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法鼓山舉辦的聖嚴學術研討會,聆聽了海內外學者自行研究的學術論文發表,佛陀弘法大願得後繼有人,論述佛法徵引歷史`文學`環保`藝術等,使佛法能貼近生活並能跳脫框架,佛學的研究是一種「法」佈施。在研究的路上如深山中的鹿,尋著水草豐美而去,常常在山重水複疑無路時,柳暗花明又一村。當擬定論述主題後因旁徵博引又得出更多研究的計畫,有時會覺得有佛力加持,頓時就妙筆生花,且埋入書叢時間不復存在,只有我與古人`來者,文人雅士聚歡顏,這種快樂只有自知無法言傳。
禮敬佛陀有許多方式,適合不同根器的眾生,有人燒香念佛,有人虔誠供養,有人参與佛事,有人勤於義工。如此就與佛陀度化眾生的方法相應,《華嚴經》就說:「若能成就四攝法,則與眾生無限利。」四攝法門是菩薩度眾時的權巧方便,視眾生根器、喜好的不同,讓他能夠轉迷成悟。四攝法分別為佈施`愛語`利行`同事。佈施即結緣,愛語即真誠,利行即助緣,同事即關心。
諸佛弟子行「四攝法」自度度人,都是虔誠的佛教徒,在各自能力所及的領域,行功了願。而研究佛學往往要閉關研修或獨自進行田野調查,行事一般都是低調而靜默的,以致於一篇研究報告都是忍受孤寂的心血之作。這中間有許多苦修僧或居士,長年的研經學習,但ㄧ直未有成果。但他們甘之如飴,為完善ㄧ篇自己的佳作而努力不懈。佛法由佛陀弟子集成也經由世代佛子增益,這佛教的法脈傳承,就是由研究佛學的僧眾共同成就的。
佛的世界是廣大無邊的,每個人都可以投入而感受到佛的偉大,只是您想怎樣親近佛陀,領受佛恩,是各自的造化。但最重要的是能心開意解圓滿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