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親友意外離開了,我活下來了怎麼辦?」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回顧這一年的工作狀態,發現,親友離世、意外及自殺離開,是我常接到的主題,除承接此議題的情緒壓力外,我也被迫去思考人生的意義。
其實,在我就讀研究所時,有一部戲劇讓我特別有感,叫做「出境事務所」,由客家電視台出品,主要在講述身為葬儀社的禮儀師,命對生與死之間的故事。
戲劇裏,許多劇情的展演我特別有感,因為我是客家人,我聽得懂戲劇裏所互動的傳遞語言。也很剛好的,我在就讀研究所時期,面臨了外公、阿公的離世,就也真的那麼剛好,我在自殺防治中心進行實習與訓練。
生與死是那麼極端的兩極嗎?那時,剛好看到村上春樹所說的:「生與死不是對的兩極,而是,祂用不一樣的存在與你聯繫著。」
是的,我相信這件事。祂會是用不一樣的方式與你聯繫著,即使祂在天上了,祂有祂的任務要做;你也是你有許多人生的課題還等著你去完成。
該怎麼辦?面對到這樣的案主,我都會直接問說:「你允許自己哭泣和悲傷了沒?」若沒有,那何談後續的快樂,及找到人生目標呢?
當我聽到這種消息,我也會產生不同地情緒,有時候眼角也跟著泛著淚光、也有時候展現出憐憫、無奈地感受。
總而言之,請先正視這悲傷所帶來的感受。你可能是最親的人,或你必須是家中最能夠撐住的人。那都一樣,從接納自我開始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遇過類似的情境?初入職場的你,在家族聚會中很熱切地想要分享剛到工作環境的酸甜苦辣,你也很期待家人們能與你一同討論,並給予正向的回饋,但你卻聽到……   「這有什麼呀!當初我也是這樣過來的呀,有什麼好在意的。」 「拜託,這件事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我那時候就這樣做的……」
「如果我能做多一點就好了,或許…他就不會離開了。」小強難掩失落的情緒,但又像自我隔離般,面無表情地講述這一切。   在聽他的故事時,他無意識地拉了一下衣袖,我注意到了他在手腕上一道一道的傷疤。   面對至親摯友驟然離世,如同自我的一部份也跟著突然消逝;即是內心空了一塊,頓時怎麼修補都補不回來。
市面上有好幾種談及正向激勵的書籍,以及心靈雞湯的講座。裡面所提及的,便是強調給予的重要性。透過給予,你會感受到心靈真正的充實;散發出的能量,會用不一樣的方式,回饋給自己。並且,要學會感恩,那便是吸引力法則中,最重要的一件事。   既然,這已是大家公認的概念了,那為什麼我還要談?
可以說,憂鬱、焦慮等負面情緒,是學習而來的。當我們遇到一些中性刺激,或挑戰;照理來說,我們應該會先去做評估,而後,整理自身資源,來因應當下的壓力。但是,有些人會跳過評估的階段,直接連結到擔心、害怕失敗,以及恐懼未發生的事物;甚至產生習得無助【註1】的感受,而陷入憂鬱。 對於焦慮、憂鬱的人來說,他
現今世代變化,轉換的越來越快速,網路,儼然變成現代人第二個生命,是人與人重要的聯繫橋梁。很特別地,每個人因為網路的快速、便捷、匿名化、平等、責任分散下,造就了所謂的網路人格,目前也有許多研究,漸漸地討論網路人格,與真實的差異,以及影響。
為何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心理諮商?現代人生活壓力大,或許,找心理師談談,是這世代紓壓新選擇。透過心理諮商,可以協助你做情緒抒發、給予支持、盤點資源、正向鼓勵;但心理諮商可做的不僅如此。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遇過類似的情境?初入職場的你,在家族聚會中很熱切地想要分享剛到工作環境的酸甜苦辣,你也很期待家人們能與你一同討論,並給予正向的回饋,但你卻聽到……   「這有什麼呀!當初我也是這樣過來的呀,有什麼好在意的。」 「拜託,這件事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我那時候就這樣做的……」
「如果我能做多一點就好了,或許…他就不會離開了。」小強難掩失落的情緒,但又像自我隔離般,面無表情地講述這一切。   在聽他的故事時,他無意識地拉了一下衣袖,我注意到了他在手腕上一道一道的傷疤。   面對至親摯友驟然離世,如同自我的一部份也跟著突然消逝;即是內心空了一塊,頓時怎麼修補都補不回來。
市面上有好幾種談及正向激勵的書籍,以及心靈雞湯的講座。裡面所提及的,便是強調給予的重要性。透過給予,你會感受到心靈真正的充實;散發出的能量,會用不一樣的方式,回饋給自己。並且,要學會感恩,那便是吸引力法則中,最重要的一件事。   既然,這已是大家公認的概念了,那為什麼我還要談?
可以說,憂鬱、焦慮等負面情緒,是學習而來的。當我們遇到一些中性刺激,或挑戰;照理來說,我們應該會先去做評估,而後,整理自身資源,來因應當下的壓力。但是,有些人會跳過評估的階段,直接連結到擔心、害怕失敗,以及恐懼未發生的事物;甚至產生習得無助【註1】的感受,而陷入憂鬱。 對於焦慮、憂鬱的人來說,他
現今世代變化,轉換的越來越快速,網路,儼然變成現代人第二個生命,是人與人重要的聯繫橋梁。很特別地,每個人因為網路的快速、便捷、匿名化、平等、責任分散下,造就了所謂的網路人格,目前也有許多研究,漸漸地討論網路人格,與真實的差異,以及影響。
為何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心理諮商?現代人生活壓力大,或許,找心理師談談,是這世代紓壓新選擇。透過心理諮商,可以協助你做情緒抒發、給予支持、盤點資源、正向鼓勵;但心理諮商可做的不僅如此。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在進行自殺者遺族關懷服務的過程中,我最常感受到的是「心疼」。無論是失去手足的青年、失去子女的父母,或者是失去老伴的長輩,遺族總在言語裡透露出對生死之間的不確定性:「他走了,我為何還活?」
Thumbnail
《死期將至》是一部探討生命與死亡意義的韓劇,講述主角崔怡在一系列死亡後的重生經歷。這部劇不僅揭示了自殺的自私,也讓觀眾反思生存的價值和與他人之間的情感。透過不同角色的痛苦與掙扎,崔怡逐漸瞭解生命的可貴,最終決定珍惜生命,鼓勵觀眾在面對困難時勇敢尋找生活的價值與希望。
Thumbnail
ㄧ直很關心跟老年的相關議題,前陣子在網路上看到日本有1位年輕的作者,因從事遺物整理師及特殊現場清理的工作的關係,目睹過很多死亡現場,其中,有很高的比例,都是死亡後1~3個月,因味道或害蟲增加,才被鄰居發現。於是,她透過製造及展示孤獨死現場模型屋,希望能讓大家更正視這個問題….
Thumbnail
古時候人很難活到老,於是有了未知生,焉知死。但其實對殯葬業者而言,每天接觸的都是死人事兒,從死見生,這本書是殯葬業者的敘事,也是他和先尊的故事,但凡書中的故事跟打電話都不太有關係就是了。 先從自身談起,怎麼會接殯葬業,也同時鋪陳整本書,像擠牙膏一樣的敘事,拼湊他和先尊的故事。殯葬真的是許多人避之唯
Thumbnail
死亡,是每個人一生中必定會經歷的事,它代表著人生的終點、同時也代表著一條生命的逝去,這些逝去的人,也許是你最愛的家人、最好的朋友、或者是一些默默無名的人,當人們面對這些生死離別之時,總會感到十分地傷心和悲痛
Thumbnail
今天學校請到了一位出了幾本書並屢次獲獎的作家來演講,一開始看到他的名字還覺得沒什麼,也就無所謂地過去聽了,一直到他說自己在殯葬業工作,我才猛然發覺他居然是我之前在Youtube單程旅行社看過的大師兄。隨著一個又一個在殯葬業中遇到的小故事從他嘴裡敘述開來,雖然有一些我略有印象,但大部分都是從沒遇過的家庭悲劇......
記得倪匡死後,我在腦內預演了一次所有我所仰慕的人離去時的感受。死亡有兩種,一種是生理層面的死亡;一種是當他們做出令我信念幻滅的事時,腦內把他們當下仍存的表相,與過去的他們曾經震撼過我靈魂的美好割絕而生的死亡。
Thumbnail
我曾以為,摯親的死別會有時間準備。 我曾以為,生老病死的每一個階段都有邁長的蘊釀,好讓我們接受,準備好進入下個階段。 我從沒想到,摯親會突然撒手而去,即使是病逝,一切來得令我不知所措。 突如其來的人生噩耗,我知道,我需要整理好我的悲痛,才能坦然重回正常軌道。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在進行自殺者遺族關懷服務的過程中,我最常感受到的是「心疼」。無論是失去手足的青年、失去子女的父母,或者是失去老伴的長輩,遺族總在言語裡透露出對生死之間的不確定性:「他走了,我為何還活?」
Thumbnail
《死期將至》是一部探討生命與死亡意義的韓劇,講述主角崔怡在一系列死亡後的重生經歷。這部劇不僅揭示了自殺的自私,也讓觀眾反思生存的價值和與他人之間的情感。透過不同角色的痛苦與掙扎,崔怡逐漸瞭解生命的可貴,最終決定珍惜生命,鼓勵觀眾在面對困難時勇敢尋找生活的價值與希望。
Thumbnail
ㄧ直很關心跟老年的相關議題,前陣子在網路上看到日本有1位年輕的作者,因從事遺物整理師及特殊現場清理的工作的關係,目睹過很多死亡現場,其中,有很高的比例,都是死亡後1~3個月,因味道或害蟲增加,才被鄰居發現。於是,她透過製造及展示孤獨死現場模型屋,希望能讓大家更正視這個問題….
Thumbnail
古時候人很難活到老,於是有了未知生,焉知死。但其實對殯葬業者而言,每天接觸的都是死人事兒,從死見生,這本書是殯葬業者的敘事,也是他和先尊的故事,但凡書中的故事跟打電話都不太有關係就是了。 先從自身談起,怎麼會接殯葬業,也同時鋪陳整本書,像擠牙膏一樣的敘事,拼湊他和先尊的故事。殯葬真的是許多人避之唯
Thumbnail
死亡,是每個人一生中必定會經歷的事,它代表著人生的終點、同時也代表著一條生命的逝去,這些逝去的人,也許是你最愛的家人、最好的朋友、或者是一些默默無名的人,當人們面對這些生死離別之時,總會感到十分地傷心和悲痛
Thumbnail
今天學校請到了一位出了幾本書並屢次獲獎的作家來演講,一開始看到他的名字還覺得沒什麼,也就無所謂地過去聽了,一直到他說自己在殯葬業工作,我才猛然發覺他居然是我之前在Youtube單程旅行社看過的大師兄。隨著一個又一個在殯葬業中遇到的小故事從他嘴裡敘述開來,雖然有一些我略有印象,但大部分都是從沒遇過的家庭悲劇......
記得倪匡死後,我在腦內預演了一次所有我所仰慕的人離去時的感受。死亡有兩種,一種是生理層面的死亡;一種是當他們做出令我信念幻滅的事時,腦內把他們當下仍存的表相,與過去的他們曾經震撼過我靈魂的美好割絕而生的死亡。
Thumbnail
我曾以為,摯親的死別會有時間準備。 我曾以為,生老病死的每一個階段都有邁長的蘊釀,好讓我們接受,準備好進入下個階段。 我從沒想到,摯親會突然撒手而去,即使是病逝,一切來得令我不知所措。 突如其來的人生噩耗,我知道,我需要整理好我的悲痛,才能坦然重回正常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