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分類-古生物學入門(八)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在人類歷史的大部分時間,區分生物的方式往往是使用特徵來區分,比如有翅膀的歸一類,有鰭的歸一類,這種區分方法可以快速的依照不同生物的表徵進行分類,很有效率。

但隨著近百年來演化學的蓬勃發展,科學家們發現這種傳統的分類方法存在明顯的問題。

演化這個概念出現之後,每個物種之間親近與否不再是看外表來決定,而是血緣關係,加上有趨同演化,與平行演化的情況存在,如果繼續使用傳統的分類方式,將無法正確顯示出每個物種之間的關係,因此研究人員建立了一個新的分類法,也就是系統分類學。

系統分類學的目的在於正確的表達生物之間的親緣關係和演化歷史,因此系統分類學有著一套更加嚴謹的分類方法。

對於現代生物,人類可以直接利用其基因來分析判斷各個物種之間的關係,但對於無法獲取到基因資訊的古生物又要如何研究?其實除了用基因來判斷之外,也可以利用大量的解剖特徵建立資料庫與其他的物種進行比對,再依照比對結果判斷誰跟誰的關係比較近。

以鯨魚為例:

鯨魚有哪些特徵?

魚型的軀體

水平的尾鰭

胎生

會哺乳

沒有鱗片的皮膚

沒有鰓而是用肺呼吸

較高的代謝速度


然後再將鯨魚的這些特徵與硬骨魚和哺乳類進行比較,可以發現除了第一項與大部分的硬骨魚相符之外,其他特徵,都是絕大部分硬骨魚所沒有的。

相反的這些特徵從第三到第七項在哺乳類裡面都是常態,由此可以看出,雖然鯨魚趨同演化成魚的樣子,但鯨魚的大部分結構依然還是哺乳類的結構。

因此雖然鯨魚長的跟硬骨魚很像但我們依然可以很肯定的說鯨魚是哺乳類。


因為系統分類學的性質,以往的分類單元被劃分成三種不同的概念:

一、單系群(Monophyletic group):單系群是系統分類當中最為常用,也是通常唯一承認的分類類型。在單系群當中所有物種都有一個共同祖先,並且這個祖先和牠的所有後代都會在同一個單系群內,而這種分類就會形成一個演化支。

比如恐龍的定義是家麻雀(Passer domesticus)與恐怖三角龍(Triceratops horridus)的最近共同祖先及其所有後代,所有恐龍是一個單系群。


二、多系群(polyphyletic group):多系群指的是這個分類單元的最近共同祖先不會被包含在裡面。這也代表多系群之間的不同物種不一定存在演化關係,因此多系群通常是人為依照某個特徵而建立的分類單元。

比如恆溫動物,大部分的鳥類與哺乳類都是恆溫動物,但兩者的共同祖先並不是恆溫動物,因此恆溫動物是一個多系群。


三、並系群(paraphyletic group):並系群與多系群相反,並系群有共同祖先但不包含所有後代,這種分類在傳統分類法當中是最常出現的,這是因為現今的傳統分類雖然能較準確的判斷不同物種的相似程度,但是卻沒有充分的考慮演化關係。

比如蜥蜴,蛇是蜥蜴演化而來的,但蛇不是蜥蜴,因此蜥蜴是一個並系群。

(圖一)單系群、並系群、多系群範圍(圖片由TotoBaggins提供)

(圖一)單系群、並系群、多系群範圍(圖片由TotoBaggins提供)


其實系統分類雖然更提倡單系群,但其主要目的是為了讓人更簡單明瞭的看出不同生物之間的演化關係,因此在某些情況下並系群能更清楚地反應演化關係時,並系群亦會被容許存在於系統發生樹當中,成為一個有效的分類單元。



除了上述三種基礎概念以外,還有其他幾種具有特殊意義的分類模式以下繼續做介紹。

一、基群(Basal):是指在一個單系群當中與其他成員相比最早分離出去的大型演化支,基群處於一個單系群的基礎位置。但必須說明的是基群不代表比較原始,他們只是更早分化而已。

二、冠群(crown group):是指一個演化支當中所有現存成員的共同祖先及其所有後代組成的單系群。

比如恐龍的冠群就是現存恐龍(鳥類)的最近共同組先及其所有後代所組成的分類單元“鳥綱”。

三、泛群(pan-group):代表著一個由冠群和該冠群史前近親組成的單系群。而這些史前近親與冠群的關係必須要比其他現存動物還要近。

比如鱷魚是鳥類的現存最近親,因此鳥類泛群所包含的部分就是所有鳥類和與鳥類較近而離鱷魚較遠的物種所組成。

四、幹群(stem group):是一個泛群去掉冠群之後所存留下來的史前近親所組成,由於泛群是一個單系群,因此泛群去掉冠群後形成的幹群會是一個並系群。

鳥類幹群就是一個包含所有非鳥類恐龍與翼龍等恐龍近親的並系群。

五、姐妹群(sister group):指兩個演化關係上最近的演化支。這兩個演化支由一個共同祖先分化而來。

比如鯊魚與魟魚兩者便為姐妹群。

(圖二)C1、C2為冠群,S1為幹群,C1、S1組成泛群T1,T1與C2互為姐妹群,T1、C2共同組成泛群T(圖片由Mattbierner提供)

(圖二)C1、C2為冠群,S1為幹群,C1、S1組成泛群T1,T1與C2互為姐妹群,T1、C2共同組成泛群T(圖片由Mattbierner提供)



系統分類學可以說是了解古生物裡面非常重要的一環,對這部分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對於以後了解不同古生物之間的關係有著很大的作用,希望大家可以藉由閱讀此文更加的認識系統分類。



作者:白稜

你對古生物了解多少呢?在進入這個領域之前這裡提供古生物學的基本認知~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痕跡化石(Trace fossil) 痕跡化石保留了過去生物活動過的痕跡,例如腳印、抓痕、咬痕、覓食的痕跡、巢穴、糞便等。痕跡化石大部分不容易被察覺,早期有很多條狀的痕跡化石一度被誤認為是海草或某種蠕蟲的化石,有不少恐龍足跡也被當作是由某種大鳥所留下。現代的痕跡化石研究主要是德國考古學家阿道夫·塞
生命的起源 目前根據C12/C13的比例推測地球最早出現生命跡象的時間約在37億年以前(始太古代,Eoarchean),但非常有可能更早在冥古宙(Hadean)就有出現類似生命的物質。生命如何出現一直以來都是個有趣的主題,有不少人曾為生命起源提出各種假說。有人認為生命誕生的來源是地球之外,因為在隕
化石的形態、結構與功能 當我們看著現今的生物,會對牠們的外觀產生好奇。為何長頸鹿脖子這麼長?為何孔雀有著又長又美的尾羽?為何蜜蜂腹部有一根針用來防禦?這些生物我們可以親自接觸牠們來了解其形態、結構與功能。而古生物學家面對化石時也一樣會對化石上的生物外觀有著好奇心。有些古生物的形態在現今生物身上完全
埋藏學與化石 生物死亡之後並非都有機會形成化石,且能留存下來形成化石的多為生物的硬組織,例如由碳酸鈣、二氧化矽或磷酸鈣所組成的骨骼、外殼,或者植物的木質組織等,而軟組織通常在生物死亡後便會被微生物分解,形成化石的機會相對少許多,因此利用化石還原當時的生物多樣性有時對於只有軟組織的生物來說會出現倖存
地層學 (Stratigraphy) 17世紀一位丹麥的解剖學家兼地質學家,尼古拉斯·斯坦諾 (Nicolaus Steno) 提出地層疊覆 (Superposition) 的概念,在地層沒有發生過反轉的情況下,較老的地層會被較年輕的地層向上連續覆蓋。他觀察到沉積物會以水平的方式向上堆積,而岩層的
當你在認識古生物時,心中可能會有一個想法,為何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生物樣貌會如此不同?或者在不同生態環境下為何有不同形態的生物出現並且符合當地環境的生存需求?這樣的生物演變必須瞭解生物演化的內部機制。   演化理論 生物的演化理論是由查爾斯·達爾文 (Charles Darwin) 最先提
痕跡化石(Trace fossil) 痕跡化石保留了過去生物活動過的痕跡,例如腳印、抓痕、咬痕、覓食的痕跡、巢穴、糞便等。痕跡化石大部分不容易被察覺,早期有很多條狀的痕跡化石一度被誤認為是海草或某種蠕蟲的化石,有不少恐龍足跡也被當作是由某種大鳥所留下。現代的痕跡化石研究主要是德國考古學家阿道夫·塞
生命的起源 目前根據C12/C13的比例推測地球最早出現生命跡象的時間約在37億年以前(始太古代,Eoarchean),但非常有可能更早在冥古宙(Hadean)就有出現類似生命的物質。生命如何出現一直以來都是個有趣的主題,有不少人曾為生命起源提出各種假說。有人認為生命誕生的來源是地球之外,因為在隕
化石的形態、結構與功能 當我們看著現今的生物,會對牠們的外觀產生好奇。為何長頸鹿脖子這麼長?為何孔雀有著又長又美的尾羽?為何蜜蜂腹部有一根針用來防禦?這些生物我們可以親自接觸牠們來了解其形態、結構與功能。而古生物學家面對化石時也一樣會對化石上的生物外觀有著好奇心。有些古生物的形態在現今生物身上完全
埋藏學與化石 生物死亡之後並非都有機會形成化石,且能留存下來形成化石的多為生物的硬組織,例如由碳酸鈣、二氧化矽或磷酸鈣所組成的骨骼、外殼,或者植物的木質組織等,而軟組織通常在生物死亡後便會被微生物分解,形成化石的機會相對少許多,因此利用化石還原當時的生物多樣性有時對於只有軟組織的生物來說會出現倖存
地層學 (Stratigraphy) 17世紀一位丹麥的解剖學家兼地質學家,尼古拉斯·斯坦諾 (Nicolaus Steno) 提出地層疊覆 (Superposition) 的概念,在地層沒有發生過反轉的情況下,較老的地層會被較年輕的地層向上連續覆蓋。他觀察到沉積物會以水平的方式向上堆積,而岩層的
當你在認識古生物時,心中可能會有一個想法,為何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生物樣貌會如此不同?或者在不同生態環境下為何有不同形態的生物出現並且符合當地環境的生存需求?這樣的生物演變必須瞭解生物演化的內部機制。   演化理論 生物的演化理論是由查爾斯·達爾文 (Charles Darwin) 最先提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章深入探討蠑螈的身體型態、運動方式和分佈範圍,並介紹幼態延續的特徵及其生態系中的重要性。探討不同物種的生活習性,例如無肺蠑螈的攝食與社交行為,及領土與覓食之間的相互作用。最後,分析兩種物種的比較以及蠑螈如何在生態系中保持穩定與競爭優勢。本文對於研究生物進化和生態環境的相互關係提供了重要的見解。
Thumbnail
人類對生物資源的不當利用,往往對生物多樣性造成許多影響,那麼我們是否能以繁殖個體填補這些傷害呢?
Thumbnail
蜥蜴可以斷尾求生,之後還會長出新的尾巴,但人類沒有這種再生能力,哪怕只是切斷了一根指頭,也無法長出新的指頭。是什麼原因決定不同物種間再生能力的差異?科學研究有辦法將其他物種的再生能力應用在人體嗎?
Thumbnail
你曾經是草食動物 一木一草即為你的天地 你曾經是肉食動物 狩獵動物即為你的天性 最終生態系裡 分解者 分食一切 消失殆盡 你曾經回到過去 為了安撫未完成的情緒出口 你曾經想像未來 為了追求未知帶來的冒險精神 現在你停留在此時 只為片刻的快樂 因為最終 你不是你 我不是我
Thumbnail
筆記系統的涌現 在生物界中,"涌现"通常指的是生物系統中出現的新性質、行為或組織結構,這些特徵不是單個生物個體所具有的,而是整個生物群體或生態系統的性質。生物界的涌现是由生物個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群體行為以及環境因素共同作用而產生的。
Thumbnail
你好我是海洋中的巨人,雖然我的名字有個「魚」字但其實我是海洋哺乳動物喔。我的身體構造與陸地上的哺乳動物有很大不同,因為我為了適應海洋中的生活。我有個響亮的名號也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動物,我也是個頂級掠食者,通常以小型魚類、烏賊和甲殼類動物為食。
Thumbnail
牠變成一種神獸或卡通怪獸,變得太過強壯帥氣。查網路才發現牠本尊虛弱得要命。台灣人喜歡把黑熊和雲豹畫成Q版,很少把蝌蚪或蝸牛畫成戰士。 因為牠長得可愛,像總是在笑的小恐龍,所以就算瀕臨絕種,原生的湖裡一隻也不剩,卻被改良成膚色明亮粉紅的寵物。 全世界的水族店裡有數百萬隻,榮登分布最廣的兩棲類,雖然牠
Thumbnail
大家一定知道,英語中龍是dragon。但是,實際上並不是所有長得像超大飛行蜥蜴的幻想生物,都會歸類在dragon的範疇。現今不同文化的傳說流傳到整個世界,因而也吸收了大量不同文化的類龍生物。比如說,東亞龍和西方龍就有明顯的差別。除了正港的龍以及東亞龍以外,讓我們來看看其他常見的分類龍的詞彙吧!
Thumbnail
火海膽和斑馬蝦是海洋中一個特別的共生關係,它們彼此互惠互利,共同生存。另外,文章還介紹了花枝烏賊具有強大的偽裝能力,可以改變外貌以避免捕食者的攻擊。
Thumbnail
說到猛禽,嗯!所有的猛禽在沒看鳥的人口中就都是叫做老鷹。傳統分類上屬於隼形目包含鷹科、新大陸禿鷲( Cathartidae)等。較早期的形態學分類中,隼形目包含鷹科、美洲鷲科、鶚科與蛇鷲科等肉食猛禽。當然,後來依照分子生物分類,推翻了以前所認為的類緣關係。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章深入探討蠑螈的身體型態、運動方式和分佈範圍,並介紹幼態延續的特徵及其生態系中的重要性。探討不同物種的生活習性,例如無肺蠑螈的攝食與社交行為,及領土與覓食之間的相互作用。最後,分析兩種物種的比較以及蠑螈如何在生態系中保持穩定與競爭優勢。本文對於研究生物進化和生態環境的相互關係提供了重要的見解。
Thumbnail
人類對生物資源的不當利用,往往對生物多樣性造成許多影響,那麼我們是否能以繁殖個體填補這些傷害呢?
Thumbnail
蜥蜴可以斷尾求生,之後還會長出新的尾巴,但人類沒有這種再生能力,哪怕只是切斷了一根指頭,也無法長出新的指頭。是什麼原因決定不同物種間再生能力的差異?科學研究有辦法將其他物種的再生能力應用在人體嗎?
Thumbnail
你曾經是草食動物 一木一草即為你的天地 你曾經是肉食動物 狩獵動物即為你的天性 最終生態系裡 分解者 分食一切 消失殆盡 你曾經回到過去 為了安撫未完成的情緒出口 你曾經想像未來 為了追求未知帶來的冒險精神 現在你停留在此時 只為片刻的快樂 因為最終 你不是你 我不是我
Thumbnail
筆記系統的涌現 在生物界中,"涌现"通常指的是生物系統中出現的新性質、行為或組織結構,這些特徵不是單個生物個體所具有的,而是整個生物群體或生態系統的性質。生物界的涌现是由生物個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群體行為以及環境因素共同作用而產生的。
Thumbnail
你好我是海洋中的巨人,雖然我的名字有個「魚」字但其實我是海洋哺乳動物喔。我的身體構造與陸地上的哺乳動物有很大不同,因為我為了適應海洋中的生活。我有個響亮的名號也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動物,我也是個頂級掠食者,通常以小型魚類、烏賊和甲殼類動物為食。
Thumbnail
牠變成一種神獸或卡通怪獸,變得太過強壯帥氣。查網路才發現牠本尊虛弱得要命。台灣人喜歡把黑熊和雲豹畫成Q版,很少把蝌蚪或蝸牛畫成戰士。 因為牠長得可愛,像總是在笑的小恐龍,所以就算瀕臨絕種,原生的湖裡一隻也不剩,卻被改良成膚色明亮粉紅的寵物。 全世界的水族店裡有數百萬隻,榮登分布最廣的兩棲類,雖然牠
Thumbnail
大家一定知道,英語中龍是dragon。但是,實際上並不是所有長得像超大飛行蜥蜴的幻想生物,都會歸類在dragon的範疇。現今不同文化的傳說流傳到整個世界,因而也吸收了大量不同文化的類龍生物。比如說,東亞龍和西方龍就有明顯的差別。除了正港的龍以及東亞龍以外,讓我們來看看其他常見的分類龍的詞彙吧!
Thumbnail
火海膽和斑馬蝦是海洋中一個特別的共生關係,它們彼此互惠互利,共同生存。另外,文章還介紹了花枝烏賊具有強大的偽裝能力,可以改變外貌以避免捕食者的攻擊。
Thumbnail
說到猛禽,嗯!所有的猛禽在沒看鳥的人口中就都是叫做老鷹。傳統分類上屬於隼形目包含鷹科、新大陸禿鷲( Cathartidae)等。較早期的形態學分類中,隼形目包含鷹科、美洲鷲科、鶚科與蛇鷲科等肉食猛禽。當然,後來依照分子生物分類,推翻了以前所認為的類緣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