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過長長的應試教育後,我的英文成績依然慘不忍睹。教科書中的條條框框都列成表化成格、各種英文小妙招看了又看,就是不進腦子背不起來。
決心提高英文能力的我,在27歲的時候重新學習英文,就比照學日文學韓文的方法,先從發音開始。把自己完完全全當成一個入門者,重新認識音標。認完音標後認字母組成的規則、買了簡易文法書打好基本概念、然後以多益為目標,給自己找了門網路課程。
課程設計得十分優秀,以考試為目的,每個句子每個單字都是經過精心挑選,也開發了應用程式讓學員有充分的練習以及可視化的成果。
但我還是半途而廢了,甚至不到半途,就不再開啟APP。因為即使打開APP,那種強烈逃避的感覺也讓我無法集中注意力,最後就是發呆半個小時,什麼都沒聽進去,測驗成績一塌糊塗。
萬念俱灰的我想著自己到底是有什麼毛病、躺在地板上刷YT,偶然間發現了Ted的講座影片,那是一部多種語言學習者的分享,講者本身精通多種語言,她也採訪了許多多種語言學習者,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套方法,但都有一個共通點:他們都熱愛學習語言,又或者是說,有一套自己所熱愛學習語言的方式。有人喜歡透過對話來學、有人愛看電影來學。即使是在過往十年中認為自己沒有語言天賦的人,在找到喜愛的方式或關於該語言的特定要件後,也都學習得十分快速、甚至精通。
在過往我認為自己與印歐語系無緣,反倒對日文韓文等阿爾泰語系相熟,並不是因為阿爾泰語系與中文相似(語法結構完全不同)、也不是因為近似的名詞音,而是因為追星所以有動力。我不是不行,只是還沒找到讓我『非常』感興趣的切入點。
於是我開始找自己喜歡的媒介——每種語言文字都是一套符號系統,有各式各樣的表現方式,可以用說的、用寫的、用唱的,每種文字的表現形式也各有特色:散文、小說、歌詞、長詩等等。我喜歡小故事,就上網搜尋——童書。
要有點難,但不要太難。以小白的單字量每頁的生字控制在五個左右,先從童書熟悉語法結構和累積基礎單字量。以時態為例,我發現即使把時態結構是怎麼變化的背起來,看到句子的時候還是沒辦法馬上反應過來,這就跟符號的表現邏輯有關係,像數學公式,背完公式後就得大量的練習。跟個人狀態也有關係,以往在學校的時候為了應付升學壓力,總覺得不該花那麼多時間在練習一個語言公式,那不就只是have+p.p嗎?但當它應用到句子的時候,只要稍稍變形就能讓我腦子打結,但當時心浮氣躁的我也靜不下心來好好練,導致我的英文如沙堡般,遠看似乎還行,但實則結構鬆散、一碰就垮。
搜尋的時候看到誠品的小熊維尼套書大特價,一套三十本、每本一個小故事,正符合我的需求。讀著讀著,看到不會的文法又回去翻基礎文法書、連課程的解說也看得下去了。雖然是歪打正著,我是真的覺得小熊維尼很可愛,每次讀著都想知道後面這隻小笨熊發生了什麼,其他角色的性格也十分討喜,因為是設計給孩童看的,內容十分容易理解,在出現約定俗成的用語時也能猜出用途和意思。小熊維尼喜歡哼歌,哼的內容就像練習自然發音法般讓人漸進式的熟悉字母和基本的發音組成。單字本就是音節所組成,有一天我突然發現長音節單字不再可怕了,大概就是小熊維尼的功勞吧!我是羅賓,要和小笨熊一起走完這三十個小故事的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