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05|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觀於滄海之後

柏青青傷後隨得靈丹妙藥,功體反增。這是她福厚,卻也讓我加倍懷念起久未見面的老朋友黃蓉了。
柏青青傷後隨得靈丹妙藥,功體反增。這是她福厚,卻也讓我加倍懷念起久未見面的老朋友黃蓉了。
都說觀於滄海難為水。這話多半用來比喻,見過一流物事後,同性質的二三流貨色便不堪寓目。畢竟,雄奇汪洋在前,湖泊江溪有何可觀?就武俠小說而論,「如今」的金庸無疑是那片滄海。不過我曾一時興起,讀了香港梁羽生的《萍蹤俠影錄》,後來還讀起諸葛青雲的《紫電青霜》。嚐一臠肉,可知一鼎之調。倒覺在金老爺子之外,其餘名家的文筆亦各具滋味。同時,回到開頭的喻依,清溪秀麗、湖光蕩漾,更襯托出大海無邊無際。​
作家的經典化(canonization)牽扯許多外緣因素,非僅作品優劣而已。金庸說部在台灣尤其如此。遭禁、解禁、出版社多方造勢、文本由文字過渡至影音多媒體,無不左右閱聽者對金庸的認知與評價。葉洪生、林保淳《台灣武俠小說發展史》便引用學者研究,指出在解禁之前,金庸受歡迎的程度固然比諸葛青雲「稍高」,卻遠不及其他台籍武俠小說大家。​
對我個人而言,回頭補讀本國武學名著,除了娛樂消閒外,另有一層歷史意義。楊儒賓《禮讚1949》提到:「一九四九年湧進台灣的文物之質與量,超過以往三四百年的任一時期。文物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才的因素......」楊教授在書中著墨的「人才」是新儒家知識分子。然則,同隨國軍東來,而在台灣展露文采的通俗武俠一脈又何嘗不才?​
展讀諸葛青雲的《紫電青霜》,最先也最深的印象是詞藻典雅。寫景固不待言,不料連香豔場景也文雅得要命。更有趣的是,以豔情筆法吸引讀者之餘,尚不忘如《閱微草堂筆記》那般,明示「大旨悉歸勸懲」。小說中一名淫尼悔過向善,還順便提醒讀者,她有名徒弟因採補害命,「適才已在山崩之時,歸諸劫運。可見天道循環,絲毫不爽。」既要有商業考量,還要避免誨淫之譏,真苦了作家了。但作品成就終究因而受限。​
通俗小說要能吸引讀者一讀再讀,藻繪典麗恐不及人物生動、情節曲折重要。我看一名臉書友感嘆過,金庸的角色迄今仍教人琅琅上口,梁羽生的人物則泰半湮沒無聞。若非此友提醒,我早就忘了《俠影錄》的張丹楓。再過幾年,我還會記得葛龍驤與柏青青嗎?同樣是身著寶衣的妙齡少女誤遭惡徒重創,金庸寫出了漁樵耕讀「各自肚腸」,以及瑛姑褊狹而南帝寬厚。柏青青則是傷後隨得靈丹妙藥,功體反增。這是她福厚,卻也讓我加倍懷念起久未見面的老朋友黃蓉了。
民國一百○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初稿於嘉義鵲枝寫譯樓 初稿刊於《中華日報》副刊「鵲廬有光」專欄(2015.11.1)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