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影評|《盛開紫羅蘭》:為什麼一直說「我很醜」?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盛開紫羅蘭》是導演馬丁波渥斯(Martin Provost)接續當年橫掃法國凱撒獎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等七個獎項的《花落花開》(Seraphine)後的作品。《花落花開》講述了一名法國素人女畫家、而後被認為是稚拙派(又稱素樸派)的代表人物薩賀芬(Seraphine de Senlis)的生平故事,電影中仔細描繪了這位人們相對陌生的畫家,也成功將她的作品再度帶回藝術討論。
馬丁波渥斯在偶然機會下讀到薇奧麗(Violette Léduc)的作品,驚為天人,決意要拍攝關於這位女作家的故事。波渥斯會選擇薇奧麗並不令人驚訝,從最外圍的輪廓看來,薇奧麗和薩賀芬有著許多共同點,除了兩人都出身較低階級、未受過正式藝術訓練、是被身邊的藝術家慧眼挖掘鼓勵……這樣的生命進程,她們也都擁有著某種強大的創作渴望,且同時承受著巨大的擺盪於自信與自卑的複雜情緒。
如同《花落花開》原片名「Seraphine」取自薩賀芬名字,《盛開紫羅蘭》原片名「Violette」也來自薇奧麗的名字。薇奧麗後來被封為法國女性情慾書寫先驅,但從走上寫作之路到後來的成名,卻歷經了相當艱難的心路歷程。
電影借薇奧麗的成名作品《私生女》(La Bâtarde)編排,也以篇章結構展開,每篇章聚焦在一名對薇奧麗影響甚大的人物,每個段落是該名人物和薇奧麗的密切互動,但段落之間也由時間軸和生活脈絡串連起來,成為流暢的傳記體例。
電影首先以薇奧麗和同志作家前夫莫里斯(Maurice Sachs)的婚姻展開。薇奧麗在這個各取所需的假面婚姻裡並不快樂,這卻是她第一次認識到寫作這件事,前夫並沒有給她鼓勵,只有典型創作者對他人的無盡需索。某意義上,這段日子加上長期來自母親的精神壓力,是迫使薇奧麗的痛苦和感懷變得更完整、更有份量、更明確,以致於正式進入書寫的關鍵點。
隨著她偶然間認識了西蒙波娃,薇奧麗喜愛波娃的寫作、著迷於她獨立自主的形象,將她當成自己的 role model,而也因為西蒙波娃對她作品草稿的讚許、建議,以及熱心推薦給伽利瑪出版社,薇奧麗出版了第一本書,開始遊走在文藝圈,結識許多文壇和藝文界人士。
《盛開紫羅蘭》呈現了薇奧麗和法國同志劇作家尚惹內(Jean Genet)之間如閨蜜般的親密情誼,以及薇奧麗與母親之間隨著她自傳性質作品出版後,那份介於恨與愛的糾結情感。而在文壇人士引薦下,也出現了愛慕薇奧麗文字的香水富商,給予了高額金錢資助。
《盛開紫羅蘭》有那麼點伍迪艾倫《午夜巴黎》的趣味,攏來一整批文化明星與鉅作,或者親自現身、或者瀰漫在言談裡,舉凡惹內的《女僕》劇本及《玫瑰奇蹟》、考克多的品味、沙特對惹內的情愫、卡謬對出版事務的權力,到西蒙波娃《第二性》正醞釀的誕生前夕、賈克葛洪及普魯斯特手稿……。藉著講述薇奧麗的故事,帶出她身處的時代,喜好文藝的觀眾彷彿進入 整幢輝煌熱鬧的文學現場,《盛開紫羅蘭》相當程度地提及西蒙波娃,也意有所指地暗示薇奧麗與波娃之間的親密交情,但如果認真去同理、感受薇奧麗,或可以理解,這份愛戀只是一場煙霧,裡頭湧動的是關於薇奧麗(而非關西蒙波娃)的生命課題。
《盛開紫羅蘭》不是《薇塔與吳爾芙》(Vita and Virginia)(講述作家吳爾芙與同性愛人薇塔間愛情的電影,也是吳爾芙《歐蘭朵》背後的故事),薇奧麗面臨的從不是愛(誰)的題目,而是「愛」的抽象卻也實質的本質,即是關於「渴望愛,卻感覺不被愛、不相信有人愛她、不認為自己值得被愛」。
從電影最開始,薇奧麗多次提及自己的「醜」,以及這份「醜」讓她預告自己終將悲慘寂寥的人生,以及別人因為「不醜/美」(例如西蒙波娃),才值得或鋪陳了整個成功光鮮的際遇。然而,「醜」根本是個假議題,「認為自己醜」、乃至於認為「光是醜就將決定一切且無法扭轉」,才是真議題。
以素人創作者來說,薇奧麗的遭遇簡直是奇蹟──與創作者為伍、遇到事業貴人、獲得崇拜對象的肯定、(看起來)不太費力就打入封閉的文藝圈、甚至遇到灑錢的金主……,但薇奧麗從來沒有打心裡快樂過。當她走到全新的生命階段,她的自我厭惡、與他人的無法真正建立親密感、對未來的悲觀,幾乎完全沒有因為(她宣稱渴望的)世俗成功而改變。而或許正是這樣的她,賦予了她的作品獨特的調性,賦予她筆下人物那同時脆弱又頑強的姿態。
比起創作者的生平傳記,《盛開紫羅蘭》更接近是個歇斯底里的生命情狀;比起探討女性藝術家的書寫旅程,本片或許更像是個心理治療的案例。
而儘管我們是透過導演馬丁波渥斯才看到了這個故事,我卻困惑波渥斯是否真的懂薇奧麗?電影中那些薇奧麗面對西蒙波娃的聲嘶力竭強調著迷戀與思念的段落,是為了借西蒙波娃的知名度將本片上綱為波娃生平的某個番外篇嗎?作者真的相信薇奧麗愛波娃嗎?用波娃的優雅、大氣、平靜,反襯薇奧麗的極端、毀滅性、不討喜,真的恰當嗎?
《盛開紫羅蘭》的處理,一方面貼切體現了「存在感薄弱的人」,而另一方面,這份貼切體現卻推進成彷彿另一個模樣的故事(「假裝相信這樣的人,真有能力參與她隸屬的文學社群?」),讓我感到些微的殘忍,或至少感覺到一種、由不理解而來的天真……
全文劇照提供:台北文學.閱影展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時間模稜、時空通融的影像,指向過去,也指向現在與未來。重複播送的〈You and Whose Army〉唱著神聖羅馬帝國,說著法語的 Jeanne 抵達中東各地的語言屏障,以及維勒納夫自稱「外來者」的背景,在在異化著文本,異化著我們「定位」那些大遠鏡鏡頭下的環境空間。
重溫敘境與動機的個別意義是必要的,但要把握問題梗概,可先試問:基於影像與主觀視覺經驗間的諸多重疊,一台攝影機可能代言故事中的誰,又或者不代言任何故事人物?由此也有別的衍伸疑惑,例如追蹤鏡頭是誰在追誰(who’s following who)?或者,鏡頭是否充任了敘境內部(diegetic)的觀點?
愛讓人失去理智,沒有道理可言,即使在最恨最恨的人生暗角,依然能生出諒解。愛也讓人跨越凶險,千山萬水,到世界的對角去追一個諾言,生死不計。愛是和煦的光,但往往越是殘忍的故事,越能透出愛的力量。
我明白她負重前行的傷疤與我很不類似,一瞬間,明與美玲撞進竹林裡的畫面再度出現,為人子女的美玲安慰著因傷痛未癒而被困在年輕時期的明,告訴她兩人有著同樣的宿命:一貫的追求父母的認同,而犧牲了生命本身的美好,收斂起自己的紅熊貓,強逼著祂們進入幽閉且深層的恐懼。這些李美玲都懂,我也懂。
只要上了癮,任何東西──不再必然是藥物──都可以是毒品:莎拉的食物與電視、群交派對眾人的性癮、照顧莎拉的醫護人員不斷談論賭博的賭癮。毒品的意涵被擴充了,進而在電影中,它只是充當鬥爭的角色,展演為了填滿那個洞徒勞無功的嘗試:成癮與人類精神的搏鬥。最後導演也承認,能夠填滿洞的是「希望」。
在這龐大電影宇宙裡面,降落比起飛難多了,岡恩光是能讓《星際異攻隊》系列平順降落,就已經完成不可能的任務。更何況,岡恩還收了一個非常漂亮的結局,讓星際異攻隊這群失去了許多摯愛人事物的殘缺邊緣人,在三部曲大結局去對抗一個極端追求完美的反派,簡直像命運之神親自撰寫的對決,是最適合他們的收尾。
時間模稜、時空通融的影像,指向過去,也指向現在與未來。重複播送的〈You and Whose Army〉唱著神聖羅馬帝國,說著法語的 Jeanne 抵達中東各地的語言屏障,以及維勒納夫自稱「外來者」的背景,在在異化著文本,異化著我們「定位」那些大遠鏡鏡頭下的環境空間。
重溫敘境與動機的個別意義是必要的,但要把握問題梗概,可先試問:基於影像與主觀視覺經驗間的諸多重疊,一台攝影機可能代言故事中的誰,又或者不代言任何故事人物?由此也有別的衍伸疑惑,例如追蹤鏡頭是誰在追誰(who’s following who)?或者,鏡頭是否充任了敘境內部(diegetic)的觀點?
愛讓人失去理智,沒有道理可言,即使在最恨最恨的人生暗角,依然能生出諒解。愛也讓人跨越凶險,千山萬水,到世界的對角去追一個諾言,生死不計。愛是和煦的光,但往往越是殘忍的故事,越能透出愛的力量。
我明白她負重前行的傷疤與我很不類似,一瞬間,明與美玲撞進竹林裡的畫面再度出現,為人子女的美玲安慰著因傷痛未癒而被困在年輕時期的明,告訴她兩人有著同樣的宿命:一貫的追求父母的認同,而犧牲了生命本身的美好,收斂起自己的紅熊貓,強逼著祂們進入幽閉且深層的恐懼。這些李美玲都懂,我也懂。
只要上了癮,任何東西──不再必然是藥物──都可以是毒品:莎拉的食物與電視、群交派對眾人的性癮、照顧莎拉的醫護人員不斷談論賭博的賭癮。毒品的意涵被擴充了,進而在電影中,它只是充當鬥爭的角色,展演為了填滿那個洞徒勞無功的嘗試:成癮與人類精神的搏鬥。最後導演也承認,能夠填滿洞的是「希望」。
在這龐大電影宇宙裡面,降落比起飛難多了,岡恩光是能讓《星際異攻隊》系列平順降落,就已經完成不可能的任務。更何況,岡恩還收了一個非常漂亮的結局,讓星際異攻隊這群失去了許多摯愛人事物的殘缺邊緣人,在三部曲大結局去對抗一個極端追求完美的反派,簡直像命運之神親自撰寫的對決,是最適合他們的收尾。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和小說家做朋友是一項危險的賭注,因為一不小心,你就會被寫進他的小說裡,成了一號人物。小說家維琴尼亞‧吳爾芙曾在日記裡說,每當她遇到一個朋友時,就想「我要如何把她寫進我的小說裡」,雖然她對此一念頭深感「慚愧」,但卻積習難改,照寫不誤。也難怪很多讀者在曉得小說「寫些什麼」後,會轉而對「它在寫誰」
Thumbnail
《時時刻刻》敘述維吉尼亞・吳爾芙筆下的戴洛維夫人:She would buy the flowers herself.
Thumbnail
《Portrait de la jeune fille en feu燃燒女子的畫像》是法國導演瑟琳席安瑪於2019年自編自導的時代浪漫劇情片,由諾耶米梅蘭特及阿黛兒艾奈爾主演。劇情描述女畫家瑪麗安為伯爵千金艾洛伊斯畫肖像畫的故事。本片幾乎沒有配樂,電影的節奏全靠導演精準的安排,每一顆鏡頭都美麗如畫。
Thumbnail
納博科夫在《蘿莉塔》寫出了著名的小說開場,呼喚著縈繞整部小說的美麗少女的名字: 蘿莉塔,我的生命之光,慾望之火。 他也如此稱呼著他摯愛的薇拉:我的喜悅,我的快樂,我的生命。
Thumbnail
我渴望能見你一面,但請你記得,我不會開口要求要見你。。。。惟有當你也想見我的時候,我們的見面才有意義。愛也一樣,只有你也愛我,我愛你這件事情­才有意義。 ─ 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 
Thumbnail
小品愛情 紫羅蘭的由來與他的故事,根據考察據說是希臘神話奧林匹斯愛神阿芙蘿黛蒂 因著她所愛的情人遠去出國深造,有可能就無法再回來了 「留下來,不然就到我一起走」阿芙蘿黛蒂說道 「我愛之人,我真的想留下來,但是我得要面對自己的命運,我想這就是宿命了」 「只要我們在一起沒什麼命運可以阻擋我
Thumbnail
電影《莎莉》名字取得很特別,以一位鄉下農婦的英文名字為片名。電影找來劉品言飾演女主角,劉品言近年的形象,確實滿符合「莎莉」這個名字給人善良、又有點傻大姐的人設。 故事中劉品言飾演的「惠君」是一位鄉下養雞農婦,內心渴望愛情卻又沒體驗過愛情。父母過世後哥哥也離家,她扛起一家
Thumbnail
《可憐的東西》由艾瑪.史東主演,是一部以科幻形式講述女權議題的電影。 其中使用了各種經典元素建立象徵,娓娓道出一位受父權結構宰制的「維多利亞」,如何在轉生成「科學怪人」之後,透過自由意志進行自我探尋,最終成為兼備「美女」與「野獸」特質的「貝拉」。
蕾拉·司利馬尼一出道,就是巴黎文化圈的寵兒,尤以法國總統馬克宏委託重任,擔任「法文推行形象大使」。 她的文學之路無疑順遂。但我們不免問:作者與作品的「成功」,能否解決促使她寫作的問題之根?又能回應她以文學形式拋出的問題嗎?她在作品裡關注的社會與家庭對於女性的暴力與壓力,少數族裔的歸屬感,若在文
Thumbnail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是法國作家亞歷山大·小仲馬創作的長篇小說《茶花女》。 《茶花女》主要內容:瑪格麗特是個貧苦的鄉下姑娘,來到巴黎後,開始了賣笑生涯,成了“社交明星”。她隨身裝扮一束茶花,人稱“茶花女”。稅務局長杜瓦先生的兒子阿爾芒·杜瓦,他瘋狂地愛著茶花女,兩人陷入愛河。
Thumbnail
  和小說家做朋友是一項危險的賭注,因為一不小心,你就會被寫進他的小說裡,成了一號人物。小說家維琴尼亞‧吳爾芙曾在日記裡說,每當她遇到一個朋友時,就想「我要如何把她寫進我的小說裡」,雖然她對此一念頭深感「慚愧」,但卻積習難改,照寫不誤。也難怪很多讀者在曉得小說「寫些什麼」後,會轉而對「它在寫誰」
Thumbnail
《時時刻刻》敘述維吉尼亞・吳爾芙筆下的戴洛維夫人:She would buy the flowers herself.
Thumbnail
《Portrait de la jeune fille en feu燃燒女子的畫像》是法國導演瑟琳席安瑪於2019年自編自導的時代浪漫劇情片,由諾耶米梅蘭特及阿黛兒艾奈爾主演。劇情描述女畫家瑪麗安為伯爵千金艾洛伊斯畫肖像畫的故事。本片幾乎沒有配樂,電影的節奏全靠導演精準的安排,每一顆鏡頭都美麗如畫。
Thumbnail
納博科夫在《蘿莉塔》寫出了著名的小說開場,呼喚著縈繞整部小說的美麗少女的名字: 蘿莉塔,我的生命之光,慾望之火。 他也如此稱呼著他摯愛的薇拉:我的喜悅,我的快樂,我的生命。
Thumbnail
我渴望能見你一面,但請你記得,我不會開口要求要見你。。。。惟有當你也想見我的時候,我們的見面才有意義。愛也一樣,只有你也愛我,我愛你這件事情­才有意義。 ─ 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 
Thumbnail
小品愛情 紫羅蘭的由來與他的故事,根據考察據說是希臘神話奧林匹斯愛神阿芙蘿黛蒂 因著她所愛的情人遠去出國深造,有可能就無法再回來了 「留下來,不然就到我一起走」阿芙蘿黛蒂說道 「我愛之人,我真的想留下來,但是我得要面對自己的命運,我想這就是宿命了」 「只要我們在一起沒什麼命運可以阻擋我
Thumbnail
電影《莎莉》名字取得很特別,以一位鄉下農婦的英文名字為片名。電影找來劉品言飾演女主角,劉品言近年的形象,確實滿符合「莎莉」這個名字給人善良、又有點傻大姐的人設。 故事中劉品言飾演的「惠君」是一位鄉下養雞農婦,內心渴望愛情卻又沒體驗過愛情。父母過世後哥哥也離家,她扛起一家
Thumbnail
《可憐的東西》由艾瑪.史東主演,是一部以科幻形式講述女權議題的電影。 其中使用了各種經典元素建立象徵,娓娓道出一位受父權結構宰制的「維多利亞」,如何在轉生成「科學怪人」之後,透過自由意志進行自我探尋,最終成為兼備「美女」與「野獸」特質的「貝拉」。
蕾拉·司利馬尼一出道,就是巴黎文化圈的寵兒,尤以法國總統馬克宏委託重任,擔任「法文推行形象大使」。 她的文學之路無疑順遂。但我們不免問:作者與作品的「成功」,能否解決促使她寫作的問題之根?又能回應她以文學形式拋出的問題嗎?她在作品裡關注的社會與家庭對於女性的暴力與壓力,少數族裔的歸屬感,若在文
Thumbnail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是法國作家亞歷山大·小仲馬創作的長篇小說《茶花女》。 《茶花女》主要內容:瑪格麗特是個貧苦的鄉下姑娘,來到巴黎後,開始了賣笑生涯,成了“社交明星”。她隨身裝扮一束茶花,人稱“茶花女”。稅務局長杜瓦先生的兒子阿爾芒·杜瓦,他瘋狂地愛著茶花女,兩人陷入愛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