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二〇八:「陽明病」,初欲食,大便自調,小便反不利,其人骨節疼,翕翕如有熱狀,奄然發煩,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勝谷氣...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二〇八:「陽明病」,初欲食,大便自調,小便反不利,其人骨節疼,翕翕如有熱狀,奄然發煩,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勝谷氣,與汗共並,脈緊則愈。
「陽明病,初欲食」,陽明病一開始的時候仍可以吃得下東西, 排除腸胃虛寒,寒濕阻滯三焦的情況下(也就是上一條辨的論述),大便應當是比較乾燥,小便是通利的。陽明是受納飲食的地方,吃下去的水谷會被消化後變成身體可受用的氣血津液,所以陽明是多氣、多血、多津、多液之腑,邪熱在此會與正氣相爭,正氣盛則邪退,流汗變少;正氣弱則邪勝,流汗變多,津液不停喪失,而大便越來越硬,小便會越來越少。「大便自調,小便反不利」,雖有陽明病卻沒有出現大便乾燥的現象,代表腸胃津液仍足尚未燥化,但卻顛倒出現小便不利的情況,代表三焦水道循環有所阻滯,推究其因是太陽寒水內陷造成,「其人骨節疼,翕翕如有熱狀」,太陽寒水壓迫關節造成骨節疼痛,熱邪鬱閉在體內不能散出,故而翕翕如有熱狀,「奄然發煩,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勝谷氣,與汗共並」,此水指的是太陽寒水,谷氣指的是胃氣,胃氣回來了,胃熱上衝所以發煩,正如「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衝者」,會有一股熱氣往頭面衝而讓人煩躁,當脾臟功能恢復後,邪就可以藉由發汗的方式被推出體外,「脈緊則愈」,脈緊代表腸胃緊實起來,胃熱回頭,免疫力變強了,病退到表後,所以只要再用麻黃湯、葛根湯之類的處方將表證去掉,就會恢復健康。
臨床上,病從「太陽」剛剛進入「陽明」的初期,可以先補充病患的津液觀察即可,如果胃氣回頭,有足夠的腸胃津液時,病人就會自己恢復,不需要用藥的。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651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張仲景的中醫經方世界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經方,中醫行醫濟世的寶典,被歷代名醫尊為救世經典之方,傷寒與金匱是漢朝張仲景集大成之作。但由於時空背景的不同,導致這千年偉大的醫學知識,被世人所淡忘。倪海夏先生,本世紀最偉大的經方家,窮盡畢生精力,以淺顯易懂的文字將古代的智慧解密。而今師已仙逝,雖無法再見其風華典範,但傳承中醫的精神,卻永遠深留筆者內心,不斷前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陽明病,若能食,名中風」,陽明證如果能吃東西代表中風,風就是熱,代表脾陽沒有受到阻遏,胃熱足夠消化水穀,「不能食,名中寒」,如果不能食,就是胃寒了,胃的蠕動沒了,舌苔白,三天沒大便也不覺得痛,這是少陰症,是寒造成的便秘,用「大黃附子細辛湯」來治療。 臨床上會看到病人吃益生菌來幫助排便,益生菌只有治
二〇七:「陽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鞕後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別故也。 「陽明病,若「中寒」,不能食」,陽明中寒,代表腸胃已經不能蠕動了,因為胃火太弱,太冷了,食物、水都停在胃中無法消化往下走,「小便不利」,寒濕下注阻滯三焦水道,加上腸胃
「陽明中風」,中風的意思指的是有太陽表熱,「口苦,咽乾」,這是因為陽明燥熱,迫使膽汁無法進入十二指腸,反逆入血分而口苦,津液不足而咽乾,「腹滿」,宿食堆積在腸道中,「微喘」,肺的津液不足時會喘,正常陽氣上升、陰氣下降,如果陰陽循環不通時,肺氣不舒,毛孔閉遏,就會有喘的現象,「發熱,惡寒,脈浮而緊」,
「傷寒轉系陽明者」,太陽病沒治好,病邪傳經到陽明的人,「其人濈然微汗出也」,病傳經到陽明後,腸胃的津液被快速消耗,腸子裡面有灶屎,灶屎會產生實熱,熱會消耗津液透過流汗來散熱,這是全身性的流汗,如果只有手心、腳掌有出汗,這是胃虛,胃陽不足,脾主四肢,胃氣不足時出來的時後會先到四肢去,但是卻無法再次回到
二〇三:「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是謂繫在「太陰」;「太陰」者,身當發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大便鞕者,為「陽明」病也。 「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一般來說傷寒的脈是浮緊的脈,而浮脈代表病在表,緩脈雖然是一息四至,但是跳起來比較弛緩鬆懈,代表腸胃比較虛弱,食慾不佳,雖有表證但是
「傷寒發熱、無汗,嘔不能食」,腸胃較弱的人得到太陽證,會出現嘔而不欲食,不想吃東西(但還是吃得下),因爲寒束住肌表造成脾陽不宣,心下素有水飲而嘔;而陽明證患者是嘔不能食,吃不下東西,因為腸胃津液傷到了,宿食不能下行而不斷堆積在消化道中,「而反汗出濈濈然者」,一般桂枝湯證患者是不會流大汗的,所以用「反
「陽明病,若能食,名中風」,陽明證如果能吃東西代表中風,風就是熱,代表脾陽沒有受到阻遏,胃熱足夠消化水穀,「不能食,名中寒」,如果不能食,就是胃寒了,胃的蠕動沒了,舌苔白,三天沒大便也不覺得痛,這是少陰症,是寒造成的便秘,用「大黃附子細辛湯」來治療。 臨床上會看到病人吃益生菌來幫助排便,益生菌只有治
二〇七:「陽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鞕後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別故也。 「陽明病,若「中寒」,不能食」,陽明中寒,代表腸胃已經不能蠕動了,因為胃火太弱,太冷了,食物、水都停在胃中無法消化往下走,「小便不利」,寒濕下注阻滯三焦水道,加上腸胃
「陽明中風」,中風的意思指的是有太陽表熱,「口苦,咽乾」,這是因為陽明燥熱,迫使膽汁無法進入十二指腸,反逆入血分而口苦,津液不足而咽乾,「腹滿」,宿食堆積在腸道中,「微喘」,肺的津液不足時會喘,正常陽氣上升、陰氣下降,如果陰陽循環不通時,肺氣不舒,毛孔閉遏,就會有喘的現象,「發熱,惡寒,脈浮而緊」,
「傷寒轉系陽明者」,太陽病沒治好,病邪傳經到陽明的人,「其人濈然微汗出也」,病傳經到陽明後,腸胃的津液被快速消耗,腸子裡面有灶屎,灶屎會產生實熱,熱會消耗津液透過流汗來散熱,這是全身性的流汗,如果只有手心、腳掌有出汗,這是胃虛,胃陽不足,脾主四肢,胃氣不足時出來的時後會先到四肢去,但是卻無法再次回到
二〇三:「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是謂繫在「太陰」;「太陰」者,身當發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大便鞕者,為「陽明」病也。 「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一般來說傷寒的脈是浮緊的脈,而浮脈代表病在表,緩脈雖然是一息四至,但是跳起來比較弛緩鬆懈,代表腸胃比較虛弱,食慾不佳,雖有表證但是
「傷寒發熱、無汗,嘔不能食」,腸胃較弱的人得到太陽證,會出現嘔而不欲食,不想吃東西(但還是吃得下),因爲寒束住肌表造成脾陽不宣,心下素有水飲而嘔;而陽明證患者是嘔不能食,吃不下東西,因為腸胃津液傷到了,宿食不能下行而不斷堆積在消化道中,「而反汗出濈濈然者」,一般桂枝湯證患者是不會流大汗的,所以用「反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中氣】來自兩個方面 《宗氣》肺呼吸之氣 《中氣》脾胃之氣 【衛氣】肺氣與脾胃之氣綜合產生,為保衛身體之氣。 人體的衰退失調往往從陽虛開始,「陽虛」是一個抽象的名詞, #搗藥編 用實際的例子來比喻解釋: 🔎陽氣熱能不足(陽虛)時,多餘水分化氣向上的能力會變弱(胃氣胃火不夠),中焦脾胃
Thumbnail
人體的衰退,主要原因是陽虛。 陽虛後,化氣向上的能力就弱,舉一個例子好了,如果地上有一盆水,透過太陽的照射,水可以化為氣向上,空氣就不會過於乾燥,人體也一樣.陽的氣化功能好,液態等營養物質都可以化氣向上,滋養輸佈全身。 水能化氣,當然氣也能夠化水,透過排泄或運動排出,因此腎陽的氣化出
Thumbnail
夏日氣溫升高,空氣的濕悶總讓人煩躁難安。太多的冰冷甜食,終日待在冷氣房裡,都會容易讓身體外熱內寒,體內濕氣過重,身體變得沉重浮腫,腸胃的不適症狀也變多了。  夏日五大常見困擾 1.心煩氣躁 2.腹脹不適 3.皮膚好油 4.身體沉重 5.蚊蟲攻擊
Thumbnail
小暑為二十四節氣之一,介於夏至與大暑之間的節氣,有大暑小暑之分,代表氣候炎熱應有程序之分,表示高溫開始發揮威力,即將進入最熱的時刻。 小暑逐步炎熱,大量流汗會造成心臟的負擔,這時補充大量水份是非常重要。 而此時陽氣浮於表就容易產生心浮氣躁、動怒、不安甚至焦躁易傷心與肝氣。 夏天需養好心
Thumbnail
[中獸醫小知識] 陽虛?陰虛?濕熱?   大家最近是不是有感受到春天升發的肝氣呢?或許毛孩的眼睛比較容易出狀況(肝開竅於目)、或者腸胃不穩定(肝木克脾土),甚至比較愛發脾氣(肝對應怒氣)….😄   在正式介紹食材屬性前,我們先來幫自己的毛孩辨識一下體質的偏性,就會有一個選擇的大方向。不過,
Thumbnail
繫辭傳說,「一陰一陽謂之道。」這個道,是指宇宙運行,自然變化的法則。人間,有太陽就有月亮,有生命就有死亡,有男人就有女人,有盈就有虧,有溢就有損,有因就有果。所謂「人若不照天理,天就不照甲子」,做人做事還是得依照良心和天理,順天應命,若執意違背任性為之,就會天理難容。 有一位讀者來信說,二○二
Thumbnail
  依照李宜霖醫師的說法,便秘是指三天以上都沒有上大號。他認為吃些中醫所謂涼性的水果,例如火龍果或木瓜,還是奇異果之類的,可以幫助排便。而使用瀉藥一樣會有依賴性,不能常吃,不然會越吃越沒效。說到月光的排便其實不是很規律,有可能一時超過三天沒有,也有可能每天都有,是希望能夠一到兩天就能上一次
Thumbnail
腸躁症是什麼?中藥、飲食禁忌全攻略! 如果你經常感到胸悶、心口灼熱、腹部脹氣和消化不良,這可能是由於胃食道逆流引起的。有時候你可能會經歷腹瀉、便秘和反覆的腹痛,儘管多次就醫卻無法找出問題所在,這可能是腸躁症的表現。 腸躁症的症狀因人而異,常見的症狀包括腹瀉、便秘和脹氣等。
Thumbnail
黃靖容醫師表示,在中醫理論中,將身體的生理狀態比擬為自然界的陰陽五行理論,其中之一的概念是「火」。 火代表著陽氣或熱能,與另一個相對的概念「水」形成對應。這種陰陽的平衡是中醫理論中極為重要的一個方面,當陰陽失調時,會造成火失衡的狀況,就可能導致各種不適和疾病的發生。 火的表現分兩個部分:
Thumbnail
黃靖容醫師談便秘 「你今天大便了嗎?」現代人因飲食精緻、生活不規律、精神壓力等因素,便秘成為常見文明病。便秘定義為一周內排便小於三次,或解便困擾,如用力解便、大便乾硬、腹脹痛等。中醫分類便秘為熱秘、氣秘、冷秘、濕秘、虛秘等,建議個體化治療。
Thumbnail
【中氣】來自兩個方面 《宗氣》肺呼吸之氣 《中氣》脾胃之氣 【衛氣】肺氣與脾胃之氣綜合產生,為保衛身體之氣。 人體的衰退失調往往從陽虛開始,「陽虛」是一個抽象的名詞, #搗藥編 用實際的例子來比喻解釋: 🔎陽氣熱能不足(陽虛)時,多餘水分化氣向上的能力會變弱(胃氣胃火不夠),中焦脾胃
Thumbnail
人體的衰退,主要原因是陽虛。 陽虛後,化氣向上的能力就弱,舉一個例子好了,如果地上有一盆水,透過太陽的照射,水可以化為氣向上,空氣就不會過於乾燥,人體也一樣.陽的氣化功能好,液態等營養物質都可以化氣向上,滋養輸佈全身。 水能化氣,當然氣也能夠化水,透過排泄或運動排出,因此腎陽的氣化出
Thumbnail
夏日氣溫升高,空氣的濕悶總讓人煩躁難安。太多的冰冷甜食,終日待在冷氣房裡,都會容易讓身體外熱內寒,體內濕氣過重,身體變得沉重浮腫,腸胃的不適症狀也變多了。  夏日五大常見困擾 1.心煩氣躁 2.腹脹不適 3.皮膚好油 4.身體沉重 5.蚊蟲攻擊
Thumbnail
小暑為二十四節氣之一,介於夏至與大暑之間的節氣,有大暑小暑之分,代表氣候炎熱應有程序之分,表示高溫開始發揮威力,即將進入最熱的時刻。 小暑逐步炎熱,大量流汗會造成心臟的負擔,這時補充大量水份是非常重要。 而此時陽氣浮於表就容易產生心浮氣躁、動怒、不安甚至焦躁易傷心與肝氣。 夏天需養好心
Thumbnail
[中獸醫小知識] 陽虛?陰虛?濕熱?   大家最近是不是有感受到春天升發的肝氣呢?或許毛孩的眼睛比較容易出狀況(肝開竅於目)、或者腸胃不穩定(肝木克脾土),甚至比較愛發脾氣(肝對應怒氣)….😄   在正式介紹食材屬性前,我們先來幫自己的毛孩辨識一下體質的偏性,就會有一個選擇的大方向。不過,
Thumbnail
繫辭傳說,「一陰一陽謂之道。」這個道,是指宇宙運行,自然變化的法則。人間,有太陽就有月亮,有生命就有死亡,有男人就有女人,有盈就有虧,有溢就有損,有因就有果。所謂「人若不照天理,天就不照甲子」,做人做事還是得依照良心和天理,順天應命,若執意違背任性為之,就會天理難容。 有一位讀者來信說,二○二
Thumbnail
  依照李宜霖醫師的說法,便秘是指三天以上都沒有上大號。他認為吃些中醫所謂涼性的水果,例如火龍果或木瓜,還是奇異果之類的,可以幫助排便。而使用瀉藥一樣會有依賴性,不能常吃,不然會越吃越沒效。說到月光的排便其實不是很規律,有可能一時超過三天沒有,也有可能每天都有,是希望能夠一到兩天就能上一次
Thumbnail
腸躁症是什麼?中藥、飲食禁忌全攻略! 如果你經常感到胸悶、心口灼熱、腹部脹氣和消化不良,這可能是由於胃食道逆流引起的。有時候你可能會經歷腹瀉、便秘和反覆的腹痛,儘管多次就醫卻無法找出問題所在,這可能是腸躁症的表現。 腸躁症的症狀因人而異,常見的症狀包括腹瀉、便秘和脹氣等。
Thumbnail
黃靖容醫師表示,在中醫理論中,將身體的生理狀態比擬為自然界的陰陽五行理論,其中之一的概念是「火」。 火代表著陽氣或熱能,與另一個相對的概念「水」形成對應。這種陰陽的平衡是中醫理論中極為重要的一個方面,當陰陽失調時,會造成火失衡的狀況,就可能導致各種不適和疾病的發生。 火的表現分兩個部分:
Thumbnail
黃靖容醫師談便秘 「你今天大便了嗎?」現代人因飲食精緻、生活不規律、精神壓力等因素,便秘成為常見文明病。便秘定義為一周內排便小於三次,或解便困擾,如用力解便、大便乾硬、腹脹痛等。中醫分類便秘為熱秘、氣秘、冷秘、濕秘、虛秘等,建議個體化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