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壞、對錯、有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蕭文乾 2023年5月1日 發表
https://www.facebook.com/wen.hsiao.100/posts/10226552527293010?ref=embed_post

照理說,好壞、對錯、有無,應該是三件事。

好壞,很主觀,跟內心感受有關;

對錯,很宏觀,跟時空背景有關;

有無,很客觀,跟眼見為憑有關。

-

高國華跟美國教授的英文,誰好誰壞?

某個臺灣人會嗆:來PK英文學測,那就很難說。

臺灣社會跟美國社會的英文,誰對誰錯?

某個臺灣人會辯:發DM跟發flyer在臺灣是前者才對。

臺灣小學跟美國小學,誰有教PA?誰只有教 phonics?

每個臺灣人都會問:什麼是 PA?

-

照理說,好壞、對錯、有無,應該是三件事。

不過我們臺灣早已被政治洗腦,被媒體餵養,被彼此取暖,變成......

在臺灣,好壞、對錯,甚至有無,都是同一件事。

在臺灣,好壞對錯有無,都是「一痞天下無難事」。

-

英文發音,哪個人好哪個人壞?

吼,你可不能這樣問喔。不同國家,有不同口音。

英文發音,哪個字對哪個字錯?

吼,你也不能這樣問喔。不同口音,有不同唸法。

英文發音,哪個音有哪個音無?

唉,你更不能這樣問。發音不重要,能溝通就好。

-

雙語政策,哪個好哪個壞?哪個對哪個錯?哪個有哪個無?

吼,你可別這樣問喔,政策只要上面交代,沒有所謂好壞;

吼,你也別這樣問喔,政策只看評鑑通過,沒有所謂對錯;

唉,你更別這樣問,雙語政策,有跟沒有,還不都一樣。

-

我不奢望我們一步到位,能明辨對錯,甚至品評好壞。

畢竟,對錯跟好壞,都可以狡辯跟耍賴。

但,我們要為了下一代,守住底線:

「有無」是一種別再裝睡的存在。

-

美國英國澳洲的小學生,學phonics之前,老師都有在幫他們打一種叫做 PA 的英文地基。

這件事,是「有影」的。

從他們的教育部官網,到小學課綱,到出版社玲琅滿目的商品,都有物證、有事證、有人證。

不是捕風捉影,是真正有影。

有影,就會有影響。

-

我們臺灣的小學生,都在打一種叫 phonics 的英文地基。

這件事,也是「有影」的。

我們的教育部官網、小學課綱、出版商品,也都是見證。

而,「有加PA」 跟 「有教phonics」 是兩件事。

這兩件事,將影響臺灣未來百年的雙語成就,至深至遠。

這不是「對跟錯,好跟壞」的問題。

這是「有跟無」的問題。

-

我不說,PA 跟 phonics 誰好誰壞;

我不說,PA 跟 phonics 誰對誰錯;

我甚至不說,PA 跟 phonics 誰先誰後了。

只要有網路,有眼睛,有十分鐘,答案就在那裡。

在臺灣,什麼都很主觀;

在臺灣,什麼都很好酸;

但我就住在臺灣,

我愛的人都住在臺灣,

我愛的人所愛的人,也住在臺灣,

那我當然對整道光譜的臺灣,全都歡歡喜喜,全都喜喜歡歡。

-

我不能接受的,

也絕對會奮戰到底盡形壽的,

是我們臺灣政府,跟教育界,跟英文界,跟出版界,跟補教界,跟每位家長的主觀世界,

一起睜著眼睛,說:

『蕭博士,不管你說再多次,就沒 PA 這回事。』

-

這,我不歡喜不喜歡。

直接加入我支持我,不要跟我比恆心跟耐性跟毅力。

我八字屬辛金,長期抗戰延展打磨,只會讓我越銼越薄越精緻:)

-

我天天寫文字,不是我時間多。NBA季後賽場次更多。

我是在趁我油箱還有油,多載幾位到彼岸;

趁我心中還有血,多捐幾袋到後代;

趁這次大選,讓臺灣多一種教育可以選。

-

教育,是人類活動裡,最影響家庭命運的金鑰匙;

英文,是臺灣教育裡最雙峰撕裂階級,最霸凌逼迫孩子的爛科目。

而英文恰好是我第二個母語。

我跟我後媽超熟的。

-

英文,當然能分出好跟壞;

英文,當然能判斷對跟錯;

英文,當然有些東西有,有些東西無。

-

您有沒有讀英文讀到落淚過?有,就是英文好。

讀到大笑過?有,就是英文好。

讀到掩卷沈思?有,那你英文真的蠻好的。

蘋果手機唸成「哀鳳」是錯的;「哀諷」才是對的。

每年都一萬個高三孩子,學測英文作文交白卷,這教育就是錯的。

每天都一百萬的小學孩子,上個音樂課,還要聽到破英文,這就是錯的。上個美術課,也要聽到破英文,這就是錯上加錯。

-

PA 音素覺察在美國英國澳洲小學,

都規定要在學 phonics 之前先打地基,

這個「母語教育」的事實,是「有影」的;

新加坡人英文好,中文也好,

所以是雙語國家的典範,

所以我們要跟新加坡取經,

這個「雙語教育」的事實,是「無影」的。

#臺灣孩子從小學開始每堂課都要聽到破英文

#好不容易考進頂大了

#微積分教授還在用破英文教微積分

#這不是微積分這是危機

#臺灣特色是鼎邊銼不是頂大錯

#我的人生是_a_LIFE_of_MAGICAL_THINKING

#看這本書我永遠在第一頁就落淚

You sit down to dinner and life as you know it ends

You sit down to dinner and life as you know it ends

raw-image


雙語的定義:雙語=母語+外語 外語的定義:在可預見的未來,還是美語。 雙語的教改:我的主張就是SoR。 SoR, 是 Science of Reading, 意即「腦科學實證的英文學習步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雙語政策,其實就是「學好英文」政策。 而「學好英文」, 是一個「各吹各的號,沒誰服氣誰」的大擂台
雙語政策是「相」; 學好英文是「用」; 討好人民是「體」。
I take my job and my dream and my beliefs and my country and my faith seriously.
PA的全名是Phonemic Awareness. 我譯成「音素覺察」。 世上每個語言,都有聲音。 每種聲音的最小單位,叫音素; 這些音素的全部組合,叫語音。
每位官員,都被綁架了; 每間學校,都被綁架了; 每個家庭,都被綁架了。
這批貨,收錄了8000字, 我親自示範錄音的音檔,絕對破二十萬次,因為這不是我第一次這樣地毯式掃唸一遍又一遍字典。何況我還常NG:)
雙語政策,其實就是「學好英文」政策。 而「學好英文」, 是一個「各吹各的號,沒誰服氣誰」的大擂台
雙語政策是「相」; 學好英文是「用」; 討好人民是「體」。
I take my job and my dream and my beliefs and my country and my faith seriously.
PA的全名是Phonemic Awareness. 我譯成「音素覺察」。 世上每個語言,都有聲音。 每種聲音的最小單位,叫音素; 這些音素的全部組合,叫語音。
每位官員,都被綁架了; 每間學校,都被綁架了; 每個家庭,都被綁架了。
這批貨,收錄了8000字, 我親自示範錄音的音檔,絕對破二十萬次,因為這不是我第一次這樣地毯式掃唸一遍又一遍字典。何況我還常NG:)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國文老師批評臺灣108課綱刪減文言文的比重,本集許律師將從課綱爭議檢視教育與法律的關係,並從歷史的角度談臺灣課綱的沿革。討論課綱調整是純粹政治問題還是涉及法律問題,並探討課程綱要的發展及對教育問題的全面性考察。
雙語教學的重點還是在學習內容,但因為學習內容是透過語言而學習,所以語言的「運用」能力不能忽視。重點是語言的運用能力不是光看語文考試檢定成績就能夠判斷的,所以需要其他的佐證資料。   類似的道理-- 又到了大學面試高中生的時候了,新聞寫有些美國大學開始恢復要求學生繳交 SAT (類似高中學測)的
Thumbnail
小弟不才這學期教了台語一小段時間,深感它在當今台灣社會真是充滿各種微妙感。像是先前金曲台語歌后鄭宜農沒在頒獎典禮上講台語,就引發正反不同立場強力衝突。別的不說,光是怎麼稱呼它都會讓不同族群的民眾憤怒不滿,實在動輒得咎。葉高華教授的小文〈說不出名稱的那種語言〉滿深刻地說出這種尷尬感。 根據葉老師的說
Thumbnail
看著政府如火如荼在推「雙語教育」我身為英文老師,心中是有些不安的,我樂見教育主管機關重視語言教育,但沒有配套措施,為雙語而雙語根本是急就章的政策。 首先小學階段很多科目都在奠定基礎能力,全英文教英文尚可接受,但用英文教數學?用中文教數學,小學生都不見得學得會了,更何況誰能保證數學老師的英文夠好,或
Thumbnail
這是一個關於臺灣雙語教育挑戰和機遇的研討會回顧,並試著提出更深入的討論和思考。 透過分享《國際雙語教育研討會》的內容,希望提出思考和討論。 簡言之,這篇文章呼籲更多關於雙語教育的持續討論和思考。
Thumbnail
隨著雙語國家政策的實施,英文學習可以說是當下最熱門的話題之一,而提到學習英文,也有許多英語教學者不斷地提及「用英文思考」的重要性。但「用英文思考」這個說法的合理性產生疑惑,究竟這樣的說法是否合理呢? 如果「用英文思考」的說法並不合理,那目前正在推動的雙語教育政策,是否需要調整呢?
Thumbnail
補習文化在臺灣社會的蓬勃發展,從戰後經濟起飛,到現今白領階級的父母需要補習班和安親班來照顧孩子,甚至英文補習測驗也成為社會焦點。儘管成績突出的例子顯示沒有補習也能取得好成績,但補習對於不同的學生成效也不盡相同,自制力及引導均可能影響成效。
Thumbnail
臺灣英文教育從小學起源,但是英文學習程度始終未達到普遍性的提昇,考試成績雖有提升卻仍然低於理想水平。本文檢討這樣的問題所在並提供自學心態的建議。
Thumbnail
 在漫長人生裡,我們無數的選擇中,影響我們情緒起伏最大的,應該就是伴侶的選擇。但是我們花了很多時間陪孩子做功課學才藝,卻沒有花任何時間教導孩子學習愛情。假如「愛」是一種能力,就應該是可以學習,可以討論的。如果父母與師長不跟孩子談,他們只能自己去碰撞。
前幾天教小朋友功課,看到了幾個錯字,唸了幾句後順便叫他訂正。回頭想想,為什麼我們會說「錯」字呢?錯有不對的意思嗎? 於是立刻和小朋友一起想「錯」的造詞,有錯誤、錯失、過錯、認錯等等,上述都有不正確的意思。但我又想到交錯、錯身而過、錯落有致,甚至連「他山之石,可以攻錯」都想出來了,可是這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國文老師批評臺灣108課綱刪減文言文的比重,本集許律師將從課綱爭議檢視教育與法律的關係,並從歷史的角度談臺灣課綱的沿革。討論課綱調整是純粹政治問題還是涉及法律問題,並探討課程綱要的發展及對教育問題的全面性考察。
雙語教學的重點還是在學習內容,但因為學習內容是透過語言而學習,所以語言的「運用」能力不能忽視。重點是語言的運用能力不是光看語文考試檢定成績就能夠判斷的,所以需要其他的佐證資料。   類似的道理-- 又到了大學面試高中生的時候了,新聞寫有些美國大學開始恢復要求學生繳交 SAT (類似高中學測)的
Thumbnail
小弟不才這學期教了台語一小段時間,深感它在當今台灣社會真是充滿各種微妙感。像是先前金曲台語歌后鄭宜農沒在頒獎典禮上講台語,就引發正反不同立場強力衝突。別的不說,光是怎麼稱呼它都會讓不同族群的民眾憤怒不滿,實在動輒得咎。葉高華教授的小文〈說不出名稱的那種語言〉滿深刻地說出這種尷尬感。 根據葉老師的說
Thumbnail
看著政府如火如荼在推「雙語教育」我身為英文老師,心中是有些不安的,我樂見教育主管機關重視語言教育,但沒有配套措施,為雙語而雙語根本是急就章的政策。 首先小學階段很多科目都在奠定基礎能力,全英文教英文尚可接受,但用英文教數學?用中文教數學,小學生都不見得學得會了,更何況誰能保證數學老師的英文夠好,或
Thumbnail
這是一個關於臺灣雙語教育挑戰和機遇的研討會回顧,並試著提出更深入的討論和思考。 透過分享《國際雙語教育研討會》的內容,希望提出思考和討論。 簡言之,這篇文章呼籲更多關於雙語教育的持續討論和思考。
Thumbnail
隨著雙語國家政策的實施,英文學習可以說是當下最熱門的話題之一,而提到學習英文,也有許多英語教學者不斷地提及「用英文思考」的重要性。但「用英文思考」這個說法的合理性產生疑惑,究竟這樣的說法是否合理呢? 如果「用英文思考」的說法並不合理,那目前正在推動的雙語教育政策,是否需要調整呢?
Thumbnail
補習文化在臺灣社會的蓬勃發展,從戰後經濟起飛,到現今白領階級的父母需要補習班和安親班來照顧孩子,甚至英文補習測驗也成為社會焦點。儘管成績突出的例子顯示沒有補習也能取得好成績,但補習對於不同的學生成效也不盡相同,自制力及引導均可能影響成效。
Thumbnail
臺灣英文教育從小學起源,但是英文學習程度始終未達到普遍性的提昇,考試成績雖有提升卻仍然低於理想水平。本文檢討這樣的問題所在並提供自學心態的建議。
Thumbnail
 在漫長人生裡,我們無數的選擇中,影響我們情緒起伏最大的,應該就是伴侶的選擇。但是我們花了很多時間陪孩子做功課學才藝,卻沒有花任何時間教導孩子學習愛情。假如「愛」是一種能力,就應該是可以學習,可以討論的。如果父母與師長不跟孩子談,他們只能自己去碰撞。
前幾天教小朋友功課,看到了幾個錯字,唸了幾句後順便叫他訂正。回頭想想,為什麼我們會說「錯」字呢?錯有不對的意思嗎? 於是立刻和小朋友一起想「錯」的造詞,有錯誤、錯失、過錯、認錯等等,上述都有不正確的意思。但我又想到交錯、錯身而過、錯落有致,甚至連「他山之石,可以攻錯」都想出來了,可是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