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熱衷養育小孩的原因––隨便想想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西方人結婚後對於生養孩子總是充滿濃厚的「興趣」,剛在曬衣服時突然想通原因何在。

在臉書各個教育社團活動的我,時常看到對於學生學習被動的文章;求學階段學生總是等著別人給答案,等待被餵養被安排,然後長大工作後被社會教訓,因為此時沒人會再給你答案,你如果希望工作能有所成,就得用眼睛觀察並開口問問題,但不好意思!也許你得到的是訕笑漠視而不是幫助和回答,畢竟沒有人有義務幫忙,不是嗎?更何況你問的還是蠢問題!

那又和西方人熱衷養育小孩有甚麼關係?我個人以為這是西方學校提早下課,留時間給孩子做個人探索的緣故。西方的教育鼓勵並幫助孩子自我探索,讓他們從個人自身延伸到社會環境裡學習,西方童書故事裡常見的「冒險」題材也是源於此;反觀我們的教育,除了以考試拿高分為目標的學習外還有什麼呢?如果你對世界充滿好奇,有勇氣一步一步去探求答案,在追尋的過程中,你也將會發現自己、肯定自己、定義自己進而擁有自己。

一個對自己有所了解的人,一個對世界有所探索的人,那怎麼可能會對「生命」不感到好奇呢?兩個成熟的個體一起孕育下一代,這無疑是人生中最奇妙的一個旅程,最值得體驗探索的一個旅程。

我想這就是西方人熱衷養育小孩的原因吧!

avatar-img
0會員
6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米米兒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上一篇的心得,共寫了2100多個字。   這應該是我自國小畢業後,寫過字數最多的一篇文章了。   用了AI語音生成器,把腦中的紛亂的想法說出來變為文字,再慢慢修改成通順的文章;用CHATGPT檢查內容,略做更改譬喻寫法,花了3個多小時完成心得。   沒有文情並茂,只有一如往常的通順達意。   
  來談談參加「輕鬆讀小5」給我的心得。   我第一次看到老師分享的筆記,覺得老師的筆記非常的簡單,甚至有點太簡單了。那時候的我覺得這太容易了吧!而且這有什麼看頭呢?之後老師分享了 一些單元影片,才發現說原來大道至簡,老師總能將深奧的道理用簡單明瞭的方式教會大家。   在加入
  拆開健檢單的報告,鼻咽癌指數是紅字超標,當下除了擔心上網查鼻咽癌的資料外也馬上線上掛號預約晚上的看診。   老公陪我去看醫生,放兩個小孩自己在家寫功課,老大自律會把事情做完,小的就會拖拖拉拉,加上今天兩人都有上學校社團,回家時間晚,所以可以想見小的功課要在九點前完成事有難度。   在有驚無險看完
2023年,我的目標是實踐、是行動。 第一步就從這裡開始記錄,一步一步修正讓自己的目標更清晰完整。 開始吧~
  上一篇的心得,共寫了2100多個字。   這應該是我自國小畢業後,寫過字數最多的一篇文章了。   用了AI語音生成器,把腦中的紛亂的想法說出來變為文字,再慢慢修改成通順的文章;用CHATGPT檢查內容,略做更改譬喻寫法,花了3個多小時完成心得。   沒有文情並茂,只有一如往常的通順達意。   
  來談談參加「輕鬆讀小5」給我的心得。   我第一次看到老師分享的筆記,覺得老師的筆記非常的簡單,甚至有點太簡單了。那時候的我覺得這太容易了吧!而且這有什麼看頭呢?之後老師分享了 一些單元影片,才發現說原來大道至簡,老師總能將深奧的道理用簡單明瞭的方式教會大家。   在加入
  拆開健檢單的報告,鼻咽癌指數是紅字超標,當下除了擔心上網查鼻咽癌的資料外也馬上線上掛號預約晚上的看診。   老公陪我去看醫生,放兩個小孩自己在家寫功課,老大自律會把事情做完,小的就會拖拖拉拉,加上今天兩人都有上學校社團,回家時間晚,所以可以想見小的功課要在九點前完成事有難度。   在有驚無險看完
2023年,我的目標是實踐、是行動。 第一步就從這裡開始記錄,一步一步修正讓自己的目標更清晰完整。 開始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消遣社會的生育率是低的,因為養小孩很累、很花時間,不生小孩就會有較多的時間和精力從事消遣活動。 老一輩的人認為,父母生我,我生子女,天經地義。一部分人甚至有「養兒防老」的觀念。所以,生兒育女是很自然的事。現在則有更多的年輕人不育不婚,有的即使結了婚也不生小孩。導致2024年台灣的生育率來到全世界最
Thumbnail
  在經濟轉型與西方教育與人權觀念的引進之下,在千禧年後陸續為人父母的新一代家長,一方面對於記憶中原生家庭帶來的童年缺失有所反思,希望能在與下一代相處時做出改變;另一方面,卻也在新的、科學化的、受更多國家介入與外界檢視的「親職專業」面前,感到無比的焦慮、沮喪與不確定。
Thumbnail
大人們是為了愛、為了性還是因為沒想那麼多才有了孩子呢? 在我國小的時候,每當看到身邊家庭經濟比較弱勢的同學,我總會有一個念頭:如果無法給小孩足夠的資源,那他們的父母為何還是決定要生下他們呢? 是為了養兒防老嗎? 國中之後,我逐漸了解到什麼是性,並覺得可能有些大人是為了性(爽)才有了小孩,而沒有去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Thumbnail
小孩:“爸,等我們結婚生小孩後,你想幹嘛?” 我回答:“我想環遊世界,體驗每個國家的當地生活,用眼睛探索未知的世界領域。” 這段對話是孩子經常問我的。其實,我常常在想,孩子是我們內心的鏡子,也可以說孩子是我們內心中的那個自我。 夢想是大人的慾望,當慾望越大,痛苦也會隨之而增。然而,對
如果你連教你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都沒有,那我勸那些人還是把孩子過繼到別人名下吧! 不懂為什麼台灣許多人當了父母之後,這個世界在他們眼中就妖魔(?化了。看到卡通有抽菸景象、看到電視劇有些誇張情節(太浮誇的以外)等,就小題大作的去罵電視台甚至演員。他們真正想要呈現的那些人知道嗎?那些人不知道,他們只是想
Thumbnail
文章描述了臺灣90年代出生的孩子成長時所面臨的親子教育觀念,以及青春期男女之間的相處情形。同時也提出了臺灣教育中缺乏人際互動和兩性關係教育的問題。
等你當家長你就知道了。 這句話,希望在此能提供些新的觀點與思考 關於為什麼我們這一輩人不再像以前一樣將生兒育女當作義務 關於為什麼為什麼會不斷重複父母的養育模式 因為「養育」不是對應他人(孩童)所產生的行為 而是基於我們個體的人性
所有的男生,想要生育小孩前,先想辦法搞清楚未來小孩的媽媽是哪種人?一定要「天性愛小孩」,小孩才會擁有一個願意親近、陪伴、負責任到底的媽媽。
Thumbnail
當我們長大成人後,為何會失去孩提時代的好奇心?除了成長過程受到的僵化教育之外,我認為另一個原因是:「已經沒有必要了。」孩童「需要」擁有無窮好奇,因為年幼時代的我們對世界的認識是一片空白,我們需要快速擴展認知範圍,探索便成了這時期最重要的事情。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消遣社會的生育率是低的,因為養小孩很累、很花時間,不生小孩就會有較多的時間和精力從事消遣活動。 老一輩的人認為,父母生我,我生子女,天經地義。一部分人甚至有「養兒防老」的觀念。所以,生兒育女是很自然的事。現在則有更多的年輕人不育不婚,有的即使結了婚也不生小孩。導致2024年台灣的生育率來到全世界最
Thumbnail
  在經濟轉型與西方教育與人權觀念的引進之下,在千禧年後陸續為人父母的新一代家長,一方面對於記憶中原生家庭帶來的童年缺失有所反思,希望能在與下一代相處時做出改變;另一方面,卻也在新的、科學化的、受更多國家介入與外界檢視的「親職專業」面前,感到無比的焦慮、沮喪與不確定。
Thumbnail
大人們是為了愛、為了性還是因為沒想那麼多才有了孩子呢? 在我國小的時候,每當看到身邊家庭經濟比較弱勢的同學,我總會有一個念頭:如果無法給小孩足夠的資源,那他們的父母為何還是決定要生下他們呢? 是為了養兒防老嗎? 國中之後,我逐漸了解到什麼是性,並覺得可能有些大人是為了性(爽)才有了小孩,而沒有去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Thumbnail
小孩:“爸,等我們結婚生小孩後,你想幹嘛?” 我回答:“我想環遊世界,體驗每個國家的當地生活,用眼睛探索未知的世界領域。” 這段對話是孩子經常問我的。其實,我常常在想,孩子是我們內心的鏡子,也可以說孩子是我們內心中的那個自我。 夢想是大人的慾望,當慾望越大,痛苦也會隨之而增。然而,對
如果你連教你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都沒有,那我勸那些人還是把孩子過繼到別人名下吧! 不懂為什麼台灣許多人當了父母之後,這個世界在他們眼中就妖魔(?化了。看到卡通有抽菸景象、看到電視劇有些誇張情節(太浮誇的以外)等,就小題大作的去罵電視台甚至演員。他們真正想要呈現的那些人知道嗎?那些人不知道,他們只是想
Thumbnail
文章描述了臺灣90年代出生的孩子成長時所面臨的親子教育觀念,以及青春期男女之間的相處情形。同時也提出了臺灣教育中缺乏人際互動和兩性關係教育的問題。
等你當家長你就知道了。 這句話,希望在此能提供些新的觀點與思考 關於為什麼我們這一輩人不再像以前一樣將生兒育女當作義務 關於為什麼為什麼會不斷重複父母的養育模式 因為「養育」不是對應他人(孩童)所產生的行為 而是基於我們個體的人性
所有的男生,想要生育小孩前,先想辦法搞清楚未來小孩的媽媽是哪種人?一定要「天性愛小孩」,小孩才會擁有一個願意親近、陪伴、負責任到底的媽媽。
Thumbnail
當我們長大成人後,為何會失去孩提時代的好奇心?除了成長過程受到的僵化教育之外,我認為另一個原因是:「已經沒有必要了。」孩童「需要」擁有無窮好奇,因為年幼時代的我們對世界的認識是一片空白,我們需要快速擴展認知範圍,探索便成了這時期最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