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27|閱讀時間 ‧ 約 9 分鐘

這是挽留一段關係最無效的方式

raw-image

朋友M來請教我“如何挽回男友的心”。 

半年前,她跟相戀三年的男友大吵了一架。 

源於一件很小的事情: 那天她生日,跟男友約好晚上7點共進晚餐。 

M很是期待。 但到了晚上,男友卻因為處理公司一個緊急專案,遲到了兩個多小時。 

M心裡很不爽,便跟男友吵了起來,埋怨男友不重視她,不把她放心上。 

男友心裡也很委屈,一整天忙著搞項目被甲方虐慘,完了還被女友痛批。 

兩人越吵越凶,最後連晚飯都沒吃完,便不歡而散了。 

回家冷靜過後,M慢慢意識到自己反應過激了,便發資訊向男友道了歉。 

事實上,類似的矛盾和爭吵,兩人時不時會發生。 通常一方道歉後,很快便和好如初。 

但那一次,男友一整晚都沒回資訊。 第二天依然沒回。

到了第二天晚上,M感覺自己被徹底冷落,火氣突然又冒上來了。 

她拿起手機給男友發了一連串語音過去,指責他不重視兩人關係。 

直到半夜,男友才回了一句:“在忙項目,忘記回復了,對不起。” 

這件看起來不大不小的事情,仿佛成了兩人關係轉折的導火索。 

從那以後,M明顯感覺男友的態度變冷淡了,很少主動聯繫她。 

即便她主動發資訊過去,對方也總是很晚才回復。 

越得不到積極回應,M的心裡就越不安,越惱火。 

她開始變本加厲地指責,甚至謾駡對方,企圖引起對方重視。 

但她越指責,男友就越冷淡,甚至直接不回應,徹底陷入冷戰。

我:聽起來,你似乎對男友有很多不滿與憤怒。 
我:聽起來,你似乎對男友有很多不滿與憤怒。
 M:是的,我現在想起他就一肚子氣。  
我:所以你忍不住去指責,謾駡他,對嗎? 
M:是的。
我:那……你是想通過這個方式結束你們的關係嗎?
M:不,不是這樣的!我只是想要他重視我,重新回到我身邊……

回顧M與男友的矛盾—— 男友約會遲到,她很不爽,開始埋怨他;男友不回資訊,她很生氣,開始指責他;男友不積極回應,她很惱火,開始謾駡…… 

表面上,她向男友表達的是埋怨、指責與謾駡; 但實際上,這份強烈的不滿與憤怒背後,還隱藏著她對親密關係深切的需求與渴望。 

我嘗試去翻譯M的“潛臺詞”: 

我好不容易過生日,想要你認真陪陪我; 我意識到自己錯了,請你接受我的道歉; 我需要你的回應,渴望能跟你和好如初……

M愣了一下,陷入了沉思:“好像確實是這樣,我其實是想要他重視我,不想失去這段關係。” 

“那如果你直接告訴他,會如何?”我問道。 

“我……我說不出口,這多丟臉呀!”M突然激動了起來。 

“為什麼?”我繼續問道。

“一旦他發現我這麼愛他,這麼需要他,就很容易被他‘拿捏’了呀。”M振振有詞地回答。 

M的回應,令我想起現實中很多人在親密關係裡共同的困境。 

在大多數有問題的親密關係裡—— 

無論男女都不太願意坦誠脆弱,不願意直接表達“我需要你”; 好像誰愛對方多一點,誰更需要對方,誰就會更卑微更渺小。

於是,我們開始習慣「用指責代替需要,用控制代替愛」。 

指責,可以令人獲得一種「我是對的」的感覺;控制,則可以令人獲得一種站在高位的優越感。 

就像M,通過指責男友約會遲到、不及時回資訊,去不斷重申“我是對的,你是錯的”。 

她的本意也許是希望男友能意識到自己錯了,並做到約會準時到,及時回復她的資訊。 

但遺憾的是,在親密關係中,沒有人會喜歡一直被伴侶指責,或被放置在低位的感覺, M的男友亦是如此。

他也許已經給予了M他能夠給予的部分,剩下的部分,他確實做不到也無法給予M了。 

於是,“一方不斷攻擊,一方不斷疏離”的關係模式,便一直貫穿著兩人矛盾的始終。

那麼,這樣一種不良的親密關係模式,是如何形成的呢? 

在心理學的精神分析領域,有一個經典的說法: 所有關係都是與父母關係的再現。 

而在親密關係中,你與伴侶的關係,就是你與父母關係的複刻。 

通過聊天,M給我分享了關於她的童年經歷。 

5歲的時候父母離異,她被寄養在鄉下的親戚家裡。 父母各自成立了新家庭,從未按約定時間來探望她。 上學以後,她學會了認字,常常給父母寫信,訴說她內心的思念,渴望能夠見到他們。 爸爸從不回信,媽媽雖偶爾回信,但從不回應她的情感需求,只會不斷叮囑她好好學習。 她聽從了媽媽的話,一心投入到學習中,小學升學考試,她如願以償考取了全鎮第一名。 她興奮地撥打了媽媽電話,邀請媽媽出席畢業典禮。 沒想到,媽媽聽完喜訊,第一反應卻是:“媽媽沒空呢,讓外婆代替媽媽去參加行不行?”那一瞬間,M內心所有的委屈、憤怒噴湧而出,並向媽媽發了生平第一次火: “你們一點也不在乎我,一點也不愛我,真是糟糕透了,我還不如死了算了!” 媽媽嚇壞了,趕緊聯繫M的爸爸,連夜坐車趕回來參加了M的畢業典禮。 

後來M逐漸發現一個規律: 溫和地向父母表達需求根本沒用,只會遭致忽視和敷衍; 只有採取指責、哭鬧和威脅,才有可能獲得他們的重視。 

隨著慢慢長大,這個模式也泛化到她在親密關係中的方方面面。 

她從不正面向伴侶表達自己的需求, 可一旦伴侶沒能滿足她的期待時,她就會習慣用攻擊的方式,去指責對方或控制對方。 

從短期來看,這能幫助她快速地喚起伴侶的重視,獲得親密關係的掌控權。 

但從長期來講,它卻是破壞親密關係的“砒霜”。 

因為它的本質是攻擊和被攻擊,控制和被控制,破壞了成年人在關係中最基本的平等互惠原則。 長期的失衡只會令關係漸行漸遠,並走向破裂。

而如果,你也像M一樣,明明很渴望建立親密關係,卻又總是不自覺地攻擊伴侶,破壞關係。

怎麼辦? 

結合前文的分析與探討,我想在此誠摯地邀請你: 

① 試著誠實表達自己的需求。 

在親密關係中,促進溝通和聯結最有效的方式,是誠實表達自己的需求。 

我今天生日,想跟你好好吃頓飯;  你約會遲到了,我心裡有點不爽;  你一直沒回資訊,我有些失落,可以告訴我原因嗎?  ……

這些話語聽起來很簡單;但對很多類似M這樣的人來說,真正誠實地將它表達出來,卻是相當不容易的。 

因為它可能會不斷喚起我們小時候,需求一次次被忽視、被否定或被拒絕的不愉快體驗。 

這個時候,我們的腦海中可能會不由自主地冒出一個聲音:

別說了,TA會笑話你的;沒用的,TA不會在乎你的;放棄吧,TA不會滿足你的…… 

這些聲音可能會一次次遏制我們向伴侶直接表達需求的念頭,將我們引回到小時候與父母那種不良的溝通模式中,形成惡性循環。 

這個時候,只有試著跳脫思維慣性,誠實地表達自己的需求,才有可能打破這層親密關係的不良迴圈。 

② 試著真實看見對方的努力。 

誠實表達需求的同時,也請試著去真實看見對方願意為維持關係所做的努力。 

設想一下,在M生日當天,男友加班導致約會遲到了兩個多小時。 如果M不是一味地指責與抱怨,而是能同時看見對方的努力: “我今天生日你卻遲到了,我其實心裡挺不爽的;但你一忙完就立刻趕過來了,我還是挺感動的。” 結果會不會有所不同? 

這個假設性的問題,我沒有答案。

但我可以肯定的一點是,無論對M還是對男友,內心的體驗和感受是會不一樣的。 

對M而言—— 當她能夠看見男友為維持關係所做的努力以後,就意味著她有了空間去分辨男友與父母的不同。 至少,男友沒有像父母一樣,完全忽視她的存在。 

對男友而言—— 只有當努力不斷被看見和承認,他才會有動力和信心繼續為維持關係做出努力。 

人之所以願意留在一段關係,多半源于從中獲得“我是被需要的,我是好的”的感覺。 

③ 試著賦予自己分離的勇氣。 

那有沒有可能,當我們誠實表達了自己的需求,並真實看見了對方的努力之後, 對方依然基於某些主觀或客觀的原因,選擇用某種方式去回避溝通,疏離關係。 

有這個可能性。 

但這個時候,我們真正要做的—— 

不是強勢去指責、控制伴侶,而是試著賦予自己分離的勇氣。

它不一定是指要跟伴侶斷絕關係。 而是指把我們內心一些童年遺留的渴望和期待,從伴侶身上分離出去。 

很多時候,伴侶由於自身局限,其實是沒有能力達成我們心中期待的。 

正是因為他們做不到,才會不斷激發我們小時候未被父母滿足的缺失與匱乏,令我們充滿惶恐與不安。 

試著把注意力放回我們自身,覺察內在小孩的無助與無力; 

試著輕輕地抱抱自己,把力量和療愈帶給自己的內在小孩; 

試著去滿足自己的渴望,為自己的需要負責,照顧好自己…… 

當把力量帶回給自己的時候,我們才有可能一點點走向獨立與完整。

寫在最後 

在《為何家會傷人》書中說過: 

戀愛,其主要意義不是讓我們找到一個能相處一輩子的伴侶, 而是讓我們真正明白自己是一個獨立的人,伴侶是另外一個和自己一樣獨立、一樣重要的人。  並且,我們還深深地懂得,這兩個相互獨立的人,又能無比親密地相處。

兩個成熟完整的個體,在關係中彼此獨立,在獨立中保持聯結,在聯結中走向親密—— 

或許,這才是親密關係存在的真正意義。

「轉發」願你我都能在關係中,真實表達需求,表達愛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