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動經-破除六十二種邪見(2)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最近在網路上看到很棒的佛教內容,想跟大家分享,原文來自:

http://www.charity.idv.tw/o/o40.htm

如是我聞:

一時,佛遊摩竭國,與大比丘眾 千二百五十人俱,遊行人間,詣竹林,止宿 在王堂上。時,有梵志名曰善念,善念弟子 名梵摩達,師徒常共隨佛後行,而善念梵 志以無數方便毀謗佛、法及比丘僧,其弟子梵摩達以無數方便稱讚佛、法及比丘僧,師徒二人各懷異心,共相違背。所以者何?斯由異習、異見、異親近故。

我是這樣聽說的:

有一次,佛陀帶領一千二百五十名比丘一起遊行到古印度的摩竭國,並來到該國的一處竹林,住在林中的精舍裡。

當時有一位名叫善念的外道修士,他有一個名叫梵摩達的弟子。這對師徒非常的有趣,雖然都是外道,但想法和言行卻背道而馳。

善念常躲在佛陀的身後,四處誹謗佛、法、及比丘僧,作出諸多暗箭傷人的卑鄙小人行徑。至於梵摩達,則常常稱讚佛、法、及比丘僧。

這師徒二人會有如此的差異,都是因為不同的個性、習氣、觀念、見解、朋友等因緣所造成的。

爾時,眾多比丘於乞 食後集會講堂,作如是論:「甚奇!甚特!世尊有大神力,威德具足,盡知眾生志意所趣。而此善念梵志及其弟子梵摩達隨逐如來及比丘僧;而善念梵志以無數方便毀謗佛、法及與眾僧,弟子梵摩達以無數方便稱讚如來及法、眾僧;師徒二人各懷異心,異見、異習、異親近故。」

而許多的比丘於某日乞食後,集會於講堂,大家都對這師徒二人對立的行徑感到很好奇及有趣,於是議論紛紛。 

爾時,世尊於靜室中以天淨耳過於人耳,聞諸比丘有如是論,世尊於 淨室起詣講堂所,大眾前坐,知而故問:「諸 比丘!汝等以何因緣集此講堂?何所論說?」

世尊於靜室中以清淨的天耳通聽到了諸比丘有如是的議論,便走出靜室,來到了講堂,坐在大眾的面前坐,明知而故問:「比丘們!你們為什麼都聚集在這裡?你們在討論些什麼?」 

時,諸比丘白佛言:「我等於乞食後集此講堂,眾共議言:『甚奇!甚特!如來有大神力,威德具足,盡知眾生心志所趣。而今善念梵志及弟子梵摩達常隨如來及與眾僧,以無數方便毀謗如來及法、眾僧,弟子梵摩達以無數方便稱讚如來及法、眾僧。所以者何?以其異見、異習、異親近故。』向集講堂議如是事。」

諸比丘於是將他們所討論的內容都一五一十地向世尊報告。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方便毀謗如來及法、眾僧者,汝等不得懷忿結心,害意於彼,所以者何?若誹謗我、法及比丘僧,汝等懷忿結心,起害意者,則自陷溺,是故汝等不得懷忿結心,害意於彼。比丘若稱譽佛及法、眾僧者,汝等於中亦不足以為歡喜慶幸,所以者何?若汝等生歡喜心,即為陷溺,是故汝等不應生喜。所以者何?此是小緣威儀戒行,凡夫寡聞,不達深義,直以所見如實讚嘆。

世尊聽後便說道:「比丘們,若有人四處毀謗如來、法、眾僧者,你們都不應該懷恨在心,甚至報復對方。因為當你們心生瞋怒,懷恨在心,想方設法去報復對方,就已先自陷於瞋怒的泥淖之中。反之,若有人稱譽佛、法、眾僧者,這也不足以歡喜慶幸,因為倘若因此而高興,即已陷溺於貪愛的羅網。還有,一般人讚譽三寶的內容也不過是小緣威儀戒行而已,那些孤陋寡聞的凡夫,都不可能通達深義,他們才會所見的表象而讚嘆。」

「云何小緣威儀戒行,凡夫寡 聞,直以所見如實稱讚?彼讚嘆言:『沙門瞿曇滅殺、除殺,捨於刀杖,懷慙愧心,慈愍一切。』 此是小緣威儀戒行,彼寡聞凡夫以此歎佛。 又嘆:『沙門瞿曇捨不與取,滅不與取,無有盜心。』又嘆:『沙門瞿曇捨於婬欲,淨修梵行,一向護戒,不習婬逸,所行清潔。』又嘆:『沙門瞿曇捨滅妄語,所言至誠,所說真實,不誑世人。沙門瞿曇捨滅兩舌,不以此言壞亂於彼,不以彼言壞亂於此;有諍訟者能令和合,已和合者增其歡喜,有所言說不離和合,誠實入心,所言知時。沙門瞿曇捨滅惡口,若有麤言傷損於人,增彼結恨長怨憎者,如此麤言盡皆不為;常以善言悅可人心,眾所愛樂,聽無厭足,但說此言。沙門 瞿曇捨滅綺語,知時之語、實語、利語、法語、 律語、止非之語,但說是言。

「至於什麼是『小緣威儀戒行』呢?一般孤陋寡聞的凡夫寡聞可能會如此讚嘆道:『啊!沙門瞿曇滅殺、除殺,捨於刀杖,懷慚愧心,慈愍一切。』

又嘆道:『沙門瞿曇捨不與取,滅不與取,無有盜心。』

又嘆道:『沙門瞿曇捨於淫欲,淨修梵行,護戒精嚴,不習淫逸,所行清淨聖潔。』

又嘆道:『沙門瞿曇捨滅妄語,所言至誠,所說真實,不誑世人。沙門瞿曇捨滅兩舌,不以此言壞亂於彼,不以彼言壞亂於此;有諍訟者能令和合,已和合者增其歡喜,有所言說皆不離和合,誠實入心,所言知時。沙門瞿曇捨滅惡口,若有粗言惡口傷損於人,增長彼此心結怨恨者,如此粗言惡口盡皆不為;常以愉悅的善言撫慰人心,令大家愛樂,百聽不厭。沙門瞿曇捨滅綺語,知時之語、實語、利語、法語、律語、止非之語。』

「『沙門瞿曇捨離飲酒,不著香華,不觀歌舞,不坐高床,非時 不食,不執金銀,不畜妻息、僮僕、婢使,不畜象馬、猪羊、鷄犬及諸鳥獸,不畜象兵、馬兵、 車兵、步兵,不畜田宅種殖五穀,不以手拳與人相加,不以斗秤欺誑於人,亦不販賣券要斷當,亦不取受觝債橫生無端, 亦不陰謀面背有異,非時不行;為身養壽, 量腹而食,其所至處,衣鉢隨身,譬如飛鳥, 羽翮身俱。』此是持戒小小因緣,彼寡聞凡夫 以此歎佛。

或嘆道:『沙門瞿曇捨離飲酒,不配戴香花,不觀聽歌舞,不坐臥高床,非時不食,手不執金銀錢,不畜養妻息、僮僕、婢使,不畜養象馬、豬、羊、雞、犬、及諸鳥獸,不畜象兵、馬兵、車兵、步兵,不畜田宅種殖五穀,不以手拳打人,不以斗秤欺誑於人,亦不販賣券要,亦不取受觝債橫生無端,亦不陰謀害人,也不暗箭傷人,非時不行;為健康及長壽而節食,所到之處,衣缽隨身,譬如飛鳥的翅膀一般。』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怪樂小童的遊樂天地
16會員
65內容數
熱愛分享佛教內容,正專注於學習攝類學,透過辯論逐步進入五大論的學習。 作為佛教辯論的入門新手,我一邊學習一邊整理筆記和心得,目標是讓思維像鋼鐵般清晰,不再輕易被唬弄! 如果你也對用邏輯思維來理解佛教教義和觀點感興趣,歡迎一起探索。 我喜歡邊學邊記錄,期待和大家共同成長,將佛法智慧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2024/10/02
佛陀(沙門瞿曇)不同於其他外道沙門、婆羅門,往往沉迷於鬥爭、鬥獸、占卜、咒術、召喚鬼神、預言國運等世俗活動,以各種迷信法術和世俗娛樂來博取名利。然而,佛陀拒絕這些迷信與偏離解脫道的行為,他的修行和教導始終堅守清淨的戒律,專注於智慧與解脫之道,不為世俗名利所動,引領修行者走向真正的解脫。
2024/10/02
佛陀(沙門瞿曇)不同於其他外道沙門、婆羅門,往往沉迷於鬥爭、鬥獸、占卜、咒術、召喚鬼神、預言國運等世俗活動,以各種迷信法術和世俗娛樂來博取名利。然而,佛陀拒絕這些迷信與偏離解脫道的行為,他的修行和教導始終堅守清淨的戒律,專注於智慧與解脫之道,不為世俗名利所動,引領修行者走向真正的解脫。
2024/08/07
「如餘沙門、婆羅門受他信施,更求儲積,衣服飲食無有厭足,沙門瞿曇無 有如此事。如餘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 自營生業,種殖樹木,鬼神所依,沙門瞿曇 無如此事。如餘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更 作方便,求諸利養,象牙、雜寶、高廣大床、種種文繡、氍氀  、綩綖被褥,沙門瞿曇無
2024/08/07
「如餘沙門、婆羅門受他信施,更求儲積,衣服飲食無有厭足,沙門瞿曇無 有如此事。如餘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 自營生業,種殖樹木,鬼神所依,沙門瞿曇 無如此事。如餘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更 作方便,求諸利養,象牙、雜寶、高廣大床、種種文繡、氍氀  、綩綖被褥,沙門瞿曇無
2024/08/02
什麼是六十二種邪見? 所謂六十二種邪見,係指在世尊時代佛教以外的各種外道學說。總共有六十二種,故稱為六十二見。
2024/08/02
什麼是六十二種邪見? 所謂六十二種邪見,係指在世尊時代佛教以外的各種外道學說。總共有六十二種,故稱為六十二見。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深信力行為要耳。佛云若人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襌。天台云。四種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三昧中王。雲棲云一句阿彌陀佛。該羅八教。圓攝五宗。可惜今人。將念佛看做淺近勾當。謂愚夫愚婦工夫。所以信既不深。行亦不力。終日悠悠。淨功莫剋。設有巧設方便。欲深明此三昧者。動以參究誰字為向上。
Thumbnail
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深信力行為要耳。佛云若人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襌。天台云。四種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三昧中王。雲棲云一句阿彌陀佛。該羅八教。圓攝五宗。可惜今人。將念佛看做淺近勾當。謂愚夫愚婦工夫。所以信既不深。行亦不力。終日悠悠。淨功莫剋。設有巧設方便。欲深明此三昧者。動以參究誰字為向上。
Thumbnail
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 猶如如來福田之相無所分別, 等于大悲不求果報,是則名曰具足法施。
Thumbnail
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 猶如如來福田之相無所分別, 等于大悲不求果報,是則名曰具足法施。
Thumbnail
「若器倒覆,及縱向上然不潔淨,並雖潔淨若底穿漏」此乃斷器三過。斷器三過六種想,病想,醫想,藥想,療病想,善士想,久住想。這六種想念過經典的人都知道,可是往往很難去修持住。現在就來簡略這六想概念如何修持慢慢菩提路。 思惟說法所有勝利,發起承事大師及法,以何意樂加行而說,於何等境應說不說所有差別。 發起
Thumbnail
「若器倒覆,及縱向上然不潔淨,並雖潔淨若底穿漏」此乃斷器三過。斷器三過六種想,病想,醫想,藥想,療病想,善士想,久住想。這六種想念過經典的人都知道,可是往往很難去修持住。現在就來簡略這六想概念如何修持慢慢菩提路。 思惟說法所有勝利,發起承事大師及法,以何意樂加行而說,於何等境應說不說所有差別。 發起
Thumbnail
我們是妙好人嗎?(慧淨法師) 世尊在《觀經》流通分讚歎念佛人說:「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善導大師加以具體地解釋:「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勝人也。」這是「五種嘉譽」,對念佛人五種美好、殊
Thumbnail
我們是妙好人嗎?(慧淨法師) 世尊在《觀經》流通分讚歎念佛人說:「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善導大師加以具體地解釋:「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勝人也。」這是「五種嘉譽」,對念佛人五種美好、殊
Thumbnail
(象山慶2022.10.17) 有人云:「謗般若罪,唯念佛能滅」,「誹謗正法之罪甚重,過於五逆;唯念阿彌陀佛得滅」,「在滅罪這方面,念佛滅罪往生超過其他的行持」,且輾轉抄引《大智度論》「有諸菩薩,自念謗大般若,墮惡道中,歷無量劫,雖修餘行,不能滅罪。後遇知識,教念阿彌陀佛,乃得滅障,超生淨土」之文
Thumbnail
(象山慶2022.10.17) 有人云:「謗般若罪,唯念佛能滅」,「誹謗正法之罪甚重,過於五逆;唯念阿彌陀佛得滅」,「在滅罪這方面,念佛滅罪往生超過其他的行持」,且輾轉抄引《大智度論》「有諸菩薩,自念謗大般若,墮惡道中,歷無量劫,雖修餘行,不能滅罪。後遇知識,教念阿彌陀佛,乃得滅障,超生淨土」之文
Thumbnail
作者:本師釋迦牟尼佛 記錄:阿難尊者 中文翻譯: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備註(一):阿難為佛祖十大阿羅漢弟子,被稱做「多聞第一」,因為他一直伴隨佛陀的講經說法,能夠把佛的一言一語都謹記無誤,參加了很多佛陀對不同聽眾的演講。 妙法蓮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世尊滅度後,其有聞是經,若能隨喜者,為得幾所福。
Thumbnail
作者:本師釋迦牟尼佛 記錄:阿難尊者 中文翻譯: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備註(一):阿難為佛祖十大阿羅漢弟子,被稱做「多聞第一」,因為他一直伴隨佛陀的講經說法,能夠把佛的一言一語都謹記無誤,參加了很多佛陀對不同聽眾的演講。 妙法蓮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世尊滅度後,其有聞是經,若能隨喜者,為得幾所福。
Thumbnail
「過去諸佛,持是念阿彌陀佛三昧,四事助歡喜,皆得成佛。現在十方諸佛,亦持是念佛三昧,四事助歡喜,皆得作佛。未來諸佛,亦持是念佛三昧,四事助歡喜,皆得作佛。」 — 佛言 觀念法門 善導大師 集記 結勸修行分
Thumbnail
「過去諸佛,持是念阿彌陀佛三昧,四事助歡喜,皆得成佛。現在十方諸佛,亦持是念佛三昧,四事助歡喜,皆得作佛。未來諸佛,亦持是念佛三昧,四事助歡喜,皆得作佛。」 — 佛言 觀念法門 善導大師 集記 結勸修行分
Thumbnail
五戒表解講要 大修和尚 宣講 我們接著講妄語戒。 乙五、這一科,論到輕重‧ 接著所犯同樣是犯妄語,但是它有輕重的差別,這當中就有逆罪、大妄語罪、小妄語罪的分別。 還有破轉法輪僧.這個是什麼呢? 以上這些都叫做逆罪:法說非法、非法說法,以及破羯磨僧、破轉法輪僧,這都是屬於逆罪。
Thumbnail
五戒表解講要 大修和尚 宣講 我們接著講妄語戒。 乙五、這一科,論到輕重‧ 接著所犯同樣是犯妄語,但是它有輕重的差別,這當中就有逆罪、大妄語罪、小妄語罪的分別。 還有破轉法輪僧.這個是什麼呢? 以上這些都叫做逆罪:法說非法、非法說法,以及破羯磨僧、破轉法輪僧,這都是屬於逆罪。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師姐分享,來文照登:   近期因緣際會之下,知道了世尊某世化身為常不輕菩薩,渡化輕視和無理對待祂的人,故事內容非常令人感動,也發人省思,故與大家分享,以下故事內容引用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師姐分享,來文照登:   近期因緣際會之下,知道了世尊某世化身為常不輕菩薩,渡化輕視和無理對待祂的人,故事內容非常令人感動,也發人省思,故與大家分享,以下故事內容引用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