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07|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小乘佛法的開悟

    raw-image

    生命,對凡夫而言,多半是渾沌不清,佛教稱之為「無明」,要從無明中覺醒,須對「生死」有反省;禪修之意,便是對「生死」念念不忘,用盡生命的所有力量來參究它的道理,一旦有所覺悟,便是開悟的所在。

     「開悟」是就「生命」的本質而言,但對開悟」的見解,禪與教是各有說法。

     「教」方面,小乘有小乘的開悟,大乘有大乘的開悟,代表著二者對「生死」有不同的見解,是兩種生死智慧。

     先就小乘佛法而言,小乘的教法是「四聖諦」:知苦、斷集、證滅、修道。

    生命是苦,這是佛教的基本看法,生老病死無一不是苦,從此衍生出來的求不得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五蘊熾盛苦,稱為「八苦」。

    八苦說明人生是苦的八種現象,世人或以為佛教過於消極,與此大有關係;但是,佛教何以認為這是「真理」之所在?並且,看懂這個真理,便得解脫。因為「知」苦不容易,凡夫是苦中不知苦,也不知苦的原因,更不知如何離苦!其實,修行的初步,是從「知」苦開始。

    知道生命是苦這一事實,是苦諦的內容;然後,進一步去了解苦的來源。集諦指出:業力與煩惱是痛苦的來源。業有三業,即身、口、意。此外,三業有造善業與造惡業之分,三業中,平時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要有積善去惡的習慣,時刻保持善念,不要習慣於抱怨、不滿、嗔恨、貪戀之中,常常安住在慈悲心與出離心中,這是依著「法相」而修行。

    六個根本煩惱:貪、嗔、癡、疑、慢、見。二十個隨煩惱:忿、恨、惱、害、嫉、覆、誑、無慚、無愧、諂、慳、驕、不信、懈怠、放逸、失念、不正知、昏沉、掉舉、散亂。

    苦當滅,集當斷,滅是滅苦與斷集。滅掉世間的因,斷除煩惱的業力,從而解脫生死輪迴,這是「滅」的真理所在,是謂「涅槃」。

    苦因貪愛而生,由智慧而滅。滅諦之果是由道諦之因而達成,佛法的智慧,稱為「道諦」。這個「道」,稱為「八正道」,因為它是由八個部分所組成: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稱為「正」,表示它的「不邪惡」。

    正見是正確的見解,是對事物的如實知見。正思維是正確的思維,三個方面決定正思維的品質:離欲、無嗔、無害。凡夫是欲思維、嗔思維、害思維,是與煩惱相應。正思維是以四聖諦為理則,增進正思維的品質,有助於智慧的獲取與涅槃的證得。

    以上兩個,歸為三學中的慧學。

    正語是正確的語言,此即禁絕不善的語言。包括: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它的目標,是淨化心靈。其次,則是致力於善法的獲得,即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

    正業是正確的行為,也是禁絕不善的行為,包括:殺生、偷盜、淫亂。進一步,是以清淨的身業,正當的行為,獲得無漏的戒體。

    正命是正確的謀生方式。

    以上三個,歸為三學中的戒學。

    正精進也稱為「四正勤」。分為四個方面:未生的惡法,使之不生;已生的惡法,使之斷除;未生的善法,使之生起;已生的善法,使之增長。前二者,不令惡生;後二者,積極行善。

    正念是當下直觀的覺知,分作四個方面的練習,稱為「四念處」。即對於身體的活動、情緒的感受、心理的活動、觀念思想的見解等,都能保持觀照,繫念於聖道的實踐,意不散亂。

    正定是正念的修習成就,它與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相應,是解脫的定。

    以上三個,歸為三學中的定學。

    八正道是求得涅槃的八種修道條件,分為三組而互相支持著,最終目標,是從苦中解脫。分別而言,便是上述:「知苦、斷集、證滅、修道」四種聖人的道理。

    以上是小乘佛法對生死開悟的智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