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22|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少子化社會,原來是因為「身為父母光環不再」?

前幾天,一位年輕的未婚男性朋友傳給我這篇文章跟我說:這樣誰敢生小孩?

文章是有關一位爸爸,孩子出生後家裡生活品質大大下滑的苦水文,包括夫妻關係像是住在一起的兩個家長,逐漸遠離朋友圈失去自己的社交生活,面對失控的孩子還要忍住不能打罵…等等。

文中甚至寫道:成為父母,整個社會文化要求你表現必須是「成為父母好幸福」「孩子是一份上天賜與的禮物」。因此當面臨育兒壓力,不敢表現出來不幸福,身體和心理健康開始出現問題。

當了爸爸就應該表現幸福,符合一般人期待?這太幼稚了。我換個方式問他:在竹科工作辛不辛苦?上班時間長不長?老闆機不機歪?答案都是Yes,頂著高學歷高科技高薪水的光環在外面走路有風,決不能承認自己不開心,就像當爸爸不能承認自己不開心。但為什麼總能自我療傷後在公司繼續幹下去?因為公司用白花花的銀子砸昏你,還出錢定期讓你健康檢查確保你的肝是新鮮的,看在錢+光鮮亮麗名片的份上,男人們就牙一咬忍痛繼續幹下去。

然養兒育女卻沒有白花花的銀子跟響噹噹的公司名號來回饋給父母的付出,這可是要怎麼支撐堂堂男子漢的自尊心?我認為與其說「不敢承認當父母不幸福」,應該是不敢承認「當父母沒有更多實質回饋」,虛榮的光環也好、「持續性量化數字」回饋也好。

咱們父母那個年代,沒了華麗的物質誘惑,便從簡單日常來尋找心靈的富足。孩子畫了張鬼畫符,就等不及拿去炫耀給街坊鄰居;孩子長得頭好壯壯,父母就開始到處傳授給孩子吃什麼好。這些日常,都成為街坊鄰居誇讚的成功父母role model,更是父母引以為傲的光環。現今社會人們口味變重,如果父母付出的回報只看量化數字,無法從孩童成長得到心靈上的回饋,無法從日常教養過程中自我領悟成長,那拜託不要生小孩、養養寵物就好,讓這個社會健康一些。畢竟不是每個父母都可以當百萬網紅把一家大小日常生活拍成影片轉取流量變現,得到另類的光環。

現今少子化問題,不只是因為養不起孩子,還有一群膚淺又拒絕長大的大人。政府除了給一大堆育兒補助,更應該從(大人)價值觀的教育做起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在竹科工作大半輩子卻沒賺到大桶金砸現金買房、倒是砸了現金買美麗的退休人。愛美卻不愛買名牌,愛美食但不愛連鎖餐廳,愛爵士但講不出Louis Armstrong的生平故事。這裡,我當作日常隨筆紓發記錄的,對內容深度有潔癖者請自行迴避嘿。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