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蜘蛛人:穿越新宇宙》撞題,也看似是《蜘蛛人:無家日》的孿生兄弟——但《閃電俠》做到的遠遠不止是前兩部不知節制的粉絲服務,而是把一部DC的工具電影真正化作Barry Allen的個人電影——而身為閃電俠從漫畫、電視劇以來的老粉而言,我沒有全然買單這個電影的成果,但不得不說Andy Muschietti是成功的把閃電俠首次躍上大銀幕的個人故事說的非常紮實。
在(我認為)目前沒有創作者能夠把「多重宇宙」玩出極致潛力的好萊塢當中,《閃電俠》當然也沒有什麼多大的心意,但我尤其喜歡兩個Barry Allen的互動,Ezra Miller絕對能夠在今年的最佳表演中榜上有名,在兩個《蜘蛛人》多重宇宙故事中都不斷闡述著作為英雄敵不過的成就自我的「命運」,但在《閃電俠》中這個命運的化身是另一個自我,一個初生之犢——甚至是一個不知人情事故的自我。在這樣的前提之下,《閃電俠》成功的建立起了《閃點》當中「逆閃」缺席的遺憾(當然我還是希望有生之年能夠看到這個反派躍上大銀幕)。
《閃電俠》也因篇幅的關係讓《閃點》這個極致失控的多重宇宙故事從「尋找兇手」改成「尋找自我」——然而這通常都滿打動我的,尤其是當Barry Allen意識到自己拯救不了另一個捅出來的平行宇宙時的那股愧疚,那並非是一種單向的宿命論,而是接受所謂過去的傷痕是如何成就自己。因此,當電影選擇讓Barry放下母親時卻又選擇回到現在拯救父親時又讓我懷疑,他真的有從這個角色曲線中「成長」嗎?
但當喬治克隆尼走出來的那刻又意識到他又打亂了自身所處的宇宙,又讓人有點不滿Barry是不是跟隔壁棚的Peter Parker一樣學不到教訓然後在相同的角色曲線中打轉。而廉價感十足的視覺特效是有可能讓人無法進入故事當中,觀影時偶爾覺得是有些刻意為之(導演也這樣出面說明),但其實我覺得3D建模做成這樣就真的是作的不太行,不如放掉時間盅的多重宇宙衝撞和粉絲服務的部分。
不過也正是因為我們看到的一個屬於「電影」的宇宙,從尼可拉斯凱吉到喬治克隆尼皆是如此,沒有看到Grant Gustin也沒有太大的遺憾,而漫畫中的黑化水行俠和神力女超人到湯瑪斯韋恩版本的蝙蝠俠都被取代成DC發展史的一部分,從薩德將軍的再次登場到承認Zack Snyder的正史都是如此,請粉絲真的要好好放下過去這十年了,身為從《超人:鋼鐵英雄》開始每一部都沒在電影院錯過的粉絲,雖然非查粉但這個宇宙也是陪著我長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