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人都有最初的三角關係,即父母親和自己,一輩子都要面對這個三角關係的問題,旅行是展現一個人三角關係的形態,除了在生活層面拉扯著,也在我們內心深處拔河著,如何保持一種相愛不相殺的適當距離,父母培養孩子獨立也教導彼此尊重和親愛分享是重要的。
我在國外旅行時一直遇到歐美的青少年,他們都是結伴,可能兩個女生或兩個男生,他們通常在十八歲的時候,就是高中畢業時,在歐洲都有這樣的習慣,十八歲一定要給自己一個旅行的機會,而且這樣旅行的機會父母親同意的,而且是非常鼓勵的,十八歲是他們認定孩子已經成熟了,他可以辨識危險與否,家人也確定十八歲已經把全部的生活自理的部份都可以自己掌握了,而且也可以自己規劃自己的行程,在紐西蘭旅行時,我剛好遇到英國來的兩個女生,他們的旅費是自籌的,從他們十六歲開始有計畫性的存零用錢或自己打工存錢,一直到高中畢業就一次花完,完成他們旅行的願望。還有一次在國內台灣旅行時遇到一個男生,也是考完大學後,一個人騎腳踏車環島,是從澎湖來的,身上沒有帶多少錢,打算打工換宿方式環島,裝備非常簡陋,我很擔心他會不會昏倒,因為很熱,他沒有帽子,身上沒有防風防曬的裝備,他的父母願意讓他就這樣出來了,他告訴我他每天都會打電話回家報平安。
我覺得父母要放孩子獨立是一定要的,因為你不可能永遠保護他,但是要有足夠的訓練,有沒有給你的孩子有足夠多獨立的機會,如果父母在生活上沒有看到孩子獨立的地方,所以我覺得不是父母要不要讓孩子獨立旅行,而是要不要訓練孩子獨立,還有父母的心態是什麼呢? 是希望孩子依賴你還是未來你的孩子有機會可以讓你依賴呢? 當然父母放不下的原因有可能是孩子不夠成熟,但有沒有部份是因為父母需要孩子,希望孩子不要離他們太遠,你有發現到你是希望孩子可以獨立的想法還是一直想保護孩子讓自己安心? 如果你是帶著這個想法,你就會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給予獨立的訓練,給他很多的機會自我成長和探索,也會給孩子很多自我照顧自理的機會,所以要請問父母們,你想要你的孩子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當然有些孩子自覺比較高,一下子就知道要獨立,但沒有自我訓練到父母可以安心,他有沒有辦法訓練自己到父母看到了,也真的去實行,剛開始可以先走一天和同學一起的行程,再慢慢延長時間距離或自己可以自已走的行程,你父母就會比較安心,因為你前面有那麼多經驗,所以親子間交雜著不同的因素在影響著。
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父母自己是否有這樣的經驗,如果有,就不會反對他孩子出走,我的思考是親子關係在輕旅行過程中是否可以有正向關係的發展及彼此訓練成長的機會,在於父母是否有想要培養子女獨立自主的想法,還是希望孩子永遠陪在你身邊? 而訓練是從小到大的,也絕不是口頭訓練,除了要手把手的引導,也要陪著實習,就像是惠嘉心理師自己的孩子也是在每天的生活中做家事,廚房中大人小孩都是主廚二廚,一頓飯是全家人分工合作的結果,於是孩子在過程中產生生活自理的自信,於是及長出外旅行或和同學分工合作就會更順心並可以幫助更多人,父母也可以放心放孩子單飛而自己也能保有更多自我空間,過過自己想過的而不是拉著孩子過自己的生活。
今天在高鐵上旁邊坐著一個國中生,一個人拿著手機不斷地和母親通話,突然間他邊拿著電話邊著急著找高鐵票,因為找不到了,終於放下電話,我告訴他先站起來,把包包放地上,先找口袋,果然還在口袋裡,因為坐著,所以沒摸著,就看他終於鬆了一口氣又打電話回報母親了,後來母親又指導孩子要找到台鐵豐富站,孩子一轉頭就問我,我表示我也不知道,於是帶著他使用手機找到google map,結果剛好到站要下車,他只能匆匆下車了,我想母親正在訓練孩子自己坐高鐵並轉台鐵的小旅行了,如果他看到孩子焦急的狀態,不知道是什麼心情? 但這個媽媽很勇敢的放孩子單飛並一路用電話引導的訓練,相信孩子會愈來愈好,愈來愈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