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傷感情的小事就是它,希望關係成功的人必須戒掉!

2023/05/22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最近我在聽朋友跟我還原(抱怨)他和女友矛盾爆發的過程,我發現他有一個自己都沒意識到的慣性,那就是總是會把對方的行為往壞的方面解讀。
比如,女友提到出去吃飯,還沒開始商量,就覺得:「她一定要去那家店吃那道菜,因為她總是這樣,不會為我考慮。」這時候,他已經斷定對方就是個「自私」的人。
這種行為在他吵架前夕會表現得格外突出。但凡女友做了什麼不合他心意的事情,又或是表露了消極的情緒,他就會給對方下結論,什麼「她根本不愛我」「她說不定已經在物色下一個物件了」等等。
然而,這種負面的揣測其實會大大誤導他的判斷,讓他在吵架時變得很容易上綱上線,甚至跳脫出爭吵的本質,變成一場情感攻防戰。
比如,他常說:「你從來都不考慮我的感受,你就只會為自己想。」這樣的話語,不僅沒有解決問題,反而會讓女友感到攻擊和失落,進而加劇爭吵。
如果你發現你和伴侶之間也常常爆發無效的爭吵,越吵越累但又解決不了真正的問題,那麼就需要引起重視了——你們可能對對方抱有了錯誤的「敵意想像」。
對伴侶抱有「敵意想像」的人,很難建立起建設性的溝通模式,雙方很容易爆發傷感情的爭吵,從而磨滅感情。
那麼,到底什麼是敵意想像?它會如何破壞我們的關係?以及,怎麼避免對伴侶的敵意想像?
來看今天的文章。
傷感情的吵架、無休止的冷戰背後,其實都是「敵意想像」在作祟
「敵意想像」其實是一種發生在人際互動間的消極偏見(negative bias),指的是對消極事件和情緒的反應比積極事件和情緒更強烈、更敏感的一種認知思維模式。
通俗來說,其實就是當我們與別人產生分歧或衝突時,將對方想像成敵人或者敵對的人,從而導致我們不斷地將衝突升級到更高的層面。
比如,當我們的伴侶在某個方面讓我們失望時,我們會把ta們想像成故意傷害我們,或者沒有盡到應有的責任,從而讓我們感到更加憤怒和失望。
在具體的表現形式上,敵意想像通常有這兩種典型表現形式——
第一種較為常見,是指向他人的敵意想像,認為對方的消極行為和情緒都充滿了惡意、敵意。這會使得我們放大伴侶的缺點,覺得伴侶糟糕透了、不可理喻、難以溝通。例如:
小A:我跟你說好了,要把地毯吸乾淨,可是你沒有做到。 小B:我打掃了啊,怎麼就我沒有做到了? 小A:你是有打掃,但是地毯還是很髒,你沒有打掃乾淨。 小B:哪裡還髒啊?你怎麼這麼挑剔啊,事兒真多。 小A:怎麼我就事兒多了?明明就是你太懶散,搞個衛生都搞不乾淨! 小B:你永遠都這麼自私,只會針對我,不尊重我的感受。 小A:你以為你自己有多好?你一點都不講衛生,髒死了。 小B:我不想和你這種自私的人說話,滾開。
案例中,由於小B對小A存在指向他人的敵意想像,誤解了小A的意圖(清理乾淨地毯),使得雙方都無法好好溝通,爭吵越來越激烈,最終導致了無法解決問題,雙方也對彼此充滿怨恨。
第二種則是,指向自我的敵意想像,擔心自己的行動、情緒、言語會令對方覺得自己是個壞人,這往往使得一部分人畏懼吵架、回避吵架,以冷處理的形式表達不滿(這也使得雙方失去了溝通的機會,不斷地壓抑會在某一次爆發後,關係徹底崩盤)。例如:
小C:我們去XX玩吧,那兒有很多景點,肯定會很好玩。
小D:感覺不是很好玩的樣子,我們這次去這裡吧,我已經研究好了。
小C:你是不是在怪我沒有做好攻略啊。
小D:不是啊,我不是這個意思,我只是覺得那邊更好玩。
小C:你為什麼總是要否定我的建議,我已經盡力了。
小D:我沒有否定你的建議,只是覺得我們好不容易去旅行,要去個好玩的地方。
小C(語氣明顯低落,且存在不滿):好吧,那你說去哪兒就去哪兒吧。
案例中,小C存在指向自我的敵意想像,誤解了小D的意圖,感覺自己的決策被否定了,於是情緒受到影響,又擔心繼續該討論會讓對方更不喜歡自己,於是壓抑自身的需求,採用冷處理的方式來回應。
看完這兩個案例會發現,當關係中有一方對另一方抱有敵意想像後,無論這種敵意想像是指向他人還是指向自己,都會平添關係中的誤解,除了導致如上所述的無效溝通外,往往還伴隨一系列的消極影響——
1)攻擊性的吵架言語。
發生爭吵時,敵意想像的一方會用最大的敵意揣測對方,不斷說出具有攻擊性的話語,試圖激怒、惹怒對方,直到對方真的表現出如ta所想那般的“敵意”。
而當對方也開始展露敵意後,ta就會更加認定自己錯誤的“敵意想像”,使得吵架徹底成為一場互相傷害的戰場,而非關係磨合的一種溝通形式。上面小A小B的例子便是如此。
2)陷入災難化的思維模式。
伴侶做出不合心意的行為或流露消極情緒,就假設該行為會導致最壞的結果發生、該情緒意味著ta不再愛自己,將實際情況過度災難化(catastrophizing)。
比如:
一方對衛生要求比較高,認為另一半達不到要求就必須分手; 一方因某些原因暫未刪除前任聯繫方式,另一方就認為這是舊情複燃的表現; 一方某一次忘記了約定,就認為雙方關係完蛋了,對方不再愛自己了。 ......
這明顯忽略了一個事實:大多數穩定、高品質的關係也都有過分歧和爭議性的行為,但這並不意味著關係就必須結束。借此機會作出建設性的溝通,實現對彼此需求的匹配,也是一個關係磨合的好方式。
3)疏遠、冷處理的行為表現。
已然有了情緒和不滿,卻由於擔心伴侶眼中的“我的形象”變得糟糕,而不敢溝通和表露,採取回避和壓抑(repression)的應對方式。比如上文中小C和小D的例子。
看上去避免了短期內的爭吵,但內核的情緒不滿和壓抑並沒有得到澄清和釋放。
根據佛洛德的說法,壓抑不會只出現一次,而是會持續付出心理能量(Joseph, 2012),直到雙方引爆它。
最後,敵意想像會變成一種很難擺脫的疾病,具有很強的傳染性。
這意味著一方有了敵意想像後,另一方或早或晚也會受此傳染。雙方不再對彼此抱有熱戀期的積極幻想,關係最終落得一地雞毛。
敵意想像是一層鎧甲,作用是自我保護
讀到這裡,或許你會驚訝於敵意想像負面影響之劇烈,害怕有過這種想像的自己、伴侶終將形同陌路。
但其實,敵意想像是人際關係裡常見的消極偏見,其存在也有積極的一面。在一定程度上,敵意想像是自我保護的盔甲,讓我們對人際關係裡潛藏的危險保持警惕,避免受到他人的傷害(Tierney et al., 2019)。
因而,大多數人在人際交往、親密關係裡多少都會帶有一點這樣的防備。所以,如果你發現自己、伴侶也偶爾有一點這樣的敵意想法也不用那麼擔心,這是很正常的。
只不過,對於一部分人來說,ta們會過度啟用這一機制。而這部分朋友高頻率啟用「敵意想像」防禦機制的背後,有著ta們自己難言的苦衷——
1.曾有過創傷性的經歷,變得低自尊、高回避,不得不使用這一機制來自我保護。
那些成長過程中遭遇過的挫折、傷害早已成為ta們身體上的烙印,即便過去了許多年,還是會不時發癢、發痛,提醒ta們不要再經歷一次被傷害。
因此,對於低自尊、高回避的ta們而言,伴侶的關心是難以確信的,自己對伴侶來說也是不值得信任的(Tucker & Anders, 1999)。Ta們會對伴侶的行為產生更多的敵意歸因(Mikulincer, 1998),並且更消極地評價伴侶的支持(Collins et al., 2006),以確保自身的安全。
2.摸不清自己的戀愛核心需求,執著于世俗意義上的“愛就是應該...”
有些時候,我們會想不清楚自己戀愛的核心需求,卻聽到太多由外界來規定的、所謂“不做就是不愛”的事情,這樣很容易會讓我們對關係、對對方產生懷疑,升起敵意想像的屏障。
3.關係雙方信任基礎薄弱,難以信賴對方。
對這部分朋友來說,ta們的伴侶可能曾在關係中有過欺騙、隱瞞或打破承諾的行為。比如答應刪了前任的聯繫方式其實還悄悄保留;週末和朋友出門喝酒,卻暗示在家加班等。
這類行為不僅使得雙方難以建立起堅實的信任,還會打破原本的信任,使得受隱瞞的一方更容易在衝突前抱有敵意想像。畢竟對ta們來說,伴侶本就未給予尊重和表露坦誠的內在,ta們以敵意想像來作為最後一道防線也情有可原。
該如何面對和處理敵意想像,這幾點是關鍵
如果你覺得自己和伴侶在關係中都過度使用了“敵意想像”這一機制,那麼嘗試下面這五個小方法,或許能夠有效改善它。
· 首先,主動對比事實和自己的想法,扭轉過度消極的思維模式。
上文提到過,敵意想像本身是一種消極的思維模式。為了不要在親密關係裡濫用它,我們可以採用認知重構(cognitive restructuring)這一心理治療策略來自我識別、對比和糾正。
敵意想像:伴侶今天沒有和我說一聲就晚回家,ta肯定是背著我去幹什麼不好的事情了。
認知重構:Ta以前也有過晚回家沒給我發消息的情況,基本都是突發要求加班(回憶過去的事實),所以今天大概率也是如此(進行對比,糾正敵意想像)。
· 其次,多多鍛煉自己「善意歸因」的能力。
與消極歸因的敵意想像相對,善意歸因是從積極的視角去看待伴侶的行為,比如代入伴侶的身份看待、理解其行為。這讓我們對伴侶的行為歸因角度更豐富、更貼近事實,對於情緒上頭的我們尤其有幫助,避免歸因偏差(Fincham et al., 2000)。
比如,伴侶答應了五一出去旅遊,訂票時被告知假期要值班。我們的第一反應可能是“ta沒有提前告知單位,ta根本不在乎我”,但嘗試善意歸因,從伴侶視角出發,我們可能會這樣想,“ta從來沒有被要求值班過,這是一次突發和計畫外的事件,ta肯定也不想這樣。”
· 第三,不要畏懼和害怕吵架,允許分歧和情緒存在。
研究發現,越壓抑需求、拒絕溝通,伴侶雙方對關係滿意度就越低(Roloff & Cloven, 1990),越是回避分歧,不去溝通和解決,感知到的生活就越不快樂(Noller et al., 1994)。
而如果能夠在爭吵前不再抱有對彼此的“敵意想像”,即便有情緒,爭吵也能夠發揮其建設性的作用,為雙方需求的磨合和匹配帶來積極性的影響。
· 第四,如果伴侶對你有敵意想像,試著採用「平衡焦點」策略,避免陷入雙向敵意的惡性循環。
當伴侶提出了對你全方位的否定和質疑,深呼一口氣,避免陷入對抗和攻擊的情緒之中。以理解、開放溝通的態度來進行回應,並試著和伴侶一起回顧、闡述關係中積極的部分。
比如:
我聽到了你對我的情緒和不滿,我知道一定有一些部分我們沒對應上,這些部分我很願意聽你再展開說說。
在這之前,我希望我們可以一起回顧下“你喜歡我哪一點”“我喜歡你哪一點”“在一起之後,哪幾次我們都覺得很開心”。
這樣做的目的不是為了回避負面問題。相反,這樣做的目的只是為了擴大關注焦點,提醒伴侶和我們自己關注對方和關係的積極方面。
· 最後,在關係中,我們最重要的是要有自主性的思考和分辨能力。
親密關係裡自主性(self-agency)意味著清晰地認識自己的需求和希望,理性地評估與伴侶的關係,同時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和自我價值感。
既不要沉溺於敵意想像,對對方抱有攻擊性、回避性的態度和情緒,讓溝通失效;也不要在明知情況不對的時候,自欺欺人地否認對方的傷害和欺騙。
畢竟,愛從不會自然死亡,它消逝於盲目、錯誤和背叛,泯滅於厭倦、枯萎和晦暗(Love never dies a natural death. It dies of blindness and errors and betrayals. It dies of weariness, of witherings, of tarnishings)。——Anaïs Nin
看完今天這篇,你認識到敵意想像的壞處了嗎?
快轉發給你的伴侶,一起聊聊你們有沒有過這種對彼此錯誤的認知吧~
正如上文所言,“敵意想像”擁有極強的慣性,想覺察和改變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人在關係中忍不住過度啟用這一機制,誤判對方、升級衝突……最終造成親密關係中難以挽回修復的傷害。
但的確,很少人天生就能擁有好好經營親密關係的能力,這一個複雜的課題,值得我們一生去學習研究。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7會員
67內容數
是戳穿係,不是治愈係。飯糰@亮亮帶你「關注自我和內心」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