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這個道理,變好是遲早的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要想改變先觸及你的底層密碼
與其說現在大家投入地學習心理學,是為了心靈的成長,我更願意說,大家投入的學習、覺察和做諮詢,其實是在完成一個“之前應該完成卻沒能完成”的過程——重新認知自我,重新覺察人生中的點滴。
不管是早年、過去、現在進行時,通過重新的認知,體驗和覺察,來重新構建“我”。現實總是充滿不確定和遺憾,所以實際上沒有什麼“應該”。那麼所謂的“應該完成而沒能完成”的是什麼?
是生命初期相對理想的養育。
很遺憾,得到“相對理想”養育的人其實很少很少。
這是遺憾,因為和我們對生命的幻想不符,但也是事實,當你具備一定程度的心理準備,你的自戀可以迎接這樣的事實而不會被徹底挫敗時,你就能“看懂”,或者“看到”以下的內容。
生命的養育,不但受到時代、環境、社會的影響,也受到父母個體極大地影響。
所以這個養育的過程,往往充滿了很多看似正常實則不可思議的故事。如果一個人,意識不到發生在他早年的那些“不可思議”是如何塑造了他的內在回路,甚至對事物的體驗、全套的思維方式,他可能也就永遠無法理解:
他為什麼在一些地方如此在意,為什麼對一些說法會很有反應;
為什麼對有的人會特別憤怒,為什麼又會對一些人極為討好;
為什麼會做出一些特定的選擇,為什麼寧可失敗也要這樣做;
為什麼明知不快樂還要堅持,為什麼和自己過不去;
為什麼不對自己好一點,為什麼不能放鬆,為什麼充滿焦慮, 等等等等……
有人說,不要跟我說那麼多為什麼,我不想知道為什麼,我只想知道怎麼改變,也就是說,我不想覺察在我生命裡發生了什麼,我也不想覺察我的行為背後的動力是什麼,我只想直接改變這個行為。
那簡直就是天方夜譚,對吧。
改變,其實就是前面寫的“重新”,沒有經歷這些“重新”,你難以改變。
或者說如果你真的已經改變了,那麼你必然已經經歷了這些“重新”。
想像一下。
即使你是一個AI,改變你的某一個行為回饋模式,也需要重新進入電腦系統,更改大量你內部的資料,你才會擁有一個新的行為回饋。如果要大量地修改行為,那可能就需要更改資料模型,而不是資料本身,要修改演算的方式,基礎的代碼和基礎公式,才能批量改變行為。你的大腦和思想,對行為的控制,總不可能比一個AI的內在操作還要簡單吧?
自我共情,而不是自我攻擊
有人說,上面的內容我沒太看懂,能不能再直白一點?
那我用一個故事來翻譯我上面的內容,因為你沒看懂,並不是你的知識儲備不夠,而是你可能“體驗”不到我想表達的意思。
有一個來訪者說,我小時候呀總是生病,得了幾次肺炎,還不喜歡吃東西。
我媽媽覺得養育我很累很累,我總感覺很虧欠我的媽媽。
而實際上,這句話的背後,漸漸展開了隱藏的故事。
他總是生病,其實是因為他媽媽沒有能力和精力照顧他,他得到的照料嚴重不足。媽媽要工作,媽媽不怎麼會做飯,每天都是一樣的菜,從沒有給他做過他愛吃的,但媽媽只會埋怨他不愛吃東西,折磨人。
父親在外地,回來對他也很嚴厲,附近找不到合適的人幫忙看他,他三歲前就常常一個人被關在家裡。媽媽也不怎麼願意和他說話,有空閒也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
也許我們不能簡單的說,這是爸爸的錯或者媽媽的錯,但是我們至少可以讓來訪理解:
這不是他的錯,這不是他虧欠了他的母親。
讓他能有機會和立場去代替當年的養育者,去心疼和照顧這個沒有被好好照顧過的小男孩。
這就是對這一句話,重新的體驗和覺察。
和解,是把自己當作一個真實的人
像對待一個人那樣,適當地對待自己。
這句話看似奇怪,但其實在諮詢裡,在有創傷的心靈的成長中,這是一件需要被談及且極為重要的事情。
如果父母像對待一個人那樣,有尊重地適當地對待一個孩子,
而不是像對待一個只需要吃飯穿衣的小動物,
不是像對待一隻逗自己開心的小寵物,
不是像對待一個必須無條件忠誠于自己的戰士或者奴僕,
不是像對待一個輸入指令就必須完成指令的機器,
不是像對待一個毫無價值只有負擔的被施捨者那樣,
不是像對待一個投資一個買賣一個交易那樣。
如果父母將孩子當做一個有情感有反應有尊嚴,會痛苦會被創傷會有身體和心靈的記憶的人去尊重和對待,那麼這個孩子當然能夠,像對待一個人那樣,好好地適當地對待自己。
愛自己,尊重自己,建立自己的邊界,不去過分討好他人,不被別人PUA,不被別人操控,活出自己的樣子,活得有價值感,這一切都建立在你把自己當做一個人對待。
很多人,並不理解自己的感受,卡在當下,批判自己的負面情緒和狀態,無法容忍自己的不夠好。
你和他們說起早年,他們也表示都還好,沒有什麼不好的,不好的就是今天的我。“都是我的問題。”或者總說之前沒有用,我就只要解決眼前的問題。
這是走不通的一條路。
如果沒有一個一直在理解和共情你的養育者,陪伴你的成長,那麼你的感受被意識化的這個過程,就沒有被啟動。
你就無法去感知到你的感受。
也就是說,即使你一直活在被忽視,被羞辱,被傷害,被控制裡,但因為這個部分沒有一個成年人,沒有養育者和你進行心智化的交互,讓你知道,這是不舒服的,這是傷害,這是一種難過的情緒,那麼你就不會懂得什麼是被忽視,被羞辱,被傷害,被侵佔。因為所有這些感受都需要不斷被語言或者潛在的表達“翻譯”出來,才能被一個孩子理解,才能被看見,才能被處理和療愈。這個孩子才懂得什麼叫做對自己好,什麼是對自己的傷害。
這些感知,不會因為你當年沒能理解那是什麼,你沒能意識到那是什麼,就不會對你造成影響。
恰恰相反,那些始終沒有被意識到的東西,蘊含著巨大的能量,構成了你的人格的重要組織,在你的每一個當下,體現著它們的存在。
而你只有真正意識到了那些存在,才會由此及彼的真正看見,現在對待自己的不恰當,你才可能真的改變或者至少理解這種不恰當。
於是,你會心疼這個人,你會寬容這個人,你會原諒這個人。
這個人,就是你自己。
這就是和自我和解。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46會員
125內容數
#自我成長 #情感 #育兒 #焦慮 #抑鬱 #催眠 自己看不到全面,需要他人的協助。 亮亮帶你“關注自我和內心”,引領健康生活方式。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飯糰@亮亮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戀愛中的負面揣測往往會導致爭吵升級,甚至引發情感攻防戰。你有遇到過類似情況嗎?
“家庭和社會都灌輸女孩,只要乖巧就能獲得認可。只要做個聖母就能在親密關係中生存。” 但真的是這樣嗎?
一段親密的關係,必然是伴侶雙方共同成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保持“自愛的忠誠”,我們才能更好的享受一段美好愉悅的戀情。
接納是成長的動力,而排斥則是摧毀的開始。當你真正接納了自己後,那些接納你的人自然就會出現。
在自戀者的世界裡,你從來不是主角,主角是他們自己的欲望。 無論是你還是別人,一旦被捲入到自戀者遊戲中,都將會面臨一個充滿傷害的世界。只有保持鋼鐵般意志,堅決不為他們提供任何形式的自戀供養,傷害才有可能終止。
在關係中,我們常常會不由自主地被捲進“自戀者遊戲”中,輕則被否定、被打壓,重則情感PUA、煤氣燈操控, 時間一長,往往會令人持續陷入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甚至抑鬱。 我們該如何識別和應對“自戀狂”?
戀愛中的負面揣測往往會導致爭吵升級,甚至引發情感攻防戰。你有遇到過類似情況嗎?
“家庭和社會都灌輸女孩,只要乖巧就能獲得認可。只要做個聖母就能在親密關係中生存。” 但真的是這樣嗎?
一段親密的關係,必然是伴侶雙方共同成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保持“自愛的忠誠”,我們才能更好的享受一段美好愉悅的戀情。
接納是成長的動力,而排斥則是摧毀的開始。當你真正接納了自己後,那些接納你的人自然就會出現。
在自戀者的世界裡,你從來不是主角,主角是他們自己的欲望。 無論是你還是別人,一旦被捲入到自戀者遊戲中,都將會面臨一個充滿傷害的世界。只有保持鋼鐵般意志,堅決不為他們提供任何形式的自戀供養,傷害才有可能終止。
在關係中,我們常常會不由自主地被捲進“自戀者遊戲”中,輕則被否定、被打壓,重則情感PUA、煤氣燈操控, 時間一長,往往會令人持續陷入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甚至抑鬱。 我們該如何識別和應對“自戀狂”?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西元二零二四年,八月八日,今天是父親節。 越長大越不喜歡過父親節和母親節,因為那種節日在我們家,已經變成資本主義的那種互相競爭比較炫耀的形式了。 我的父親,從我一出生就很喜歡拿我跟其他同齡的孩子比較。我的童年時,常常因為成績不好,或者沒有好好守規矩,就會被用掃把打、用皮帶抽、或者用手捏到烏青……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我到這幾年才真正明白自己心裡缺口是什麼,才知道根源是什麼。挖過去很痛很煩,但是我知道如果我不接受自己的過去,將來遇到問題,我一定又無意間走到錯誤的方向。
自己做父母之後就不得不面對當自己的父母有多難。 不論多麼以他人或學術甚至趨勢為優先,自己的經驗總還是每個人身為一個人的基準點、也是唯一的觀察者視角。 人的成長很妙,尤其是內部,當時的第一個體悟是必須要將從前的自己毀滅才能得到。 雖然我得說我覺得自己實際在日常中出乎我自己意料的從眾,並沒
Thumbnail
我覺得我小時候非常希望討爸媽歡心,但是不論怎麼嘗試,總是被笑,被批評,被貶低,被侮辱。後來長大了以後,就很不喜歡爸媽了。看他們表面上成功,細看其實問題也一大堆。就算告訴自己不要學他們的缺點,但是實際上,很多他們的一些做人處事的態度跟方法還是會被我內化了。
Thumbnail
然後你會慢慢的發現,每個人都有創傷性的童年。 因為每個人都不完美,父母也都是在生命的累積中學習,所以也不可能有所謂完美和諧的家庭社會。 於是我們成長過程中對於這社會的衝撞、自我探索與自我價值認定變得很重要。 你所謂的認知,源自於你有限的環境,那如何超越? 就是「大量閱讀」,那是最不費力氣與最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作者通過離婚、有小孩和母親同住的生活經歷,開始尋找真正的自己。作者自省過去的選擇,並且決定要過一種不被社會期待的生活。這是一個關於自我覺醒和成長的故事。
Thumbnail
每個人在回溯原生家庭時,都能從中爬梳出負面的影響。本文探討如何通過自我覺察與療癒,打破慣性的迴圈,活出更好版本的自己。作者以自身經驗分享了對選擇性緘默症的體驗,並提出了辨認情緒以及面對憤怒的方式。同時,呼籲讀者成為自己的父母,覺察與療癒自己,讓悲劇在自己身上劃下句點,成為一個真正自由的靈魂。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性別身分不認同的心理創傷,以及自我療癒的過程。作者分享了在家庭中被母親忽視,以及傷害自我價值的經歷,並強調了療癒與自我接納的重要性,鼓勵讀者面對並接納自己的內在小孩。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西元二零二四年,八月八日,今天是父親節。 越長大越不喜歡過父親節和母親節,因為那種節日在我們家,已經變成資本主義的那種互相競爭比較炫耀的形式了。 我的父親,從我一出生就很喜歡拿我跟其他同齡的孩子比較。我的童年時,常常因為成績不好,或者沒有好好守規矩,就會被用掃把打、用皮帶抽、或者用手捏到烏青……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我到這幾年才真正明白自己心裡缺口是什麼,才知道根源是什麼。挖過去很痛很煩,但是我知道如果我不接受自己的過去,將來遇到問題,我一定又無意間走到錯誤的方向。
自己做父母之後就不得不面對當自己的父母有多難。 不論多麼以他人或學術甚至趨勢為優先,自己的經驗總還是每個人身為一個人的基準點、也是唯一的觀察者視角。 人的成長很妙,尤其是內部,當時的第一個體悟是必須要將從前的自己毀滅才能得到。 雖然我得說我覺得自己實際在日常中出乎我自己意料的從眾,並沒
Thumbnail
我覺得我小時候非常希望討爸媽歡心,但是不論怎麼嘗試,總是被笑,被批評,被貶低,被侮辱。後來長大了以後,就很不喜歡爸媽了。看他們表面上成功,細看其實問題也一大堆。就算告訴自己不要學他們的缺點,但是實際上,很多他們的一些做人處事的態度跟方法還是會被我內化了。
Thumbnail
然後你會慢慢的發現,每個人都有創傷性的童年。 因為每個人都不完美,父母也都是在生命的累積中學習,所以也不可能有所謂完美和諧的家庭社會。 於是我們成長過程中對於這社會的衝撞、自我探索與自我價值認定變得很重要。 你所謂的認知,源自於你有限的環境,那如何超越? 就是「大量閱讀」,那是最不費力氣與最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作者通過離婚、有小孩和母親同住的生活經歷,開始尋找真正的自己。作者自省過去的選擇,並且決定要過一種不被社會期待的生活。這是一個關於自我覺醒和成長的故事。
Thumbnail
每個人在回溯原生家庭時,都能從中爬梳出負面的影響。本文探討如何通過自我覺察與療癒,打破慣性的迴圈,活出更好版本的自己。作者以自身經驗分享了對選擇性緘默症的體驗,並提出了辨認情緒以及面對憤怒的方式。同時,呼籲讀者成為自己的父母,覺察與療癒自己,讓悲劇在自己身上劃下句點,成為一個真正自由的靈魂。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性別身分不認同的心理創傷,以及自我療癒的過程。作者分享了在家庭中被母親忽視,以及傷害自我價值的經歷,並強調了療癒與自我接納的重要性,鼓勵讀者面對並接納自己的內在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