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官制(一):緒論、內閣和翰林院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緒論:
想了解中國史,制度史是繞不開的一座大山,如不能對於政府的運作方式有一定的掌握,便無法對於當時的許多政治問題形成基本的認識。因此我希望藉由接下來的一系列文章,對於明代的中央官(京官,由北京和南京組成)和地方官的職掌、地位和運作情況作一簡單介紹,期望能幫助對於明史有興趣的朋友能以此為契機,進一步查找更多相關文獻。
首先談談明代官制在中國史上的意義,它是近代中國明清兩代政府架構的基石,明朝本身自不必提,清朝在很大程度上亦沿用明朝的官制,儘管進行了諸多修改和加入了滿漢二元制度,但確實了解明代官制,對於中國十四世紀至二十世紀的政治運作了解會有很大的幫助。就連民國初年的北洋政府,也部分承襲了此制度的架構和分權,後來中華民國的五權分立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可見其重要性。
再來談談明代官職的分類,可簡單分為:中央官(京官)、地方官和中央派出地方官,其中第三類較為複雜,待談到都察院時會進一步解釋。目前僅需了解明代雖然一樣具有九品(含正、從)共十八級官品,但品級並不真正等同在政府運作中的地位高低,應結合該官職是否為中央或地方官、是否為言官、實際的派遣差事和職掌重要性去判別,如地方上的七品巡按御史在中晚明時期地位,可與從二品的布政使和日後的巡撫平起平坐。不過官職地位的高低會隨時間而變動,具體過程相當複雜。
其次是我這系列文章的參考文獻,包含《明史》的〈職官志〉和《大明會典》,如果期間有買到新的制度史史料會再加入參考。
一、內閣(大學士,正五品,員額不定,為一至數名)
1.沿革和任用:
即現代中文政治學界「內閣」一詞之來源,然而明代的內閣與現代的語義大不相同,原因在於內閣的身份和定位問題。明代前期和中期的演變不細談,大體來說是明太祖廢置宰相後,直接統轄六部後,為了協助整理和處理奏章,開始從中選取數人作為大學士,充當政治顧問。但他們官職低微(大學士僅正五品),且不具涉及任何的政治決策。成祖、仁宗時逐漸將信認的大臣任用為大學士,開始參與政策上的決策,但大學士的權力上升當時僅源於和皇帝的私人關係,亦多為翰林,而非職位上的提升。在十五世紀下半逐漸確立入閣者必兼任各部尚書,閣權在政治上的地位才開始確立,甚至於明世宗嘉靖朝初年出現了一個幾乎凌駕皇帝的楊廷和內閣,明朝士人開始稱呼內閣大學士為「相國」,內閣幾乎掌握了真正的相權,六部近乎聽從內閣的指揮,除了零星幾位萬曆時的吏部尚書企圖取回人事上的獨立決策權,但皆是後話了,內閣的地位已經屹立不搖。
內閣大學士間亦有地位之分,分為首輔和次輔,依照入閣先後而定,首輔對於政治決策有更多話語權。有一點尚須注意,儘管大學士們多數仍兼任各部尚書,但多數不管部事,而交由部內侍郎處理。不過仍有少數大學士入閣後繼續掌握部內實權,如穆宗時高拱被特別命令仍管吏部事,以首輔兼任吏部尚書的人事權,一時掌握龐大權力。
2.職掌:
內閣大學士們職責為何?他們在許多儀式性場合代替皇帝出席、主持會試等京城考試、擔任主持編纂實錄的總裁官,甚至晚明時還得督師出征。但真正確立他們在政治上不可或缺地位的是所謂「票擬權」何謂「票擬」?明朝全國上下的百官上奏皆會由通政司先送到內閣給大學士們過目,大學士們會根據內容替皇帝擬定適當的處理意見,再送至皇帝決定是否採用,稱為「票擬」。送給皇帝的奏章接下來會有幾個處理結果:
1.皇帝同意內閣的意見,由司禮監秉筆太監以朱筆謄錄,便成為「聖旨」可發至六部施行。
2.皇帝不同意內閣所擬,發回重擬,稱「改票」。
3.皇帝不同意內閣意見,直接逕行批示,發六部施行。
4.奏章不發出,亦不送回內閣改票,稱為「留中」。
嚴格來說,施行的聖旨還有幾個次分類,如以後有介紹明代公文再談。
但正如晚明的黃宗羲等人之批評,內閣大學士在官職制度上始終不如漢唐的宰相,而是取決各朝實際的政治運作而定,主要視皇帝個人性格與執政方式、皇帝和閣臣間的信任和私人關係、大學士的個人威望、掌握權力和人際網絡。但不可否認,內閣大學士是所有明代文官的仕途頂點。
二、翰林院(學士,正五品、修撰,從六品、編修,正七品、檢討,從七品)
1.沿革和任用:
翰林院本身的組織和制度面變化對於明朝整體的行政運作影響不大,因此不多談。僅簡單解釋兩點:翰林官員的來源以及日後之升遷。
功利的方式來說,翰林院僅僅是年輕進士踏入仕途最好的敲門磚,原因在於翰林院是大臣中與皇帝本人互動最多的衙門,下部分談職掌再詳述。翰林院的修撰幾乎必定授予各科狀元,其他優秀的新進進士會被選入翰林院讀書培養,稱為「庶吉士」,三年後再行考核,稱為「散舘」通過後二甲進士便可授編修,正七品,三甲則授檢討,從七品;未通過者也能多能分發六科成為給事中,都是前途光明的好職位。
許多翰林在翰林院中工作十餘年,如無太大過失,接下來便可升為吏部或禮部侍郎,之後成爲尚書、大學士指日可待,因此翰林院於中晚明被視為國家未來宰相的培養所,翰林們被視為「儲相」未來前途似錦。
2.職掌:
翰林院的職掌主要分為幾個項目:正式官方文書的潤飾和頒佈、歷史編纂和顧問以及經筵:
1.官方文書:
翰林院由於選拔文采出眾的新科進士進入,因此皇帝正式公文的下達便由他們來進行潤色,如給予官員的本人和家屬的誥命多出自翰林之手。
2.實錄編纂和顧問:
由於翰林院會大量保留歷代的歷史檔案,因此亦承擔史官職責,編纂歷代諸帝的實錄成為最可靠的官方史料。也由此緣故,皇帝對於制度需要興革之時,可能也會諮詢歷史知識豐富的翰林,訊問我朝和歷代前例等等。
3.經筵和日講:
以上兩者其實意義並不相同,「經筵」一月僅數次,禮節隆重;日講則數日一次,儀式簡便。但皆是通過經書和史書的研讀,使皇帝能浸淫於儒家經典的教育之中,有朝一日成就堯舜之治。不過實際的效果實在很難評估,更直接地效果是許多翰林由於講經能夠接觸皇帝或皇儲,之後得到重用,其中不乏名臣將相,可見翰林的經歷對於官宦生涯順利與否的重要性不容低估。
下一篇文章介紹吏、戶、禮三部。
avatar-img
8會員
41內容數
簡單介紹明代中央和地方政府組織架構和職掌,略有涉及實際政治運作中的角色,亦會包括幾篇番外談明代的官員任用、考核和退休。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文淵閣 的其他內容
晚明值得閱讀史料的下半部分
閱讀晚明天啟和崇禎二朝軍政大勢的史料參考書單和簡介
研讀明人文集已經數年,雖然只是興趣使然,但剛開始真正讀文集也備感艱辛。其中最困擾我的是這些文集中提到的人物究竟是誰?畢竟古人不如同我們現代稱名道姓,那是只有家中長輩或是朝堂之上才如此稱呼,根據人物間關係的不同稱呼對方名號、字、郡望或官職。官職最令我一頭霧水,因為明代人稱呼官職常用雅稱,
晚明值得閱讀史料的下半部分
閱讀晚明天啟和崇禎二朝軍政大勢的史料參考書單和簡介
研讀明人文集已經數年,雖然只是興趣使然,但剛開始真正讀文集也備感艱辛。其中最困擾我的是這些文集中提到的人物究竟是誰?畢竟古人不如同我們現代稱名道姓,那是只有家中長輩或是朝堂之上才如此稱呼,根據人物間關係的不同稱呼對方名號、字、郡望或官職。官職最令我一頭霧水,因為明代人稱呼官職常用雅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8F%B0%E9%96%A3%E9%AB%94 [文史省思]台閣體 台閣體是指在明永樂至天順年間所盛行的文體。 自明成祖永樂至明英宗天順年間(1403年—1464年),明朝政權趨於穩固,而且上下圖治,社會承平,加上先前明太祖
「五老榜」的特殊性,嚴格來說不在多人老年及第,而在得第者隨獲官職。
Thumbnail
中世紀有個有趣的現象,職位越高的神職人員有著兩面特性,一種是神學根基深厚,基本上在辯論上打遍天下無敵手,又善於政治權謀,一路往上爬,最後封頂,開始推動各種改革。 可惜,這種教皇很少(但不是沒有),更多是財團好控制的傢伙(像文藝復興時期赫赫有名的麥帝奇家族),這種人往往膽小如鼠又很卑劣,偏偏自尊心又
Thumbnail
  故宮的《皇家建築圖檔文獻》,展出了清代皇家的建築圖說、奏摺與建築師簡介(樣式雷),讓人得以一窺在現代西方建築學系統化影響之前,中國自身建築學的方法與樣式。 1.皇家工程組織 工部:負責政府工程。內務府:管理皇家事務。工程處(欽派工程處):皇帝欽派重臣親信組成。樣式房:勘查與繪製建築設
Thumbnail
錢穆在〈中國學術思想之分期〉與〈兩漢博士家法考〉裡提出「王官學」與「百家言」的先秦學術二分模式,如今的人文學科也回到了王官學與百家言的情況⋯⋯
Thumbnail
東漢財政內功的這套「度田」的制度和「東漢公務員選拔制度」作為東漢的兩條統治主線其實在對皇帝的要求上有著很大的區別。 這套「度田」的制度對皇帝的要求並不高,它對官僚機構的正常運轉要求倒是挺高的。 由於它是國家唯一指望的上的財政來源,所以國家對這塊肉盯的非常緊。 尤其當士族集團開始逐漸站穩腳跟並開
Thumbnail
前面我們把朝廷派到地方的一把長官說的跟二傻子似的,那是不是這光杆司令就不重要了呢? 絕對不是。 地方上會很尊重這個花架子領導。 因為很有可能你家出息的大官在你現在領導的老家當地方官呢,咱們都是一個圈兒里的。 一般來講,高級圈兒里往往是互相捧的。(討論的概率哈) 因為利益互相牽扯,而且總會有
Thumbnail
劉秀針對王莽這套篡權模板是咋辦的呢? 1、對外三公鼎立進一步分權。 2、對內不再培養親信的中朝官,不再設「領尚書事」這個崗。 劉秀在首先對三公中的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這三個官職的職責進行了改造。 總體來講就是平均性的分配。 大司馬的名字被改回到了原不長設的太尉,職能上「掌四方兵事功課,歲
Thumbnail
李光地勒德洪你一言我一語爭執起來,滿殿人除了明珠王熙,都一臉錯愕。康熙聽了半晌,說道:「行了,你兩個別吵,朕都聽明白了。」思索片刻又道:「方才兩方意見,都是朝堂之上爭執,前線意見闕如,此刻不好便下結論。著六部九卿詹事科道兩日內彙整意見,具摺交由內閣整理,送福建水師詢問施琅。高士奇,此事就交給你了。」
Thumbnail
2006/4/28 拜讀孫善豪教授「往內閣制之路」,雖慨然擊節,但竊以無論為我國憲政民主之增益,或為現實之考量,皆難以設張實行。今日多數主張內閣制之政壇呼聲,必知「凍府」與「廢省」相同處在於「人」的問題。其不同處在於「凍府」不是長久之計。這是何以內閣制在「此時」高漲,而一兩年前聞所未聞的根本原因。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8F%B0%E9%96%A3%E9%AB%94 [文史省思]台閣體 台閣體是指在明永樂至天順年間所盛行的文體。 自明成祖永樂至明英宗天順年間(1403年—1464年),明朝政權趨於穩固,而且上下圖治,社會承平,加上先前明太祖
「五老榜」的特殊性,嚴格來說不在多人老年及第,而在得第者隨獲官職。
Thumbnail
中世紀有個有趣的現象,職位越高的神職人員有著兩面特性,一種是神學根基深厚,基本上在辯論上打遍天下無敵手,又善於政治權謀,一路往上爬,最後封頂,開始推動各種改革。 可惜,這種教皇很少(但不是沒有),更多是財團好控制的傢伙(像文藝復興時期赫赫有名的麥帝奇家族),這種人往往膽小如鼠又很卑劣,偏偏自尊心又
Thumbnail
  故宮的《皇家建築圖檔文獻》,展出了清代皇家的建築圖說、奏摺與建築師簡介(樣式雷),讓人得以一窺在現代西方建築學系統化影響之前,中國自身建築學的方法與樣式。 1.皇家工程組織 工部:負責政府工程。內務府:管理皇家事務。工程處(欽派工程處):皇帝欽派重臣親信組成。樣式房:勘查與繪製建築設
Thumbnail
錢穆在〈中國學術思想之分期〉與〈兩漢博士家法考〉裡提出「王官學」與「百家言」的先秦學術二分模式,如今的人文學科也回到了王官學與百家言的情況⋯⋯
Thumbnail
東漢財政內功的這套「度田」的制度和「東漢公務員選拔制度」作為東漢的兩條統治主線其實在對皇帝的要求上有著很大的區別。 這套「度田」的制度對皇帝的要求並不高,它對官僚機構的正常運轉要求倒是挺高的。 由於它是國家唯一指望的上的財政來源,所以國家對這塊肉盯的非常緊。 尤其當士族集團開始逐漸站穩腳跟並開
Thumbnail
前面我們把朝廷派到地方的一把長官說的跟二傻子似的,那是不是這光杆司令就不重要了呢? 絕對不是。 地方上會很尊重這個花架子領導。 因為很有可能你家出息的大官在你現在領導的老家當地方官呢,咱們都是一個圈兒里的。 一般來講,高級圈兒里往往是互相捧的。(討論的概率哈) 因為利益互相牽扯,而且總會有
Thumbnail
劉秀針對王莽這套篡權模板是咋辦的呢? 1、對外三公鼎立進一步分權。 2、對內不再培養親信的中朝官,不再設「領尚書事」這個崗。 劉秀在首先對三公中的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這三個官職的職責進行了改造。 總體來講就是平均性的分配。 大司馬的名字被改回到了原不長設的太尉,職能上「掌四方兵事功課,歲
Thumbnail
李光地勒德洪你一言我一語爭執起來,滿殿人除了明珠王熙,都一臉錯愕。康熙聽了半晌,說道:「行了,你兩個別吵,朕都聽明白了。」思索片刻又道:「方才兩方意見,都是朝堂之上爭執,前線意見闕如,此刻不好便下結論。著六部九卿詹事科道兩日內彙整意見,具摺交由內閣整理,送福建水師詢問施琅。高士奇,此事就交給你了。」
Thumbnail
2006/4/28 拜讀孫善豪教授「往內閣制之路」,雖慨然擊節,但竊以無論為我國憲政民主之增益,或為現實之考量,皆難以設張實行。今日多數主張內閣制之政壇呼聲,必知「凍府」與「廢省」相同處在於「人」的問題。其不同處在於「凍府」不是長久之計。這是何以內閣制在「此時」高漲,而一兩年前聞所未聞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