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乘佛法的開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生命,對凡夫而言,多半是渾沌不清,佛教稱之為「無明」,要從無明中覺醒,須對「生死」有反省;禪修之意,便是對「生死」念念不忘,用盡生命的所有力量來參究它的道理,一旦有所覺悟,便是開悟的所在。

 「開悟」是就「生命」的本質而言,但對開悟」的見解,禪與教是各有說法。

 「教」方面,小乘有小乘的開悟,大乘有大乘的開悟,代表著二者對「生死」有不同的見解,是兩種生死智慧。

 先就小乘佛法而言,小乘的教法是「四聖諦」:知苦、斷集、證滅、修道。

生命是苦,這是佛教的基本看法,生老病死無一不是苦,從此衍生出來的求不得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五蘊熾盛苦,稱為「八苦」。

八苦說明人生是苦的八種現象,世人或以為佛教過於消極,與此大有關係;但是,佛教何以認為這是「真理」之所在?並且,看懂這個真理,便得解脫。因為「知」苦不容易,凡夫是苦中不知苦,也不知苦的原因,更不知如何離苦!其實,修行的初步,是從「知」苦開始。

知道生命是苦這一事實,是苦諦的內容;然後,進一步去了解苦的來源。集諦指出:業力與煩惱是痛苦的來源。業有三業,即身、口、意。此外,三業有造善業與造惡業之分,三業中,平時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要有積善去惡的習慣,時刻保持善念,不要習慣於抱怨、不滿、嗔恨、貪戀之中,常常安住在慈悲心與出離心中,這是依著「法相」而修行。

六個根本煩惱:貪、嗔、癡、疑、慢、見。二十個隨煩惱:忿、恨、惱、害、嫉、覆、誑、無慚、無愧、諂、慳、驕、不信、懈怠、放逸、失念、不正知、昏沉、掉舉、散亂。

苦當滅,集當斷,滅是滅苦與斷集。滅掉世間的因,斷除煩惱的業力,從而解脫生死輪迴,這是「滅」的真理所在,是謂「涅槃」。

苦因貪愛而生,由智慧而滅。滅諦之果是由道諦之因而達成,佛法的智慧,稱為「道諦」。這個「道」,稱為「八正道」,因為它是由八個部分所組成: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稱為「正」,表示它的「不邪惡」。

正見是正確的見解,是對事物的如實知見。正思維是正確的思維,三個方面決定正思維的品質:離欲、無嗔、無害。凡夫是欲思維、嗔思維、害思維,是與煩惱相應。正思維是以四聖諦為理則,增進正思維的品質,有助於智慧的獲取與涅槃的證得。

以上兩個,歸為三學中的慧學。

正語是正確的語言,此即禁絕不善的語言。包括: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它的目標,是淨化心靈。其次,則是致力於善法的獲得,即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

正業是正確的行為,也是禁絕不善的行為,包括:殺生、偷盜、淫亂。進一步,是以清淨的身業,正當的行為,獲得無漏的戒體。

正命是正確的謀生方式。

以上三個,歸為三學中的戒學。

正精進也稱為「四正勤」。分為四個方面:未生的惡法,使之不生;已生的惡法,使之斷除;未生的善法,使之生起;已生的善法,使之增長。前二者,不令惡生;後二者,積極行善。

正念是當下直觀的覺知,分作四個方面的練習,稱為「四念處」。即對於身體的活動、情緒的感受、心理的活動、觀念思想的見解等,都能保持觀照,繫念於聖道的實踐,意不散亂。

正定是正念的修習成就,它與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相應,是解脫的定。

以上三個,歸為三學中的定學。

八正道是求得涅槃的八種修道條件,分為三組而互相支持著,最終目標,是從苦中解脫。分別而言,便是上述:「知苦、斷集、證滅、修道」四種聖人的道理。

以上是小乘佛法對生死開悟的智慧。


avatar-img
5會員
15內容數
禪,作為一種古老而深刻的修行法門,已經在東方文化中扎根了數千年。在這個系列中,是以法鼓山聖嚴法師的智慧教導為核心,探討禪修的思想和實踐。 我通過多篇文章,將禪的基本概念、禪修的方法與技巧,中國禪宗的背景與特點等,分享精選的內容,藉此幫助我們減輕壓力,提升專注力,以及在內心中找到真正的寧靜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胡健財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智慧是一種對事物本質的洞察和理解,特別是對於「空性」的把握。在佛法中,智慧被視為達到開悟的關鍵要素。智慧的目的是消融對自我的執著,這意味著超越個人的利益和觀念,並尋求更高層次的境界。
慈悲是一種對他人的深切關懷和關愛,是一種無私的情感和行為。它包括了對他人的同情、原諒和關心,並且能夠超越自我利益去關注他人的苦難和需要。慈悲是一種開悟的內容,它體現著智慧和覺醒的境界。
禪宗的開悟,是以「見性」來代表,而「明心」是其方法。這個「明心」的方法,從宋代以來,中國禪宗逐漸有了自己的方式,稱為「公案禪」,若以「回歸佛陀的本懷」來看,是要參悟佛陀為甚麼會走上修行的路上,以及他的修行方式與內容。
在佛教,開悟是指依佛陀所教導的真理修行而有所體會的見地,稱為「體驗性智慧」,可以使修行者明白生命的本質是無常,世間萬物瞬息之間千變萬化,而執著與貪婪,只會帶來無盡的煩惱與痛苦。因此,開悟可以被理解為對生命的覺醒,意味著眾生從迷惑與無明中解脫,認識到真實的自我和生命的本質。
《禪門第一課》第七章是談「開悟」,那麼,開悟是甚麼?如何開悟?這是需要說明的。本文從「菩薩道」的精神與放下「自我中心」來談。因為「通往開悟的道路就是菩薩道。」其次,當「放下自我」這個修行目標自覺時,便是「開悟」的開始。
「小時候的疑惑」第三個故事發生在十三歲那年出家之後,聖嚴法師被師祖吩咐到河邊撿三根完全一模一樣,每一根上頭還要有三片葉子的楊柳枝回來。但當他撿回來之後,祖師嫌「這三根沒有完全一模一樣」,便回去再找。……只是,依然沒找到。 請猜猜故事的結局為何?聖嚴法師有何體會?這當中的禪修意義為何?
智慧是一種對事物本質的洞察和理解,特別是對於「空性」的把握。在佛法中,智慧被視為達到開悟的關鍵要素。智慧的目的是消融對自我的執著,這意味著超越個人的利益和觀念,並尋求更高層次的境界。
慈悲是一種對他人的深切關懷和關愛,是一種無私的情感和行為。它包括了對他人的同情、原諒和關心,並且能夠超越自我利益去關注他人的苦難和需要。慈悲是一種開悟的內容,它體現著智慧和覺醒的境界。
禪宗的開悟,是以「見性」來代表,而「明心」是其方法。這個「明心」的方法,從宋代以來,中國禪宗逐漸有了自己的方式,稱為「公案禪」,若以「回歸佛陀的本懷」來看,是要參悟佛陀為甚麼會走上修行的路上,以及他的修行方式與內容。
在佛教,開悟是指依佛陀所教導的真理修行而有所體會的見地,稱為「體驗性智慧」,可以使修行者明白生命的本質是無常,世間萬物瞬息之間千變萬化,而執著與貪婪,只會帶來無盡的煩惱與痛苦。因此,開悟可以被理解為對生命的覺醒,意味著眾生從迷惑與無明中解脫,認識到真實的自我和生命的本質。
《禪門第一課》第七章是談「開悟」,那麼,開悟是甚麼?如何開悟?這是需要說明的。本文從「菩薩道」的精神與放下「自我中心」來談。因為「通往開悟的道路就是菩薩道。」其次,當「放下自我」這個修行目標自覺時,便是「開悟」的開始。
「小時候的疑惑」第三個故事發生在十三歲那年出家之後,聖嚴法師被師祖吩咐到河邊撿三根完全一模一樣,每一根上頭還要有三片葉子的楊柳枝回來。但當他撿回來之後,祖師嫌「這三根沒有完全一模一樣」,便回去再找。……只是,依然沒找到。 請猜猜故事的結局為何?聖嚴法師有何體會?這當中的禪修意義為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佛法中對人生的四個重要概念:無常、苦、空、無我。這些概念教導我們如何理解生命的意義,並引導我們從執著中解脫。無常提醒我們一切都在變化,苦揭示了人生命中的痛苦,空說明瞭事物的無自性,而無我則使我們明白執著的自我是虛幻的。透過修行,我們可以提升修養,找到內心的真正幸福,最終達到涅槃的境界。
Thumbnail
四聖諦是佛教中四個最基本的真理,釋迦牟尼佛在悟道後將其分享給弟子們。這四個概念分別是:人生有痛苦(苦)、痛苦有原因(集)、原因可消除(滅)、消除有方法(道)。透過理解這些真理,我們可以像破解遊戲中的難關一樣,逐步擺脫生活的煩惱,找到解脫的道路。本文將深入探討這四聖諦的意義與應用。
Thumbnail
據悉,佛的教導是脫離苦的修心法,是自古以來成道者諸多法門中的一種,也是自有其獨特性與特殊性,有其針對性的一門修心法。 我,並不以佛教修行法專修而減弱自身的苦,佛經與我而言更像是照鏡子,憶念起真實的一種提醒。「一切聖賢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如是如是;我也因無為法,無所為而逐漸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出離三界六道的輪迴就是「解脫道」。佛法才講解脫道,所以修學佛法最高指導原則:要尋求無上的解脫境界。大家接觸佛法都知道,「佛」是所有解脫境界(十法界中)最究竟、最圓滿的境界;再來是「菩薩」法界;再「聲聞」、「緣覺」兩種聖人的法界。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佛法中對人生的四個重要概念:無常、苦、空、無我。這些概念教導我們如何理解生命的意義,並引導我們從執著中解脫。無常提醒我們一切都在變化,苦揭示了人生命中的痛苦,空說明瞭事物的無自性,而無我則使我們明白執著的自我是虛幻的。透過修行,我們可以提升修養,找到內心的真正幸福,最終達到涅槃的境界。
Thumbnail
四聖諦是佛教中四個最基本的真理,釋迦牟尼佛在悟道後將其分享給弟子們。這四個概念分別是:人生有痛苦(苦)、痛苦有原因(集)、原因可消除(滅)、消除有方法(道)。透過理解這些真理,我們可以像破解遊戲中的難關一樣,逐步擺脫生活的煩惱,找到解脫的道路。本文將深入探討這四聖諦的意義與應用。
Thumbnail
據悉,佛的教導是脫離苦的修心法,是自古以來成道者諸多法門中的一種,也是自有其獨特性與特殊性,有其針對性的一門修心法。 我,並不以佛教修行法專修而減弱自身的苦,佛經與我而言更像是照鏡子,憶念起真實的一種提醒。「一切聖賢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如是如是;我也因無為法,無所為而逐漸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出離三界六道的輪迴就是「解脫道」。佛法才講解脫道,所以修學佛法最高指導原則:要尋求無上的解脫境界。大家接觸佛法都知道,「佛」是所有解脫境界(十法界中)最究竟、最圓滿的境界;再來是「菩薩」法界;再「聲聞」、「緣覺」兩種聖人的法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