孩子,妳寒假做甚麼?她說,我寒假要上阿嬤的安親班。

    我質疑著再問一次「阿嬤的安親班」?就是我阿嬤說寒假要來好好寫評量,她會陪我一整天寫評量。

    我問.....一整天?她天真開心的說著,我心裡糾結著!

    我很重視〝能量〞,簡單的說就是電力、就是熱誠、就是想法,就是創意、就是愛與關懷....

    這些得從小累積。每天看著孩子一天一天長大,

    當孩子長大回到蒲公英來。他累積了能量是我很想關心的。

    孩子不見得說得出來,但從蛛絲馬跡去探尋,多多少少是可以感受到的。

    孩子回來很喜歡做事,很願意主動幫忙,這跟在家裡的差別很可能天南地北。

    我想是跟過去在幼稚園時期所建立的情感有關係,這就是我說的用情感的基礎做為底層的力量。

    孩子聽到老師的呼喊,只需一成功力,孩子們自然的就進入幫忙的模式。

    在幫忙的過程,其實是給自己一個付出的機會、練習的機會和回憶情感的機會。

    這就是采誱老師說的,幫忙到最後就是幫到自己的忙。而學習幫忙本身就是一種回饋了。

    聽到孩子對抗父母,不管是指令或是不懂得感恩,我想其來有自。

    那個底層的力量若是不足夠,那麼會發生怎樣難以控制的狀況,也不過是自然法則。

    孩子會長大,當他長大了,他自然會有批判思考,什麼才是對的給予,最終,他們自己會知道的。

    教育常常教導孩子不要對抗,有人會曉以大義,教之以孝道,在這個時代,孩子並不缺乏這種聲音。

    但父母也要反省我的給予對嗎?我的教導對嗎?我的聲音悅耳嗎?

    當底層的力量是夠的,孩子自自然然慢慢的感受與應對,

    就算經過那個令人難受的反叛期...也很快就會雨過天青。孩子與父母之間愛的流動仍然存在。

    就像我們與校友之間的情感,過去令人苦惱的孩子,令人難受的階段....過去了,長大了....

    回來了還是跟你有著深厚的情感,你講的話他們會聽,不只聽還聽超過,你就是想稱讚他們。

    然後他們再帶著力量,回到他原本的生活,

    也隨時記起老師告訴他「你很棒喔,要繼續保持下去喔,你一定可以做得很好的!....」諸如此類。

    其實催眠後,力量,能量都加進來了,孩子是會蛻變的。

    跟孩子博感情吧!你的話,他會聽的。常常回蒲公英補充能量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