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6/07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吃牛排的迷思|吃漢研修院

之前與朋友去吃法森小館後,與朋友聊到牛排,想起以前跟幾位主廚(台/美/德都有)請教的幾個牛排的迷思,跟朋友分享一下,讓我們捨得花錢也要懂得品嚐,下次吃高檔牛排時才能更好的享受它的美味。

Ⅰ、牛排要熱熱的吃?不對!

記得某次我們去MeatGQ時,朋友問為何牛排上來時沒有很熱(像是夜市鐵板牛排那樣的吱吱作響)。這是因為任何肉類烹調加熱時,內部水份會沸騰,必須靜置降溫後肉汁才能穩定,熱熱的切開只會令肉汁流失盤中,剩下一塊柴澀肉乾。而溫暖的口感才是吃牛排的最佳標準。

Ⅱ、半生的牛排很多血水?不對!

很多人吃牛排說不敢太生的原因是會出現一堆血水。其實動靜脈裡深褐色,不透明的濃稠液體才是血水,而牛排裡粉紅色半透明,鮮甜不濃稠的是肉汁。這是因為牛排屬於紅肉所造成的誤解,如果換成煎雞胸肉(白肉家禽),你會發現沒有熟的雞肉呈透明白色,也就沒有所謂血水。

Ⅲ、牛排要覆蓋著濃味醬汁才好吃?不對!

劣質的牛排沒甜度就加味精醬油,口感粗硬就加嫩精蘇打、泡水,沒香氣就加薑汁、蒜粉、米酒……那如何能掩飾這組合肉牛排的化學假味呢?給一勺濃濃黑胡椒醬,加上洋蔥蒜碎,讓高溫鐵板嗆出誇張的香氣,相信一切就都變得完美了。

Ⅳ、牛排要嫩嫩軟軟才好吃?不對!

除了菲力(腰內肉)外,任何牛排都要有適度的筋膜才有口感。

Ⅴ、牛排帶油塊就是不好?不對!

牛排之所以會香,全靠自身油份,專業的牛排切割規定在表層最少要保留1.5公分以上油塊,小火融化油脂後才足夠煎這塊牛排, 經過梅納反應後,金黃香脆的小油塊正好與牛排搭配著吃,才能同時領略牛排的甘香與鮮甜

Ⅵ、牛排油花越多越好?不對!

牛排的油花煎溶後帶來香氣,而肉質帶來鮮甜,太夢幻的油花會造成肉的比例偏低,吃完的感受是「很油」「沒有甜度」, 所以適度的油花很棒,但別忘了,主角應該是牛肉才對啊。

Ⅶ、拿高檔和牛煮火鍋很酷?不對!

和牛會貴是因為油花煎溶後帶來獨特香氣,能結合牛肉的甜美,用在火鍋只會煮出一鍋超油的湯,而肉的甜味也完全流失,如果再靠沾醬,那只能說是暴殄天物。

Ⅷ、饕客吃牛肉都要三分熟嗎?不對!

牛肉部位差異很大,沒在一視同仁的!菲力牛排吃三分很棒,因為欠缺油份,五分就己經有點柴; 而厚度夠的肋眼或老饕牛排,煎三分尚有大量中心油脂未融化,油香不足又膩口,五分熟最棒;牛小排油份筋膜更多,五分熟的肉質嫌太軟反而咬不斷,七分熟剛好,香氣口感俱佳。

Ⅸ、「肋眼」與「沙朗」看起來一樣,到底差在哪?

因為在台灣,俗稱「沙朗 Sirloin」的牛排,採用的牛肉部位位於牛背前段的貼近「肩胛部」位置,但是這個依牛肉分布圖就來看竟然是「肋眼 Ribeye」的,難怪看起來一樣。
真正「沙朗 Sirloin」在香港與大陸都翻譯做「西冷牛排」,它是連接著[肋眼],位於牛背後段的「腰脊部」(因需求不同,還可以分解成「前腰脊」與「後腰脊」)
在台灣,這個在別國普遍叫「沙朗 Sirloin」的牛排,卻選用了另一個稍微冷門的名稱 New York Cut (相傳是紐約人最喜愛的牛肉部位),中文翻譯為「紐約客(克)」。
換句話說,如果到國外你點了 Sirloin 跟 New York Cut , 很可能會送來兩份一模一樣的牛排

Ⅹ、最近很流行『老饕牛排』,究竟是哪個部位呢?

「老饕牛排」的原文名稱 TopCap ,直譯「頂上的帽子」所以衍生出很多類似的名稱如「上蓋肉」、「頂蓋肉」、「帽子肉」等,其實它就是「肋眼牛排 Ribeye」的上層蓋肉,一條完整的「肋眼 Ribeye」,是由以下兩塊不同的肉質組成~
※ TopCap:佔整條肋眼不到20%的比例,鮮甜度高,油脂適中,口感軟嫩,香氣足。
※ Ribeye:口感略為紮實,油脂較少。
上述兩塊牛肉,連接的地方隔著一片油層,「肋眼 Ribeye」,部分看來就像眼睛,油層上方的「老饕牛排 TopCap」像眉毛(這也就是[肋眼]名稱的由來),所以也有人叫老饕牛排為「上眉肉」、「眉心肉」。名字雖多,其實指的都是同一塊。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