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8/12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想像與創造力的根源

在民國六○年代讀建中卻拒絕考聯考的吳祥輝,在近年寫的書中這麼提醒大家:「創新和勇氣早已遠離台灣校園,台灣的教育讓孩子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學校時代失去的能力,長大後就算是拿到博士學位,也絕不會變得更聰明。」

  我想,大部份關心台灣教育的家長,都會同意這一段話,就像有位著名的生理學家曾如此感慨:「學校教導孩子夠多的事實,讓他們停止發問,而那些學校教育沒有成功的人,就成了科學家。」

  台灣的孩子最大的問題,就是讀得太多,想得太少,只會答題,卻不會想像。台灣考試制度的最大毛病,就是把人教會了,但也把人教不敢了,不敢去想像,不敢「浪費時間」胡思亂想與嚐試各種不同的可能性。

  我們都知道,未來的世界需要有創造力與想像力的人,單單背誦考試能夠高分的既成知識,對未來的職場高度競爭是一點幫助也沒有的,一則是知識不斷在產出更新中,同時你能獲得的既存知識,別人一樣也可以獲得,愛因斯坦在數十年前就告誡我們:「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會受限,但想像力卻可以包含全世界。」

  我們自小信奉的名言:「知識就是力量。」隨著時代變遷,也必須重新定義知識的價值,知識在現代,頂多只是材料,是鋼鐵,只有想像力才能讓它變成器具或武器,真正的力量不是來自於知識本身,而是來自於從知識洐生的創造,而創造源自於想像,就像是法國物理學家龐加萊所說的:「科學是靠事實所建立的沒錯,正如房子是用石頭砌成的,但是一堆事實稱不上科學,就如一堆石頭稱不上是一幢房子。」

  那麼,怎麼培養孩子想像與創造的能力呢?

  國內知名的藝術家,曾在美國柏克萊大學教創意的賴聲川說:「創意就是出題目與解題目的歷程。」創造力包括態度和能力,所謂態度就是旺盛的好奇心以及願意思考與探索的慾望;能力就是能夠找到方法去嚐試與驗證。

  慈濟大愛電台創台台長,出版過談創意的書,也成立有關創意的公司,國際知名的建築師姚仁祿先生曾說:「創意是鬆綁大腦的過程。創意必須重新思考,再次驗證,亦即創意的源頭就是鬆綁大腦。」換句話說,創意來自於矛盾,沒有矛盾,就沒有問題,沒有問題,就不需要創造,因為創造就是解決問題的過程。

  因此,身為家長或老師可以協助孩子成為一個具有想像力與創造力的最有效,或具體可操作的方法,就是想辦法讓孩子敢發問(這是態度),而且能提出好問題(這是能力)。

  讓孩子有能力提出好問題在現今台灣的教育現場,不管是在教室或家庭生活中,是不被鼓勵的。雖然理論上老師知道要鼓勵學生發問,但是孩子如果真的敢在上課堂上不斷發問的話,相信他很快會變成老師眼中的「問題學生」,會被請到辦公室去開導,而家長往往沒有空去引導與好好回應孩子的問題,通常都為了節省時間而快快給出標準答案,我總是覺得問題不一定要給出所謂的標準答案,而是協助孩子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因為標準答案的獲得是學習的停止,而可能性才是想像與創造的起點。

  想像是心靈探索事物的可能性的力量,讓孩子走出日常生活的現實,方法其實很簡單,只要我們引導孩子去思考:「如果….會怎麼樣?」而且大人要有耐心,不管是那一類問題,一定要多給孩子一些時間去思考,我發現急躁的大人往往只留一、二秒鐘的時間就要孩子講出答案,同時我們也要注意不要脫口說出「對」或「很好」。在一般時候,大人鼓勵孩子是很好的,但若與孩子在思考或探索時,這些贊美等於暗示「討論已經完畢」,我們可以換成「那真有趣!」「我以前沒有這麼想耶!」或者又多問一些問題,多提供一些想法,讓討論繼續下去,讓孩子想像出的可能性更多。

  最後也要提醒家長,我們不要擔心自己有沒有能力回答孩子的問題,也不要過於關心自己回答的對或錯,只要關心孩子的每一個問題,重要的是我們回應的態度而不是答案,如此才能真正啟發孩子的好奇心,讓孩子滿懷熱情地探索這個世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