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8/20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越工作,越自由》讀後感,自由是來自心態,不是形態

如果你正在找工作,或是猶豫要不要換工作,這本書也許可以給你一些思考方向,幫助你做出決定。

作者Emily,她的工作經歷很多元,大學時兼職英語老師且開創雙語學校,畢業後到日本石油探勘公司工作,接著經營法式高級訂製服,後又做起流行百貨品牌開發,而現在成為一位趨勢預測師。

把工作當作遊戲YT示範賽的話,作者這一路過關斬將就是大神等級,過程讓人又讚嘆又羨慕,也想模仿個一兩招。

工作的本質意義,工作(work)和職業(job)不同之處

作者認為工作(work)和職業(job)不同,職業是被動的接收指令,為了賺錢做的規律性工作,而工作則是自己主動,而且花費心力,為了達到某種結果的行為。

比如說,照顧小孩對於保母來說是職業(job),出發點是為了錢,然而,對於父母而言是工作(work),希望孩子健康長大,是出自愛。

人可以不上班,沒有職業,但不能沒有工作。因為沒有工作的人,基本上很難感到自我人生的價值,沒有被需要的感覺,這種感覺,並非金錢可以滿足的。

這一段讓我想起電影《高年級實習生》的角色設定,勞勃狄尼洛飾演的主角Ben,他退休後雖然過著充實的生活,旅行、學習新語言和孩子天倫之樂,但是心中卻感到空了一塊,隱隱之中,他知道自己想要有一個工作,再度投入社會,貢獻自己的經歷,讓自己感受到價值。

盡量探索工作的可能,拼湊出自己的能力拼圖

一開始,作者就先定義自己的工作目的是探索和創造。後面的旅程都是以這兩個價值為核心而發展。

不過,每個人的目標都不一樣,因此,要透過工作探索出屬於自己的意義,對此,作者自創一個詞,探索值,一個工作能不能隨著工作時間越長,對自我的認識越高。

如果某個工作,不管做一年,三年或十年,都是重複相同的事務,接觸的世界都不變,這個工作的探索值是偏低的,而這很可能侷限發展。當一個地方探索完畢,能力成長,作者就會轉而挑戰下一個關卡,如果沒探索完就離職,雖然換了地方,但是沒有升級,很可能會陷入始終留在同一關的窘境。

對於沒有標準答案的事,沒有什麼比「想」更浪費時間

Photo by Charlotte Karlsen on Unsplash

#每一次探索完成,得到一塊能力拼圖

就作者的經驗,在石油探勘船的工作,她發現自己的個性冷靜,遇事不會情緒化,思維理性,適合統籌領導。

每當探索出一個自己的潛力,就獲得一塊能力拼圖,當拼圖越來越多,對於自己的認識才會越來越完整。

職場上,主管通常會先丟給新人簡單的事情,觀察你是否能勝任,再分派其他更複雜的,如果簡單的都做不好,困難的更不可能交給你,這時候就會永遠停在這一關。

#不知道要選什麼工作,就先嘗試探索值最高的工作

大多數人對自己要做什麼感到迷惘,因為缺乏對自己的認識。從小到大,很少思考過自己真正要什麼,只是做符合父母期待和普遍價值的事情。

只停留在「想」和「紙上」去規劃未來,然後發現喜歡做的事想像起來很快樂,但是現實世界喜歡伴隨著一大塊挫折、重複和辛苦等等元素。

唯一得到答案的方法,就是不要設限自己的工作範圍,好好地去探索那些連自己都不知道的潛能是什麼。你現在看得到的能力,都不是潛力。


小心找工作三大指標:完美、興趣,和金錢

至於要做什麼工作,作者提醒三個最常誤導選擇的路標:完美、興趣,和金錢。

#美好

美好人生的規劃從就學、就業、甚至到婚姻,都有一套大家覺得符合標準幸福的畫面。於是很多人在考量眾多決定時,就會參照是否符合這樣的模組規劃著,譬如:選什麼科系,學什麼技術,都會以未來有沒有前途、現在熱不熱門來衡量。

就身邊的朋友來說,在別人羨慕的公司上班也是喊著想離職,也有人就喜歡開Uber,因為他評估覺得,這個工作的金錢和生活都能達到平衡,自主性又高。

如果一心只嚮往美好,可能會大大局限選擇,以為只有進到百大公司才是自己想要的,看起來不符合成功標準的機會,也許會被屏除在外。

每個人心中的美好應該不一樣,但是因為單一價值觀驅使,選項變得窄小。

#金錢

我覺得以現實環境來說,薪水好的工作較大的機率不會踩雷,好公司也怕給太低找不到符合需求的人才。只是怕探索完畢,還眷戀在舒適圈捨不得離開,抵擋不了金錢的誘惑。

另一種是人們不想費心思認識自己,而把金錢當做逃避的理由,嘴上常掛著「等我賺夠錢財務自由,就可以想幹嘛就幹嘛」,期待著一個虛幻的未來,用當下去交換,反而一直困於現在。

書裡面一個例子讓我印像深刻。作者的朋友在安養院觀察到失智的人只記得以前最常做的事情,以前總是很悲傷,所以常常在哭…

你想要成為什麼狀態,不是等有一天才做,要人生中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做,才會真的成為那樣的狀態,你累積什麼就會得什麼,人生在這一點是很公平的。  

#興趣

把興趣當成工作,聽起來實在太夢幻了。

我們會這樣希望,因為做喜歡的事情是快樂的。而大部分人工作時,基於種種因素感到不快樂,覺得自己是為了賺錢,不得不去上班,所以認為要是工作能和興趣結合,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應該就能快樂吧。

然而,除了少數人有明確的專業技術喜好,大部分人的興趣是享樂的消遣活動,但是誰會付錢讓你享樂,得到必定有所代價,提供價值才會有錢。

更進一步說,當興趣真的成為工作,也不一定會快樂,因為他已經不是純粹享受當下的活動,開始要思考商業價值,市場通路,行銷策略等等,要達到能賺錢的專業興趣,要下苦功練來的。

因此,把興趣當作路標,很容易發現走著走著和自己想得不一樣,迷失方向。

興趣應該是自由的,沒有任何利益名氣干擾,是一個很寬廣的世界,如果把它兌換金錢,開始變成營利的服務,等於是把原本寬廣的世界,又拉回到一條很窄的老路,期待他人的肯定。

不對的路標,可能走著走著就迷路了 Photo by Alexander Schimmeck on Unsplash


最後想說

真正的自由,不是指工作型態,幾點起床都可以,或再也不用工作。真正的自由是,每天早上起來,有足夠的能力,支撐你所能想到的任何更大的夢想和意義。

作者在書的最後附上—職涯自我檢測──我到底該離職,還是該繼續努力?

提醒大家如果心中出現這個疑問,表示目前的探索中止了。應該正視這個問題,無論是要離職或留任,應該修正錯誤的航道,不然就算轉職,很可能一直重修同一關。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