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A Brighter Summer Day),1991:歷史縫隙的失語呢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aw-image

初看跟重看《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都是在黑盒子這個媒介是一件再幸運不過的事情,在將楊德昌的電影全看完後,回頭看《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這樣的代表作不免會帶著欲挖掘更多的心態觀影,且在楊德昌的影像中,時間彷彿被壓縮,整個時代洪流都在四小時的篇幅中凝結。

在楊德昌勾勒的那些台北都市樣貌之外,《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看似是楊德昌唯一一部並未探索都市人價值觀辯證的片子,但實際上這樣身處其問世30年前的作品依舊是能夠道出以「台北」作為主體的故事。

當片中Honey說出他在台南無聊到一天可以看完好幾本武俠小說的同時,台北的繁忙和發展彷彿壓縮了時間的存在,到台南避風頭的Honey將台北視作威脅的所在地,那些體制內的規範彷彿只存在於台北、人人擠破頭要進去的建中成了故事核心的所在。

raw-image

楊德昌藉這樁事件延伸探索了這樣的時代傷痕發生於這樣的地方—當台北成了一個指標之時,這樣一個更具其重要性的都市成了楊德昌影像當中悲劇的主場,比起其他作品直白地批判台北的現代化,《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引申出的其實更多的是都市的冷血。當小四捅下了那一刀,氣氛並未風雲變色,這世界彷彿沒有任何改變的繼續運轉。在事件過後的三十年,楊德昌藉這樣的作品要世人想起這樣的故事,那當年的少年呢?又何去何從了?他的故事被影像記住了,他的身影卻消失在這塊土地上。

我們總能夠在楊德昌的電影中看見死亡、看見很多「為什麼」,無論是《一一》或是《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死亡可以是電影的插曲也可以是電影的核心,無論是誰害死了他筆下的人物,楊德昌都彷彿是茅武的化身—手持利刃剖開這個社會的虛假:《海灘的一天》感情的虛假、《獨立時代》人性的虛假、《恐怖份子》美夢的虛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則幾乎包辦了所有社會的虛假,死亡的背後也總是一次次的漣漪效應導致的後果,在楊德昌冷血的批判之下,死亡不過都是一種必然。

raw-image

在小四手上的探照燈所照亮之處不過都是一處處的血跡斑斑,在那些我們看似充滿希望的黑暗之光,其實都是時代之下悲劇的環環相扣。除南北之外,《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也藉白色恐怖再次將地域性以本省和外省劃開,雖然片頭字卡看似將他們最大的威脅設定為政府當局,但在人人自危的時代底下仍是充斥著階級鬥爭,美國文化入侵對比日本殖民留下來的遺毒也可謂諷刺。

「A Brighter Summer Day」,這樣的英文片名又何嘗不諷刺,一個屬於台灣這塊土地的故事被Elvis Presley的歌詞所命名,在看似光明的青春也其實早已被無法脫逃的暴力輪迴所捆綁,「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從來都不是一個少女之死,而是「時代殺人」這樣的名詞所代指的其中一樁悲劇。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Howard Wu/史塔克の電影小站的沙龍
37會員
53內容數
此專題收錄本在2021年的觀影和文字
2023/08/23
從觀眾認識宮崎駿這位導演以來,他便不斷展現了一直以來對於飛行與天空有著高度的執著:在《魔女宅急便》中,魔法和科技上的飛行成了一個耐人尋味的對比、《天空之城》則是藉由飛行本身達成尋找虛幻烏托邦的目的;而在《紅豬》裡,更是對這個夢想本身注入了更為濃厚的熱忱。
Thumbnail
2023/08/23
從觀眾認識宮崎駿這位導演以來,他便不斷展現了一直以來對於飛行與天空有著高度的執著:在《魔女宅急便》中,魔法和科技上的飛行成了一個耐人尋味的對比、《天空之城》則是藉由飛行本身達成尋找虛幻烏托邦的目的;而在《紅豬》裡,更是對這個夢想本身注入了更為濃厚的熱忱。
Thumbnail
2023/08/23
在一個字字句句說著「沒有人知道自己要什麼」的影像世界裏頭,楊德昌之於電影本身的身份依然是個置身事外的旁觀者,《麻將》依然凸顯出了台北強烈的地域性、時代背景之下父權社會主宰的一切所散發出過於濃郁的有毒氣質。劇本上的刻意為之所帶出的批判意味都讓人難以討厭《麻將》中大量的雄性荷爾蒙。
Thumbnail
2023/08/23
在一個字字句句說著「沒有人知道自己要什麼」的影像世界裏頭,楊德昌之於電影本身的身份依然是個置身事外的旁觀者,《麻將》依然凸顯出了台北強烈的地域性、時代背景之下父權社會主宰的一切所散發出過於濃郁的有毒氣質。劇本上的刻意為之所帶出的批判意味都讓人難以討厭《麻將》中大量的雄性荷爾蒙。
Thumbnail
2023/08/22
將前作與本作聯映觀看得到最大的結論並非讓前作增加對《穿越新宇宙》的連結性,而是凸顯《新宇宙》的視覺美學是如何拿捏的恰當,在叛逆的套路中看穿了蜘蛛人的英雄旅程,並有效的透過漫畫的翻閱感來達到2D和3D角色在銀幕上的平衡性。當同一群主創獲得了前作的成功後,更能看出續作是如何不知節制的視覺轟炸觀眾。
Thumbnail
2023/08/22
將前作與本作聯映觀看得到最大的結論並非讓前作增加對《穿越新宇宙》的連結性,而是凸顯《新宇宙》的視覺美學是如何拿捏的恰當,在叛逆的套路中看穿了蜘蛛人的英雄旅程,並有效的透過漫畫的翻閱感來達到2D和3D角色在銀幕上的平衡性。當同一群主創獲得了前作的成功後,更能看出續作是如何不知節制的視覺轟炸觀眾。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艋舺謀殺事件》故事敘述日本明治年間,台灣特務巡查池中光,與報社記者花野艷雄在萬華散步發牢騷時,無意間在龍山寺的水池裡發現屍體。而著手展開調查,而沒想到幕後牽動一連傳日本、中國與台灣人之間的爭議和事件。這是一部1898年,連在在台灣報刊上的犯罪小說,也是目前台灣已知最早的犯罪作品,但作者卻身份不明。
Thumbnail
《艋舺謀殺事件》故事敘述日本明治年間,台灣特務巡查池中光,與報社記者花野艷雄在萬華散步發牢騷時,無意間在龍山寺的水池裡發現屍體。而著手展開調查,而沒想到幕後牽動一連傳日本、中國與台灣人之間的爭議和事件。這是一部1898年,連在在台灣報刊上的犯罪小說,也是目前台灣已知最早的犯罪作品,但作者卻身份不明。
Thumbnail
《樹大招風》是一部值得深思的犯罪電影,它通過真實事件和人物的描寫,展示了90年代香港的社會現實和人性複雜。電影的緊張敘事和深刻的人物刻畫,使其成為一部不僅僅是娛樂觀眾,更是讓人反思的佳作。對於喜愛犯罪片的觀眾來說,這部電影無疑是不可錯過的經典之作。
Thumbnail
《樹大招風》是一部值得深思的犯罪電影,它通過真實事件和人物的描寫,展示了90年代香港的社會現實和人性複雜。電影的緊張敘事和深刻的人物刻畫,使其成為一部不僅僅是娛樂觀眾,更是讓人反思的佳作。對於喜愛犯罪片的觀眾來說,這部電影無疑是不可錯過的經典之作。
Thumbnail
最近終於有時間把《周處除三害》看完了,原本想說在休假的尾聲好好在家看部電影,沒想到看完突然決定動筆開始寫這篇我擱置許久的主題(突然不能好好休息...)。電影的敘事與鋪陳不太吸引我,或許是因為最近實在太流行這種兄弟風格的電影?唯二吸引我目光的段落大概就是中間陳桂林屠殺「新心靈舍」的信徒,以及最後的行刑
Thumbnail
最近終於有時間把《周處除三害》看完了,原本想說在休假的尾聲好好在家看部電影,沒想到看完突然決定動筆開始寫這篇我擱置許久的主題(突然不能好好休息...)。電影的敘事與鋪陳不太吸引我,或許是因為最近實在太流行這種兄弟風格的電影?唯二吸引我目光的段落大概就是中間陳桂林屠殺「新心靈舍」的信徒,以及最後的行刑
Thumbnail
「可見的事物總是遮蔽著其他事物。」 ----雷內.馬格利特 恐怖份子電影的開頭,從最初單純的日常景象,卻讓人感受到某種潛藏的冷漠,以及看見槍枝和死亡以後在觀眾的心中埋下不安的種子,直至電影結束,這種感覺只會留存於心,久久不能散去。
Thumbnail
「可見的事物總是遮蔽著其他事物。」 ----雷內.馬格利特 恐怖份子電影的開頭,從最初單純的日常景象,卻讓人感受到某種潛藏的冷漠,以及看見槍枝和死亡以後在觀眾的心中埋下不安的種子,直至電影結束,這種感覺只會留存於心,久久不能散去。
Thumbnail
初看跟重看《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都是在黑盒子這個媒介是一件再幸運不過的事情,在將楊德昌的電影全看完後,回頭看《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這樣的代表作不免會帶著欲挖掘更多的心態觀影,且在楊德昌的影像中,時間彷彿被壓縮,整個時代洪流都在四小時的篇幅中凝結。
Thumbnail
初看跟重看《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都是在黑盒子這個媒介是一件再幸運不過的事情,在將楊德昌的電影全看完後,回頭看《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這樣的代表作不免會帶著欲挖掘更多的心態觀影,且在楊德昌的影像中,時間彷彿被壓縮,整個時代洪流都在四小時的篇幅中凝結。
Thumbnail
荒涼路 – 末了,確實荒涼 By 蓋瑞。迪希 這好像是我第一次閱讀澳洲推理…吧。 讓我想到松本清張這一類的風格 推理其實不是主軸 也沒有要跟讀者鬥智鬥勇 更像是在解答的過程中 帶出作者想討論的議題
Thumbnail
荒涼路 – 末了,確實荒涼 By 蓋瑞。迪希 這好像是我第一次閱讀澳洲推理…吧。 讓我想到松本清張這一類的風格 推理其實不是主軸 也沒有要跟讀者鬥智鬥勇 更像是在解答的過程中 帶出作者想討論的議題
Thumbnail
十幾年前看過的書,沒想到台灣可以拍成電視劇了。很久以前的日本電影版我有看過,即使是當時的中居正廣(我應該可以算半個粉絲?),也讓我覺得不夠深刻。 這本書太強大了。
Thumbnail
十幾年前看過的書,沒想到台灣可以拍成電視劇了。很久以前的日本電影版我有看過,即使是當時的中居正廣(我應該可以算半個粉絲?),也讓我覺得不夠深刻。 這本書太強大了。
Thumbnail
熟悉的土地,陌生的歷史。這三十年間,台灣並非沒有其他關於二二八或白色恐怖題材的電影,但引起的回響和反應不大。 電影當然不能將歷史百分之百在觀眾眼前重演,但隨著改編及媒介的變化,能以多樣化的形式呈現在視聽者面前,而隨著時代更迭,白色恐怖等威權體制下歷史過往不再是不能提、不能想的禁忌。
Thumbnail
熟悉的土地,陌生的歷史。這三十年間,台灣並非沒有其他關於二二八或白色恐怖題材的電影,但引起的回響和反應不大。 電影當然不能將歷史百分之百在觀眾眼前重演,但隨著改編及媒介的變化,能以多樣化的形式呈現在視聽者面前,而隨著時代更迭,白色恐怖等威權體制下歷史過往不再是不能提、不能想的禁忌。
Thumbnail
《誰是被害者》(以下簡稱《誰》)改編自天地無垠的推理小說《第四名被害者》,全劇以鑑識官方毅任視角為出發,在偵辦連續命案的過程中,意外發現自己多年未見的女兒也捲入了其中。不同於其他的懸疑推理劇,《誰》並非是要釐清「加害者」是誰,而是尋找「被害者」及「下一位潛在的被害者」的過程。
Thumbnail
《誰是被害者》(以下簡稱《誰》)改編自天地無垠的推理小說《第四名被害者》,全劇以鑑識官方毅任視角為出發,在偵辦連續命案的過程中,意外發現自己多年未見的女兒也捲入了其中。不同於其他的懸疑推理劇,《誰》並非是要釐清「加害者」是誰,而是尋找「被害者」及「下一位潛在的被害者」的過程。
Thumbnail
本片第一幕,警察朴杜文要探查屍體,叫一個緊跟的年輕小鬼走開,那小孩不走,甚至故意不斷重複警察說的話、模仿他的動作。這簡單的屁孩行為,點出了不論朴杜文如何努力,做出的種種舉動都不會有影響,那位小孩成為他的鏡子,他一腳踢出去,沒有踢到東西,只見到鏡子裡有個人踢了一下,就這樣而已。一切都這麼無謂、無意義。
Thumbnail
本片第一幕,警察朴杜文要探查屍體,叫一個緊跟的年輕小鬼走開,那小孩不走,甚至故意不斷重複警察說的話、模仿他的動作。這簡單的屁孩行為,點出了不論朴杜文如何努力,做出的種種舉動都不會有影響,那位小孩成為他的鏡子,他一腳踢出去,沒有踢到東西,只見到鏡子裡有個人踢了一下,就這樣而已。一切都這麼無謂、無意義。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